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斐君子

《大学章句·传三》: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wū hū)!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诗经·卫风·淇奥》据说是赞美卫武公的,诗歌以卫国境内的淇河岸边风景起兴,歌颂君子的仪容和美德。全诗采用复沓结构,共三段,每段的含义都差不多,曾子这里引用的是第一段。岸边的绿竹,挺拔伟岸、仪态端庄、丰神俊朗,卫武公就是这样一个风采俊秀的君子。

曾子进一步加以引申,其实是告诉我们君子应该具备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这就是治学的指针。

切、磋、琢、磨,分别是治骨、治象牙、治玉、治石的功夫和技艺。切以刀锯,磋以鑢钖琢以椎凿,磨以沙石。切、琢,裁物成形质、磨,治物使其滑泽。

曾子说,切磋是做学问的功夫,知道应该学什么,放弃什么,然后深入研究,精益求精;琢磨是自修的功夫,从细微处着手,去恶从善,不断完善自我。

瑟,矜持,严肃;僩,刚毅,沉着;赫,大火熊熊的样子,显赫;喧,烜,火盛貌,光明。

曾子说,君子行事应该矜持,严肃,刚毅,沉着,这是讲戒慎恐惧;君子的形象应该正气凛然,光明正大,这是讲君子散发出来的威仪。

曾子接着说,真正的君子就是这样一副内外统一的、俊采斐然的神态,这是说,他们达到了盛德至善的境界,所以世代被百姓所铭记。

曾子又引用了《诗经·周颂·烈文》中的一句话:“於戏(wū hū)!前王不忘!”古代的先王永远不会被遗忘,因为后王以先王推崇的贤为贤,以先王所爱的爱为爱,先王以明明德为乐,以天下为利,百姓由此享受恩泽,从中获利,获得幸福。

朱熹把这些内容,都纳入“止于至善”的范围,不能说两者之间毫无瓜葛,但读来总觉得有点牵强。

读《大学(古本)》的原文,逻辑上显得更顺畅。古本把“瞻彼淇澳”这一段列在前面,而被朱熹列为《传一》、《传二》以及《传三》前半部分的文字,都排在这段话的后面。

从行文逻辑上来说,曾子采用了由近及远的写作手法。卫武公属于后王,他作为一名“有斐君子”被人们所 铭记,是因为他法先王之道,贤其贤,亲其亲。因此,文章下文自然就开始叙说先王的事迹,便引出《康诰》、《帝典》等文字。

---- 【我读大学1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