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百問11】父母的人格獨立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現在很多人都開始重視心理的健康,有些甚至會過度地追求心理一點問題都沒有。事實上,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人一點問題反而是不好的,完全心理健康的人我們說其實就是沒有心理動力的人,留一點問題,只要不影響生活,我們認爲纔是最好的狀態。

一部分人會擔心,自己的心理問題會不會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呢?

確實會。所以我們一般認爲,要養育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父母是什麼樣的人,要比做什麼重要的多。這是科胡特觀察到的結果,就是說,如果父母的人格是健康的,不管做什麼,那麼孩子的人格發展就會比較好;相對的,如果父母的人格有問題,甚至是處於人格障礙水平的,那麼不管怎麼照着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說的做,哪怕照本宣科,也沒用。

所以在育兒這一塊,父母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格發展水平,要比去學什麼教育方法重要的多。也就是說,如果想養育好自己的小孩,想辦法努力提升自己,解決自己的內心衝突,療愈自己的創傷,那麼自然就不會把自己的心理問題傳遞給孩子了。

但是,一個人形成於早年、陪伴自己幾十年的心理問題,你想要解決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其實是有點困難的,更主要的,是沒有太大的動力去解決,因爲心理問題也許讓人痛苦,但卻很熟悉,這會讓人不願意改變。

那麼,我既不太想改變自己,也希望孩子以後過得比自己好,怎麼辦呢?給一招,一次性解決這個問題——當然也不容易做到,就是讓自己的人格變得足夠獨立。

什麼是人格上的獨立呢?

我曾經打過一個比喻,就是一個人的人格就像是一個房子,獨立的人格就是門窗都關好了的,那麼外面的世界哪怕電閃雷鳴、風起雲湧,也不會把自己的內心攪得波濤洶湧。相反,人格不夠獨立,那麼門和窗就是開着的,外面一點點的風吹雨打,內心就被淋溼了。

當父母的人格不獨立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呢?就會毫無邊界的投射自己的各種東西,當然也包括創傷。比如,我們經常可能會看得到的場景:孩子要喫棒棒糖,媽媽就幫孩子把糖的外衣給撕掉了,這個過程中,孩子一隻搶媽媽手裏的糖,等媽媽剝好了給孩子,孩子非常生氣還把糖給扔掉了(因爲孩子想自己剝而不想讓媽媽剝)。這時候媽媽會怎麼樣?更加生氣,爲什麼?因爲孩子的行爲激活了媽媽早年被拋棄的創傷,就立馬非常憤怒和痛苦,也會直接地表現出來。

當人格足夠獨立,那麼哪怕自己會經歷一些痛苦,但就會在自己和孩子之間架起一道明晰的界限。

更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之前我講過的一個事情:

一個軍人父親,他老是覺得自己兒子和很膽小,而他的兒子也確實越來越膽小。

在經過心理治療之後,就發現,其實是這個父親把他內在潛意識的膽小、懦弱的部分投射給了他的兒子。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這個父親自己本身有懦弱的部分,但因爲當兵的關係,他沒法直白的表達出來,但在潛意識的東西還是有,並不會消失,他就把這個部分無意識地投射給了自己的兒子。怎麼投射的呢?

就是他會很容易敏感到他兒子稍微一點點的膽小,兒童有時候稍微表現出一點膽小其實是非常正常的,很多人可能壓根不會當回事,而這個父親能敏感到,並且會去說他兒子,那麼他兒子就通過這種方式接受了這個投射,就變得越來越膽小了。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人格不獨立的狀態,他就會把自己潛意識的渴望肆無忌憚地投射出去,給孩子。如果父母的人格足夠獨立,就會盡量少的投射自己的東西,這就像是一個隔板,把自己的問題儘可能少的傳遞給孩子。

那麼人格獨立要怎麼做到呢?這是一個漫長的努力過程,而起手式就是要把自己父母給自己的投射給返還回去,我們自己的“內在客體”或者說“內在父母”當中,有太多父母投射給我們的東西,當這些投射返還之後,我們就能找到自己的內在力量,這股自己自發地內在力量會牽引我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獨立人格才能慢慢發展出來。

這一點會在別的文章詳細講。

所以,人格獨立是一招化解各種問題的起手式,不用自己去一個一個解決問題,當然做到這一點也不容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