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5章 少言守中

【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古代的人们,因为对自然界认识的缺乏,先后产生了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即信仰天神和天命,初步建立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宗教系统,产生了复杂的鬼神观念。但是,以老子为代表,则明确表示鬼神不是宇宙或者世界的主宰,“道”才是主宰,“象帝之先”。老子还明确提出,“域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直接把鬼神排除在外。

关于人与天地的关系,老子认为,人们得按照天地的运转来生活,也就是人法天地。无论怎样,天地就在那里,人类要生存,必须要适应天地的变化,要敬畏天地。而在天地那里,人类只是生活在其中的一个物种,像对待其他物种一样,并不会对人类有特别的偏爱,而只是把人类当作“刍狗”。

刍狗是什么?是古代人们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类似现代祭祀摆的祭品。“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刍是喂牲畜的草,如麦秸、野草等等。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后来,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这也大概后来人们祭祀时用面来做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庄子·天运》说:“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

而圣人对普通人也像天地对待人类一样,也只是把普通百姓当作刍狗,而没有掺杂过多的感情。就让普通百姓自由自在地生活吧,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只有这样,才叫无为而治。关于感情问题,道家真的并不看重。而在儒家那里,则提倡“泛爱众而亲仁”,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庄子那里,庄子认为人应当“有人之形,无人之情”。为此,惠施跟庄子进行了一场辩论。庄子的结论是:“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庄子·德充符》)

老子认为,天地之间,就像橐龠一样,虽然空虚,却蕴藏着无穷的动力,鼓动越快,风力越大;但是,风力越大,自身失去也就越多。因此,圣人要行不言之教,说得越多,离道越远;治理天下,越有为,失去的也越多。因此,对百姓不要过多地说教,治理天下,不要采取过多的行为,“为无为,而无不治”。橐龠是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大概就像鼓风的气囊,或者现代的风箱(现在也很少见了)。

“少言守中”的“中”,可以理解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冲”,即“盅”,引申为虚静。儒家讲的“中”,是中庸的意思,不走极端,要不偏不倚;而老子这里的“中”,则是中空的意思,即虚静无为。

老子的这段话,用现在的庸俗一点的白话说,就是一个人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因为你在别人眼里就是刍狗。平时还要多读点书,明点理,守住自己的本真。平时不要说太多的话,因为说太多的话容易让你因自己的或者别人的好恶而受到伤害,让你陷入困窘,也就是庄子说的不要太有情,要“人故无情”。鲁定公曾经问孔子:“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回答说:“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论语·子路》)一国如此,一人也如此,曾经因为一句话说不好而导致断送自己的仕途的事,大概也是不少的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