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更1530‖因爲愛,所以痛

因爲愛,所以痛

文|張愛敏


2023年2月20日,一個讓我質疑自己教育理想的一天。

上午第一節說語文課,繼續學習《鄧稼先》,結合單元目標,學習精讀,勾畫關鍵語段,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並強調閱讀留痕,不動筆墨不讀書。同學們很專注,也很投入,特別是晨同學,雖然有時並不能答到點子上,但那雙明亮的眼睛分明告訴老師,他在思考。我大張旗鼓地表揚他,並激勵他這學期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我建議同學們學會圈點批註,在相應的句子旁邊做做筆記。但澤同學的表現就不盡人意了,他身子一直側着,倚着牆,眼神是遊離的,表情是懶散的,很簡單的問題他也是有一句沒一句的,特別是在訓練表述時,他的回答分明是踩不到點上的。於是,目光在他身上停留3秒鐘,他終於把身子坐直了。過了一會兒,請同學們品味“拔尖”“鋒芒不露”“最不要引人注目”“純”等詞並做筆記,同學們都在奮筆疾書,而澤又一次成功地把我的目光吸引過去,只見他的身子又又一次側過來,仰着頭倚在窗臺上。

“下課後請澤同學把書讓我看一下吧?”我輕輕地吐出一句話。不是批評,只是暗示,只是提醒,只是督促。可下課的一幕深深地刺傷了我。隨着一聲“下課”“起立”,我呼喚澤同學把書拿過來,他好像沒聽見一樣,大搖大擺地向教室後門走去,我又一次呼喚,他依然我行我素,置若罔聞。

“澤,語文老師不是叫你了嗎?”班主任劉老師此時走進教室,這一幕正好被她看在眼裏。在劉老師的質問下,澤終於轉過身來了,嘴裏嘟囔着自己要上廁所,老師拖堂之類的話。

一股無名之火瞬間衝上腦門,我一下子把書拍在桌子上,把手拍在桌子上,指着他說“我只是讓你把書拿過來”,我一遍遍地重複着,身體哆嗦着,淚水奪眶而出。捫心自問:“我錯了嗎?我只是想提醒你,想讓你重視起來。當看到你的語文期末考試語文67分時,我很擔心。你母親一直說兒子不喜歡語文,我也一直在探究你不喜歡的原因。由於表述不準確,表達不清晰,扣不住要點,總得不了分,沒有成就感。這該是關鍵原因。而這就需要訓練邏輯思維能力,訓練運用術語學會準確表述。先模仿再創造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可你呢,就這樣的態度對待老師,就這樣的冷漠對待老師。”

特別是想起網課期間,該上課,他卻要去喫飯,還這樣給我留言:“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喫餓得慌,何況我中午就沒有多喫,你知道這對一個能量消耗巨快的孩子面前是多麼恐怖嗎?餓扁了快,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飯都做好了,我不去喫,我有病嗎?這不是浪費糧食嗎?像我這樣一個身存浩然正氣的人,抱歉,我做不到。”從字裏行間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孩子不是笨孩子,但他的思維方式,處事方式,確實讓人堪憂。特別是看到他後面又加的那句話“我還只是個孩子啊”,我徹夜難眠,不是因爲生他的氣,而是想找到一個切入點,去喚醒一個孩子,去走正確的路。

後來,我給他這樣留言:今天我也沒顧上喫飯。我是這樣考慮的,如果我打開會議室,離開去喫飯也未嘗不可,但學生上課,老師喫飯,我覺得不妥。現在早晨和晚飯時間其實語文課較多,比如今天的早讀我是不到六點進了會議室,一直到7點,離開後又設置了上午第一節的任務。接着上課時間就到了。我喝了碗粥,就繼續坐在了電腦前。晚上6點15時我看時間來不及了,吃了兩口菜就坐在了電腦前。其實,我並不是非得批評你喫飯的問題。而是你很多時候總是考慮自己的感受,而不顧及別人。你總與我心目中期待有差距,我不甘心你沉淪,更不想你頹廢。你應該更優秀,甚至從優秀走向卓越。……我覺得一個老師遇到一個孩子首先得教學做人,人字一撇一捺,很簡單,但做一個堂堂正正大寫的人很難。這一段也追了一部劇《卿卿日常》,我特別推崇六少主的爲人處世,幼小時發憤苦讀,六藝無所不精,上了朝,管理了朝政,更是心繫天下,無半點私心雜念,特別是在二哥與四哥處處爲難他時,他依然念及兄弟情份,毫無趕盡殺絕之思。正是如此格局,如此境界,才獲得了父親的青睞,獲得了大臣的稱讚,也擁有了真摯的愛情,幸福的家庭。所以,我想你成爲這樣的人!也正是如此,我對你的要求更好,也許就會比其他同學更嚴格。但是每一次當我傾情而來時,卻總是對不住你的弦,總也演奏不出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樂章,我期待這樣的境界,也不想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可是,新學期開學了,他依然如故。

坐在辦公室,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就是我“堅守一所鄉村”“堅守一間教室”的意義?我的教育理想呢?我的教育初心呢?我向往的教育境界呢?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失聲痛哭。同事們勸我,不能和“熊孩子”真的生氣,要善待自己的身體。這些我都懂,但怎麼都控制不住自己。

又想起去四班上心理健康課的一幕,話題是“聊聊厭學”,同學們嘰嘰喳喳,訴說自己的苦衷:爸爸媽媽總是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說“你咋考這麼少”,說“你看人家的孩子都考第一名”,說“你怎麼就這麼不懂事”……;老師呢,也總是天天批評教育,講大道理,嫌學生不好好學習,怪學生不遵守紀律,甚至對說出不理解不信任的話語。於是,自己越來越不愛學習,越來越體驗不到成就感,越來越覺得沒意思。特別是假期,遇到的長輩張口閉口也都是談成績,談排名。學習好,怎麼着都行;學習不好,一切免談。

就這樣,在“童言無忌”的默許中,我微笑着,俯着身,側耳傾聽,內心卻是翻江倒海:隨着“進城熱”的浪潮,一部分先富起來的農村家庭紛紛選擇進城買房安家,另一部分也奮起直追,打工掙錢,“留守兒童”驟增,“單親家庭”也頻頻出現,“朝五晚九”的生活,疲於奔命的年代,錯過了孩子最佳的教育時機。再加上社會進入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氾濫,很多孩子在良莠不齊的信息中“營養不良”。

就這樣,解讀着“爲什麼爸爸媽媽要把他們的理想強加在我們身上”,“爲什麼爸爸媽媽從來不問問我們想要什麼”,“爲什麼明明是基因問題還嫌我學習不好”……問題有點啼笑皆非,但我依然很真誠,很鄭重地解讀。當我表示其實“爸爸媽媽沒有錯,老師長輩也沒錯,你們也沒錯”時,同學們表示很詫異“那是誰錯了”,我回答“思維問題”。那麼如何改變父母、教師、學生的思維問題呢?唯有讀書學習。就詢問元宵節那天父母有沒有聽班主任發到羣裏的講座《養育好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業》時,41位同學只有一位學生舉起手,另外一位同學喊“我媽把手機扔給我讓我聽”……學生依然談論着父母聽講座的“逸聞軼事”,而我卻突然感到一種說不出的悲哀,眼前恍惚起來,聽不清學生說什麼,也看不到學生的表情……

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力感,我想盡己之力,去點燃孩子,卻是如此冷漠;我想盡己所能,去喚醒家長,卻是如此慘淡;我想盡己之責,去影響同事,也得不到真正地迴應;……

此時此刻,張文質老師的話響在耳畔——雷夫先生經常失聲痛哭。是的,每個優秀的人,都會有一段孤獨的時光。那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很多寂寞,不被人理解、不被人看重的日子;是在沉默中孑然獨行,在無望中依然堅持,沒有問候、沒有掌聲的日子。

於是,擦乾眼淚,再一次默唸“人生就是一場孤獨的旅行,我們都是獨自跋涉的過客"。雖然內心依然處處瀰漫着傷感,身後也固然空無一人,但也要含着淚奮力奔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