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班主任工作失去邊界

在一次全鎮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一位鎮內校班主任侃侃而談:我管班很嚴的,學生見了我像老鼠見了貓一樣,我的眼睛往班裏一掃,班裏面頓時鴉雀無聲。我還沒走到教室,遠遠地咳嗽一聲,班裏就靜悄悄的了。有老師問:你究竟有什麼管理班級的法寶啊?那位班主任無不得意地說:我的方法就是一人犯錯,全組連座,一個班幹部犯錯,全體班幹部受罰。這種方法很有效,學生都怕我了,我的課上起來很舒服,沒有人敢講話。

看看,這樣管班方法也在大吹特吹,還以爲自己很了不起,這種教育學生的方法十分落後,是以損害學生身心成長爲代價的,是應該嚴厲制止的。但在農村學校,還是有相當一部分老教師信奉“一日爲師,終身爲父”的古訓——學生永遠尊敬老師,這點無可厚非,但教育者怎能老是以“父”自居?“我說你服”“我打你痛”“我管你從”等舊觀念已在不少老師頭腦里根深蒂固。他們專門盯着學生的錯誤,學生犯點小錯就大做文章,把學生的自尊心晾在全班同學面前暴曬。久而久之,學生和老師成了“兩個階級,在兩個世界裏活着”。在學生心目中,老師是威嚴的皇上,而在教師眼裏,學生不過是順從的臣民。

自從加入新網師以後,我接觸了蘇霍姆林斯基,看了《給教師的建議》,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重讀陶行知》,深深地感知做班主任不能以權威壓制學生,應該以愛心、民主、科學的方法來對待每一個孩子,把每一個孩子都放到舞臺的中央,讓每個生命都發光,這纔是現代班主任應有的角色,我們要從“班媽”型、“班官”型班主任走向“教育型的管理者”。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然後分析背後的原因,再以相應的對策來教育孩子。

教育案例:陳老師班上有一位湖南籍的男孩子,每天上課就喜歡做小動作或捉弄別人,一節課不停地動彈,老師批評他,沒幾分鐘又老調重彈。科任老師都很討厭他,他就像一隻螞蟥,粘在人身上,甩也甩不掉。上週三的早上,男孩A(我們暫且這樣叫他吧)放了一條毛毛蟲在女同學的書裏,女同學打開書來早讀時,嚇得哇哇大叫,男孩子A卻在一邊哈哈大笑,說女孩子是膽小鬼。班幹部把情況反映給陳老師,陳老師一聽火冒三丈,把男孩A抓到辦公室來,就是一頓臭罵,男孩A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站在那裏還不停地抖腿,這還了得,明顯是在挑戰老師的權威嘛!陳老師內心的一股火終於摟不住了,用手捏了一下男孩A那粉嘟嘟的臉。這時男孩A不幹了:“老師,你打我?我要告訴我爸爸,讓他來收拾你,你就慘了。“陳老師一聽,更加生氣了:”你個渾小子,良心都叫狗喫掉了,老師辛辛苦苦地教你,卻換來你這樣的態度,還要叫你老爸來收拾老師?這種學生我真是教不了,走,到校長室去。”於是,男孩A就被送到校長室,交由校長處理了,我們暫且不去打聽校長是如何處理的,就這件事來分析一下吧!

問題原因:男孩A是一種什麼性格的孩子?爲什麼總是喜歡跟老師作對,跟同學開玩笑?相信這種熊孩子在每個班都有幾個吧!在《正面管教》裏,這種孩子調皮的目的是爲了尋求過度關注。唯有得到過度關注,纔有歸屬感。在他的潛意識裏,唯有讓你們團團轉,才能顯示我是最重要的。這是孩子在潛意識裏出現的一種錯誤觀念,他們單純地認爲,我這樣做能換來別人對他的關注,而大人對這種行爲很煩惱,甚至憤怒。家長或老師很容易被這種行爲所激怒。我們再來看一下,造成這種性格的原因是什麼呢?

原來男孩A在家裏是獨生子,媽媽把他寵得沒邊了,在家裏儼然是小皇帝一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關鍵是他在外面犯了錯,父母非但不批評他,還幫他出頭。久而久之,他的膽子越來越大了,不管什麼人都不怕了,跟別人說話也粗魯得很,由於在家裏嬌生慣養,導致他在學校對待老師的態度也是這樣。在學校,人人都對他敬而遠之,同學都不敢跟他玩了,他感覺到很沒趣,所以在上課時就不停地做各種小動作,想引起別人對他的關注。當別人真正來關注他時,他內心的虛榮心作怪,用表面的強勢來掩蓋內心的脆弱。

教育對策:這種孩子要怎麼教育呢?因爲他總喜歡糾纏別人,我們可以給他一項任務,比如上課他喜歡做小動作,打擾別人,可以讓他抄寫四大名著,抄滿十頁,字跡工整,就可以得到一顆進步小星星,如果連續三次得到三顆星,可以擔任班裏的衛生監督員。這種看得見的目標,他一定會有興趣的,因爲他感覺到自己被關注,他要爲被關注而付出自己的努力。

我把這些方法說給陳老師聽,陳老師也覺得非常好用,他感覺到自己那套教育方法太老套了,硬碰硬的方法很容易激化矛盾,還是要尋找行之有效的方法,瞭解孩子的性格特點,然後對症下藥,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孩子得到健康成長。記住,每個人都需要關注,但過度關注並不是對孩子的鼓勵。在教室裏,給他們分配一項能給他們積極關注的任務,在家裏,給孩子一項對大人有幫助的任務,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滿懷希望的擁抱,都是讓孩子產生信任的行爲。

做班主任,在對待問題學生時要冷靜思考,切不可簡單粗暴,教師與學生除了教與被教,管與被管的關係,還應有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朋友關係、同志關係,即陶知知所說的:“與學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們的朋友,幫助學生在積極活動上行走。”教師發自內心地與孩子一起來探尋教育的真理,只有這樣,教育才會產生應有的情感力量,班主任工作纔不會失去重點,失去邊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