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班主任工作失去边界

在一次全镇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一位镇内校班主任侃侃而谈:我管班很严的,学生见了我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我的眼睛往班里一扫,班里面顿时鸦雀无声。我还没走到教室,远远地咳嗽一声,班里就静悄悄的了。有老师问:你究竟有什么管理班级的法宝啊?那位班主任无不得意地说:我的方法就是一人犯错,全组连座,一个班干部犯错,全体班干部受罚。这种方法很有效,学生都怕我了,我的课上起来很舒服,没有人敢讲话。

看看,这样管班方法也在大吹特吹,还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这种教育学生的方法十分落后,是以损害学生身心成长为代价的,是应该严厉制止的。但在农村学校,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老教师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学生永远尊敬老师,这点无可厚非,但教育者怎能老是以“父”自居?“我说你服”“我打你痛”“我管你从”等旧观念已在不少老师头脑里根深蒂固。他们专门盯着学生的错误,学生犯点小错就大做文章,把学生的自尊心晾在全班同学面前暴晒。久而久之,学生和老师成了“两个阶级,在两个世界里活着”。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威严的皇上,而在教师眼里,学生不过是顺从的臣民。

自从加入新网师以后,我接触了苏霍姆林斯基,看了《给教师的建议》,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重读陶行知》,深深地感知做班主任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应该以爱心、民主、科学的方法来对待每一个孩子,把每一个孩子都放到舞台的中央,让每个生命都发光,这才是现代班主任应有的角色,我们要从“班妈”型、“班官”型班主任走向“教育型的管理者”。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然后分析背后的原因,再以相应的对策来教育孩子。

教育案例:陈老师班上有一位湖南籍的男孩子,每天上课就喜欢做小动作或捉弄别人,一节课不停地动弹,老师批评他,没几分钟又老调重弹。科任老师都很讨厌他,他就像一只蚂蟥,粘在人身上,甩也甩不掉。上周三的早上,男孩A(我们暂且这样叫他吧)放了一条毛毛虫在女同学的书里,女同学打开书来早读时,吓得哇哇大叫,男孩子A却在一边哈哈大笑,说女孩子是胆小鬼。班干部把情况反映给陈老师,陈老师一听火冒三丈,把男孩A抓到办公室来,就是一顿臭骂,男孩A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站在那里还不停地抖腿,这还了得,明显是在挑战老师的权威嘛!陈老师内心的一股火终于搂不住了,用手捏了一下男孩A那粉嘟嘟的脸。这时男孩A不干了:“老师,你打我?我要告诉我爸爸,让他来收拾你,你就惨了。“陈老师一听,更加生气了:”你个浑小子,良心都叫狗吃掉了,老师辛辛苦苦地教你,却换来你这样的态度,还要叫你老爸来收拾老师?这种学生我真是教不了,走,到校长室去。”于是,男孩A就被送到校长室,交由校长处理了,我们暂且不去打听校长是如何处理的,就这件事来分析一下吧!

问题原因:男孩A是一种什么性格的孩子?为什么总是喜欢跟老师作对,跟同学开玩笑?相信这种熊孩子在每个班都有几个吧!在《正面管教》里,这种孩子调皮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过度关注。唯有得到过度关注,才有归属感。在他的潜意识里,唯有让你们团团转,才能显示我是最重要的。这是孩子在潜意识里出现的一种错误观念,他们单纯地认为,我这样做能换来别人对他的关注,而大人对这种行为很烦恼,甚至愤怒。家长或老师很容易被这种行为所激怒。我们再来看一下,造成这种性格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男孩A在家里是独生子,妈妈把他宠得没边了,在家里俨然是小皇帝一个,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关键是他在外面犯了错,父母非但不批评他,还帮他出头。久而久之,他的胆子越来越大了,不管什么人都不怕了,跟别人说话也粗鲁得很,由于在家里娇生惯养,导致他在学校对待老师的态度也是这样。在学校,人人都对他敬而远之,同学都不敢跟他玩了,他感觉到很没趣,所以在上课时就不停地做各种小动作,想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当别人真正来关注他时,他内心的虚荣心作怪,用表面的强势来掩盖内心的脆弱。

教育对策:这种孩子要怎么教育呢?因为他总喜欢纠缠别人,我们可以给他一项任务,比如上课他喜欢做小动作,打扰别人,可以让他抄写四大名著,抄满十页,字迹工整,就可以得到一颗进步小星星,如果连续三次得到三颗星,可以担任班里的卫生监督员。这种看得见的目标,他一定会有兴趣的,因为他感觉到自己被关注,他要为被关注而付出自己的努力。

我把这些方法说给陈老师听,陈老师也觉得非常好用,他感觉到自己那套教育方法太老套了,硬碰硬的方法很容易激化矛盾,还是要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然后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健康成长。记住,每个人都需要关注,但过度关注并不是对孩子的鼓励。在教室里,给他们分配一项能给他们积极关注的任务,在家里,给孩子一项对大人有帮助的任务,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满怀希望的拥抱,都是让孩子产生信任的行为。

做班主任,在对待问题学生时要冷静思考,切不可简单粗暴,教师与学生除了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的关系,还应有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朋友关系、同志关系,即陶知知所说的:“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教师发自内心地与孩子一起来探寻教育的真理,只有这样,教育才会产生应有的情感力量,班主任工作才不会失去重点,失去边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