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

李镇西老师写了一篇关于德育的文章,题为《没有“专门的德育”,只有完整的教育》,里面批评了所谓的“专门德育”——盐是人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我们从来就不会专门去吃盐,我们吃的是回锅肉,是宫保鸡丁,是水煮肉片,是北京烤鸭,是成都火锅,是面条,是馄饨,当然还包括喝各种美味的汤......

德育是存在的,但不应该有专门的德育,应该有运动会、歌咏比赛、读书活动、社会调查,甚至没有任何“教育目的”的玩儿,学校的每一门学科,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格教育。还有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包括门卫、保洁阿姨和食堂师傅,都是德育者。

在学校的分工中,德育被分解得支离破碎,科任老师不管德育的事,科任老师在上课时,学生不听课,故意捣乱,下课后,科任老师把这位学生拉到班主任那里,由班主任解决。班主任解决不了的事情,由级长解决,级长解决不了由德育处解决。抓教学副校长不管教育,教务主任也是不管德育的,所以德育问题就由德育处总的管理和教育。这样的分工专业,责任明确,让德育工作专门化、学科化、知识化、表演化,德育工作好像突然消失了。

现在由于班主任工作繁杂,各种形式的检查和表格铺天盖地,班主任忙于这些事务,对于真正的德育反而放松了。一上课就忙着教学课程内容,每周班会课讲的内容都是上级要求的要上报的表格内容。真正的养成教育反而没有了。这真是教育的悲哀。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每天沉浸于题海中,如做题的机器,神经已经麻木了。在课堂上,他们很少有智力活动,更别提创新能力了。

我们学校每年都抓文明礼貌教育,但我感觉都是停留在浅表层,文明习惯不是搞几次活动,开展几场竞赛就能养成的。要让文明习惯入脑入心,一定要提高孩子们的文明素养,要让他们把文明融入日常行为。一张纸掉在地上,几百个孩子从它身边走过,有些是踩在它身上而过,但就是没有一个人弯腰把它拾起来,这说明什么问题?孩子们还没有意识到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他们认为纸太脏了,弯腰去捡纸会被别的同学笑话。

孩子在校门口爬栏杆,保卫看到,直接叫班主任过来把孩子领走了,教育好像成了班主任的全职,这种现象是非常不好的,李镇西老师说,教育如果只能由某些专门化的人员来实施,那么真正的教育也就消失了。学校一切工作都有育人的功能,教育是所有人的事。在德国,小孩子钓鱼要带一把尺子去量,钓鱼不能大于规定的尺寸。每一个大人看到孩子钓鱼,都有权利上去监督,这就是全民教育,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教育不能局限于说教,要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陶行知在《人之学校观》一文中写道:“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 ,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学校是生活的中心,孩子们不但学知识,还在校园里开展各种活动,而教育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发生。

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学,正是践行了学校即生活,生活处处是教育的理念。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2-3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参加各种劳动,各种兴趣小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劳动教育,他说“劳动与智力生活的结合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人在智力发展上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相应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成熟程度的特定阶段相适应。”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课堂外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教育因素。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谁是扣好儿童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人,我想不单单是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携起手来,共同来关注下一代的成长,我们的孩子才会茁壮健康成长。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地焕发出应有的光芒。人人都化身德育工作者,让德育之花开遍社会各个角落,让生活中处处充满教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