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煙》作者/黃鑫

    《炊煙》作者/黃鑫

我與炊煙獨有情,炊煙它是故鄉的雲,是故鄉的原鄉風景;炊煙在我心中的是已成爲故鄉的代名詞。是故鄉屋頂上的炊煙攜我的心情一起平步青雲,它已是一種意念縈繞。炊煙已是我們的精神食糧的化身,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炷濃香;過去炊煙離我們很近,形影相隨,現在炊煙離我們很遠,它已深藏在邊遠的青山,甚至連炊煙裊裊娜娜都被人已經忘記,又有誰能去提起那炊煙,在都市的屋頂想見炊煙都難了。它就像日子裏的一片雲,也許炊煙被故鄉珍藏,也許是老母親打包後攜持到美麗的天堂。

《吳門道中·一點炊煙竹裏村》宋朝·孫覿:“一點炊煙竹裏村,人家深閉雨中門。數聲好鳥不知處,千丈藤蘿古木昏。”

那一夜孤獨散去,見不到兒時的那炊煙。我順手在筆架上取下狼毫,鋪上一張毛邊紙,醮墨黑成一團心結,嘆息:“陽光醉過我,風雨故鄉情,舉杯邀往事,筆下敘故情。”2016年中秋回鄉時趣所作,今日餘興重記《炊煙》。炊煙裊裊娜娜是割不斷的情絲,是我們鄉里人家風中的名曲,是藍天下的一根琴絃,是遊子夢中牽往故里的心上弦,是母親留給我們的思鄉情結。炊煙對城裏人而言,沒有一點緣分,只是一時的過眼雲煙,對我們來說它就是完美的回憶。

所謂的人間煙火最旺處就是這樣:村莊有了炊煙的映襯,一動一靜,彰顯和撩繞着的是人間的悠閒與繁忙,因爲他們巧妙地組成了一幅農耕文明的鄉風俚俗畫,靜的是百年老屋,動的是嫋嫋升騰的炊煙,它們動與靜那麼不經意的時不時地一結合,“金風玉露一結合,便勝卻人間無數”,炊煙隨意的一舒展就是一幅人間最和諧的生活美景,尤顯薪火相傳萬家燈火,這應是村莊的萬古流傳寧靜平和的生活常態。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炊煙很容易會成爲一則往事,炊煙也許就是筆記本上的話題,炊煙就是上一世紀的家庭中不可少的日常生活,它伴隨着家庭、婚姻、親情、鄰里、村莊的最主要色素。它就像一對夫妻在一次婚姻的見證,最後隨時光被淡淡的忘去。或許,生活中的你經歷了過多的痛苦與挫折,而光榮卻始終與你無緣;或許,愛情中的你付出了過多的忠貞與癡情,而幸福的小船卻始終擱淺;或許,事業上你奉獻了太多的勤奮卻一直收穫平淡;或許,婚姻的圍城裏你拿出了全部的珍惜卻最終遭到背叛……

炊煙裊裊娜娜在雲山深處飄動,在藍天上飛翔;敘述炊煙,我不得不提起天邊的那座古鎮——河洋。無論是在大閩都範圍內,還是在羅川境內都是一座很冷們,很低調的千年古鎮。整座古鎮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以街、巷、弄、堂、小道、古宅爲脈,河流筋骨,以歲月爲軀,以文化爲魂,在這裏安靜地訴說着它自唐宋年間以來的繁華起落。

寫炊煙最多的當屬陸游。“嶺谷高低明野火,村墟遠近起炊煙”和“遙望炊煙疑可愁,試從行路問村名”都是他的。可見放翁對田園嫋嫋飄逸的炊煙有多喜愛。後來又讀到陸游“霧斂蘆村落照紅,雨餘漁舍炊煙溼”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煙怎麼會是溼的呢?

炊煙爲我引路,我的文學之路、美術家之路是那一股馥郁馨香的炊煙,“炊煙”爲我敲門入室,它給予我溫柔的誘惑,給予我創作的動力,裊裊炊煙爲我鋪開闖入藝術世界的陽光大道,想起炊煙它就像是我的一對翅膀攜我騰空而起,給了我的信念信心和自尊,它就是我的恩師。炊煙在人們的目光裏只是一縷青絲,一朵普通的煙霧,炊煙在我的生命中是引領我成長的靈魂,柔軟的炊煙我被捆綁在一張紙上的終生,炊煙無時無刻不在捎來信息,它伴隨着我如癡如醉,它迷惑了我的童年時光與我的青春一起成長,有情的炊煙與青春一起燃燒在炊煙中的炊煙……遊子的心情,是炊煙裊裊引把我引返到家的方向,把我心情舞動,自南往北,至北返南,敘述着歲月如歌的一陣陣歌聲。

回憶起童年時光,我們在上學的路上跑。天剛朦朦亮,母親就得起牀爲我們做飯,起早下地的父親也要在爲竈臺前的母親幫忙幹活,他大把大把茅草往竈口裏塞,燃起團團煙霧,你牆外的屋頂瓦片之上濃煙滾滾,一團團空中揮舞,就是一幅動感的天然畫,若隱若現。逢年過節,只見鄰里的室內,一家人笑聲朗朗,炊煙它早已經知道我們的溫馨一刻。朝霧漸漸的升起,揭開了這灰蒼蒼的天幕,最美是微霞後的光景,遠近的炊煙,成絲成縷的,成卷的,輕快的,沉重的,濃灰的,淡青的,慘白的,在鎮定的,靜靜的隨朝氣裏漸漸的上騰,漸漸的不見,彷彿是人們的祈禱,參差的翳入了天廷。

在放學的路上,從遠處往家的方向張望,北風吹起,夕陽從山的那頭落下,家的那一邊的炊煙升起來了,一縷縷的被秋風打散,像一縷空氣彌散在風中,像一抹炊煙擦乾我心中的肌餓。一定是母親又在爲我們做飯,那一刻就像蒸桶裏煮熟的大米飯,那是香味頓入心房。“炊煙窈窕,空氣微甜,草木生香,白米黑炭,鐵鍋柴竈,方桌長凳。簡單的生活,貴重的安寧”——陸蘇。坐在山坡路旁,遙望家的炊煙,躁動的心跟着炊煙在空中舞動,一切計較、勢利都在炊煙的擴散下逃的無影無蹤,靈魂裏不再有燥動與虛僞,童心慢慢歸於平靜。

長大後走出故鄉,那一刻起腦子裏裝滿了故鄉的炊煙和母親做的飯菜,往日時光永遠在陪伴我成長。炊煙就這樣子定格在我的靈魂,定格在我的畫筆上,炊煙就成了我鄉愁筆下的老好的夥伴。

兒時的我,放學回家見到母親在廚房裏忙不過來,我也參與了做飯的行列,做喫的活我幹不了。母親就招呼幫忙,爲她在竈口上加柴火,特別是在冬天我也喜歡幹這樣的活。母親就一邊做飯,一邊說故事給我們聽。母親她不怎麼識字,斗大的字知道幾個,她的記憶力特別好,都是從看閩劇(地方劇)中學回來的,她可以把一場戲的每個細節講給我們聽。

世間熙熙攘攘,解鎖幸福的鑰匙,不在別人的口袋,它藏在自己的手中。人這一生,應具備的三個品質是:“內心堅強、品行乾淨、內心善良。”真正的內心強大,不是困鬥之勇,而是適於時勢臨大難而不懼的聖人之勇。

內心強大的人,會在逆境中錘鍊自己。就像那“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夜晚的燈下,母親又是爲我誦讀朗朗上口的一段話。有人說:“其實人跟樹一樣,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內心堅強的人,不會懼怕黑暗,因爲他本身就能發光,有爲自己掌燈的勇氣。沒有誰的一生是完美無憾的,許多人都是在一路的披荊斬棘中,摸索屬於自己的那一條路。所謂堅強,不過是接受最差的,然後奮力前行,創造出柳暗花明的一片天。人的餘生,做一個堅強的人:“正視挫折,磨鍊心性,一邊跌倒,一邊重生。” 一個人不管多麼優秀,一旦言行品德有了瑕疵,就像一籮筐雞蛋放久了看起來還挺好,但細細觀察有了斑點黴花花會發現味道不對。有人說:“人的一切都應該是乾淨的,無論是面孔,衣裳,還是心靈,思想。”

品行乾淨,是一個人最硬的底牌。做人,無論身處何等境遇,都不應該丟棄人品,因爲只有光明磊落,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和認可。她說有一樣東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能力決定你能走多快,人品決定你能走多遠。真正善良的人,可以在他的身上看到一種兼容他人的魅力。不管何時,不管對誰,他懂得推己及人,照顧他人的感受,保全他人的體面。人爲什麼要善良?有位作家是這樣說的:“我們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對愛和善意的需要。今天你出門,不必有奇遇,只要一路遇到的都是友好的微笑,你就會覺得這一天十分美好。”善良很簡單,一句問候,一個微笑,都會讓人如沐春風。內心善良,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有人說:“心之何如,有似萬丈迷津,橫亙千里,其中並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自己是人生的擺渡人,運有好壞,福有深淺。你只管善良,世界會偷偷給你獎賞。

內心堅強,才能涅槃重生。人品乾淨,才能贏得掌聲。內心善良,才能迎來福報。如此,才能無愧自己,不負此生。走過那一季,滌盪身上的淤泥,宛若出水芙蓉般清晰,讓人如何做到遺忘。每個沒心沒肺的現在,其實都有掏心掏肺的曾經;每個有聲有色地愛過,其實就是有滋有味地痛過,心情回到從前,頓時想起母親的語錄,想起濃濃的飯香和炊煙味!

作家白落梅曾說:“漫步紅塵,笑看浮世,不過煙雲一場。但真正有幾人,可以做到淡然相忘,忘記名利,忘記情感,忘記曾經擁有的一切。”人生總不可以事事的遷就,有時候尊重愛情,就要背叛現實,成全現實,就要辜負愛情。因此,如煙往事,歲月可期,它本身就是一道輪迴。要麼,這世間的事可以當真,亦可當真不得;要麼,這世上的人,可以全信,亦不可全信。

我抓起一把心中的炊煙,昨天寫滿了日記,今天記起的憂傷,後天得到的無奈,中途是坦途也好,是泥潭也罷,不都是一場自由自在的經歷,即便有些……

用故鄉的炊煙把心情串聯起季節跳躍的音符,牧笛鳥鳴,激盪起心靈的漣漪,低沉清幽之中,濾盡了人間煩囂,瞬間領悟,這纔是生命需要的美麗。

炊煙和思緒一起飛揚,風塵僕僕而來的春天,依舊一路飛揚出詩意和盎然,起落之間,渲染出一幅一幅美好的圖畫,淡淡的清風徐來、嫺靜之美,漸入佳境。

今夜,夜讀時翻到《語錄人生》裏有這樣一段話:莫言曾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中,談到自己筆名的由來。他直言,自己小時候放牛時,總愛管閒事,亂說話,結果時常惹來一身麻煩。父親語重心長告訴他:兒子,你少說話,管好自己就行。所以當他後來開始作家生涯時,爲自己起了一個筆名“莫言”。就是爲了叮囑自己少說話,管住嘴。其實不僅是說話,爲人處世也是如此。就像《論語》所言,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連自己都活得不夠好,哪有什麼資格要求他人?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管好自己,剋制自己糾正他人的慾望。莫言成名後,曾有不少讀者請求他分享讀書方法。莫言在散文《雜談讀書》裏,做了兩點回應:第一,讀書就如穿衣喫飯,各有各的方法,我的指導說不定會影響你們閱讀。第二,我從不去指點女兒的功課,因爲時代變化,我的老方法說不定不適合她。在莫言看來,無論是經驗過時,還是人各有異,都不應去輕易指點他人。這世上沒有哪個人能全知全能,每個人都存在認知有限。即便是同樣的人生劇本,也未必適合不同的兩個人。千萬不要因爲自己片面的想法,把別人的人生指錯了方向。收起那隻指點別人的手,少一點干涉,多一點理解。於己,這是涵養;於人,這是慈悲。

有人說:奮鬥的意義是什麼?當你出人投地時有着無數的鮮花和掌聲陪伴着你,一無所有還有誰?年輕人,你要不要拼一拼,等你白髮蒼蒼時,用什麼聊曾經?你要是能獨佔鰲頭就是精品一件,你要是倒下了那就是一地雞毛,你若放棄了就是笑柄長嘆,遺憾。勝敗乃兵家常事,莫失志,可以重頭再來。追求卓越,追求成功,它就是一段神話。歷經滄桑欲何求?只爲餘生不低頭,“有志者事竟成!”

陽明先生:“人之善由於一念之間。"胸懷纔是成功者的標誌。

炊煙是我茶餘飯後約定的言詞,有閒時欲品茶,無聊時多讀書。現在的情景,可以沒有文憑不能沒有文化,可以不上學不能不念書。一紙文憑並不代表“文化底蘊”,也不是那些升學率高的學校和985/211,“文化”真的是需要“傳承”的,真正的“中華文化教育學校”在哪裏?很需要!我們的故事在觀望鄉村,觀望那炊煙裊裊娜娜的靈魂,見炊煙灰灰面色,炊煙它非常醇香。

炊煙在一直往上飄移,它是隨風在轉,平步青雲。人生的道路也要學會更新自己,更新就是對命運的挑戰,也是在不斷的開拓自己的思維。人與自然萬物生長變化既是世間萬物運行的規律,也是事物得以適應世界發展的最好方式。人的一生,同樣如此。一成不變,只會將自己困在原地,凝古不化,在藝術創作應要推陳出新;懂得自我更新,生活纔會是豐盈昌盛燦爛的模樣。更新思維,大步前行,甩開一些沒必要去想的東西,拓展自我空間,獨領風騷。人是很容易受固有思維影響的,心理學家把人的慣性思維傾向,稱之爲“思維定勢”。一旦對某個問題形成了固定判斷,我們就會習慣性地不斷沿用它去分析看待類似的問題。往往當你還意識不到事情的本質之前,它就已經替你決定了人生中很多至關重要的選擇。事實上,在環境不變的前提下,固有思維的確可以幫人更快速解決問題。但是,沒有任何東西是一成不變的。就算是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時間段,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環境,運用的處理方法也需應時而變。情境變化無常,而要避免陷入消極的困境中,就是要學會打開思維,更新思維。要提醒自己,不能一味用過去的經驗,來判斷現在的事情。正確的做法,是結合當下的實際情況去做思考,之後再採取應變之策。思維決定行爲,改變命運的起點,在於改變思維。去成爲一個擁有創造性開放性思維的人,任這世間紛繁複雜,天高地闊,行雲流水。更新觀念,給予自我提升會改變自己的願景。觀念來自一個人從小到大在家庭學校中所接受的教育。三觀形成後,就會成爲我們思想的一部分。時代一直在變,要把眼光放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願景和使命也是不同的。如果認不清這些主次之分,不懂與時俱進地調整自己的方向,人就很容易陷入某種執念中。

一條道走到黑,又不知自己到底錯在哪,免不了是要喫很多虧的。說到底,學會更新觀念,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與自我達成和解的過程。當我們用積極的心態擁抱變化,不執着於任何一種觀念,才能博採衆長,正確地認識事物,建立成熟三觀讓自己以上善若水的姿態,包容世間萬象,接納人生百態。更新學識,是給自己的華麗轉身。人生是一個不斷領悟的過程。有的人面對眼前的困頓迷茫,往往只會選擇抱怨,覺得是命運的不公與他人的不好,才造成自己的困境。卻沒有意識到,最根本的問題,其實出在自己身上。因爲自己停止了學習,纔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更重要的是,當認知水平被侷限時,一個人就根本無法理解更高層面的事物。只會一直原地踏步,重複低效低層次的現狀。

智者曰:“生活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它的每個角落裏都藏着人生真理。”當你始終保持求知慾和好奇心,就會發現,人生處處是學校,世事處處皆學問。也只有通過學習提升自我,才能真正擁有改變現實的能力和實力。漫漫人生路,所有讀過的書,見過的世面,都將不斷更新生命的厚度和廣度,最終成就一個更優秀的自己。人生與命運的安排,努力後的進步,意味着目標不斷前移,階段不斷更新,它的視野總是不斷變化的。人生旅程,一時有一時的風浪,一程有一程的風景。最好的生活打開方式,莫過於學會及時歸零,重啓,更新。從現在起,把每一天每一件事都當做一個新的開始去對待。

文/黃鑫

2023.1於東海岸詩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