《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第九章分裂样人格

看哔哩哔哩网站上一个视频,一位老师用三个字来形容分裂样人格特征:冷、孤、怪。我联想到我身边的一个人,他说话直接、没有拐歪抹角,在人多的时候不喜欢说话,如果说话,说的话是自己比较喜欢的内容。我感觉到的是他的真实却又与周围环境好像格格不入。大部分时间他自己一个人待着,和他人的关系中间好像隔着一些什么,总是感觉不那么亲密(为什么是似是而非的关系?可能是在关系中不敢敞开自己,担心受到伤害)。走近他,我觉得他不冷,他只是不知道怎么和他人相处;他不孤,他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他不怪,他的行为只是不符合大众的标准。

分裂样人格驱力、情感和气质

驱力:生理上天生敏锐;心理上被外界影响“高度渗透”;社会情境中努力避免“被吞噬”“被消亡”。

情感(怎么在自己身上或和他人关系中流动?):

1、分裂者很难体验到内部自我的冲突,而更多地觉得外部世界充满险恶和毁灭性。Fairbain 形容分裂状态为“由爱而产生的饥饿”(怎么理解?),他着重强调那些明显对立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回避交往,从幻想中寻求满足,并排斥现实(需要爱,在现实世界中未获得满足,在幻想中寻找满足)。2、一部分分裂样人群将自己的欲望和攻击深藏于防御的保护毯下。

3、机能健全的分裂者在情感方面令人吃惊地缺乏防御,他们真实浓烈的情感表达让他人不得要领或感到畏惧。他们能轻而易举的感知到他人对事实的否认或置若罔闻,但是他们无法对社会化的普通人经过自我防御后的内心世界产生共情。在他们心目中不明白人为什么自欺欺人,熟视无睹

4、分裂者因缺乏基本安全而感到焦虑。当他们不堪重负时就隐藏自己——有时真的离群索居,有时象征性地退缩回幻想之中。在他人看来,分裂者无疑是局外人,旁观者。

4、分裂样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自体与外界的分裂(?)另一方面是自我体验与本能欲望之间的分裂(本能欲望,想要爱,和他人亲密;自我体验,过去表达想要爱的时候未被满足还可能被伤害,疏远)分裂者的分裂体验,通常指的是一种疏远感,是对自体的某部分或对现实生活的解离。

气质:反应过度活跃,对刺激过度敏感。

分裂样人格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1、分裂样人格所持有的防御是退缩到内心世界之中,他们运用的原始防御主要有投射、内摄、理想化、贬低。相对成熟的防御是“理智化”。他们很少应用掩饰情感和感觉的防御机制:否认或抑制。

2、一旦遇到压力,分裂者表现为对外界刺激和内心情感的同时退缩。他们尽管能够感知到他人传递的情感,但仍显得迟钝、平淡或不合时宜。

3、分裂者最具适应性和令人称道的能力是创造力。

4、治疗分裂样患者的首要目标是帮助他们将孤僻和退缩升华为创造性活动。

分裂者的关系模式

1、分裂者最主要的关系冲突是“亲近—疏远”,“爱恋—恐惧”,在他们的主观世界中,充斥着深深的依恋矛盾。他们渴求亲密,但害怕被吞没;既想保持距离,又难耐孤单寂寞。他们不愿冒险失去客体,也不愿失去自我,无法与人交往,又不愿忍受孤寂。这种冲突表现在生活中,可能先有热烈而短暂的关系,然后以长久回避而告终。他们一边表达请靠近我,来慰籍我的孤独(亲密的需求),一边表达,请保持距离,因为我不愿受到侵扰(独立个性的需求)。

2、分裂样人格形成的人际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早年和重要客体关系互动中,遭受过隔离和忽视的个体处于无奈,会避免与人亲近,并根据自己内心想象去应对外部刺激。另一方面是父母对孩子过度紧密,期望过高或过度卷入。

3、过度亲密(代替孩子做决定)和剥夺(被剥夺了享受母爱和重要他人情感建立联结的权利?)可能共同决定了分裂样人格。如果某人在养育过程中不仅孤寂且遭受剥夺,来自养育者的唯一关怀既缺乏共情又过度侵入,那么他极有可能在渴望与回避,亲密与疏远之间举棋不定。

4、分裂样人格可以由微解离现象衍生而来,由于养育者忽视儿童先天气质性的敏感和紧张,因此这种不敏感常常造成儿童的过度刺激。作为过度刺激的回应,儿童逐渐发展出解离能力,逐渐形成“分裂”性格。透过解离(情绪调节不良及躯体体验失调,慢性人格解体和/或现实感丧失),分裂心理可理解为是重复体验关系创伤的结果。

分裂样自体

1、分裂者人格个体最为突出的是对社会期望的漠视,他们毫不在意自己对他人的看法,也不在乎对自己的评价。分裂者的自体永远和他人保持距离。他们的行为表现,可能源于逃避他人控制和侵扰的态度,以捍卫自体的完整性。要理解这些明显有意的寻衅挑战行为,我们可以假设分裂者是在不遗余力地攻击社会的约定俗成,以此逃避心理的被控制和个性的被湮没。

3、具有分裂驱力的个体,通常需要通过创造性活动来维持自尊。他们的自我评价取决于自我整合与自我表达的优劣。分裂者渴望得到的肯定,是对自己真实本意、敏感性和独特性的肯定,这种肯定必须来自内心,而非外在。而且他们对自己的创造努力一丝不苟,因此常常激起内心严厉的自我批评。由于这种追求确实非常极端,因此常常导致分裂者曲高和寡,无人理解,意志消沉。

Sass将分裂状态描述为现代化的象征。现代个体渴望摆脱生活的喧嚣和欲望的桎梏,他们呈现出疏离,高度自省,逃避与高度理性的态度。

分裂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分裂者的移情

1、分裂者会因退缩而回避心理治疗这种人际私密接触。但当他们受到关怀和尊重时,也会在治疗过程中抱有感激之情并积极配合。

2、在来访者逐渐获得安全感的过程中,治疗师可能不得不静静等待,多数分裂样个体最终还是会积极配合治疗。他们对自己的内心反应能够清晰地觉察,如果不会引起恐慌、蔑视和嘲笑,他们将很乐意倾吐内心感受。他们对治疗师的理解和尊重也会心怀感激。分裂者很可能因为退缩而使用疏离和隐晦的交流方式。

治疗师的移情和反移情:

1、治疗师既要进入他们的主观世界,又要避免唤起来访者对侵入的焦虑。治疗师很容易产生对抗来访者疏离的行为。

2、分裂者的超然离群不过是一种可被分析的防御。

3、分裂者主观上的脆弱感恰恰可以反映为治疗师频繁显现的虚荣或无助。

诊断的治疗意义

1、治疗师必须保持真诚和觉察,这种对情感和意向的觉察能力通常需要经过长期锻炼才能获得。

2、治疗师象征性的将椅子搬离来访者远一些,以躯体语言表明不会对其侵扰,催促,代替或压制,也具有一定治疗效果。

3、在治疗初期,治疗师应避免解释过多,应尽可能了解来访者对自身内心活动的理解。在初期阶段,就事论事的评论和轻松自然的反应更利于来访者接受。

4、普同化是有效治疗分裂样来访者的一个重要环节。他们渴望被自己在意的人完全理解,但又担心一旦完全敞开心扉,自己的荒诞不经便会一览无余。

5、利用艺术和文学中的意向来传递对他们问题的理解。

6、治疗关系常见障碍是,咨访双方形成共同在关系中躲避残酷现实的缓冲区。来访者内省力提高,但毫无行动改变。

7、治疗师坦诚相告,帮助分裂者加深理解对亲密感既爱又怕的冲突所造成的行为后果。

8、分裂者迫切需要治疗师以常人的身份积极参与,支持他们在人际关系上的冒险,为他们的生活注入轻松和幽默。并在想要躲避,放弃或敷衍时,坚决反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