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章句》結構辨析

《大學章句》結構辨析

通過對《大學章句》全文的研讀,並對照《大學(古本)》,我發現,朱熹重新編排整理《大學(古本)》的主線就是所謂的“大學三綱”----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他把三綱並列,而且將原文的“親民”改成“新民”。

朱熹的《大學章句》的結構看上去非常清晰,首先是“經文”,即總述三綱八目,然後是十章傳文,傳文第一到第三章分述三綱,第四章論本末,第五章論格物致知,第六章誠意,第七章論正心修身,第八章論修身齊家,第九章論齊家治國,第十章論治國平天下。

經過辨析,我認爲“新民說”缺乏依據,與大學主旨不合,因此他從古本中截取部分內容作爲解釋新民之綱,實際比較生硬,破壞了古本的結構。

第四章論本末,則以偏概全,也誤解了大學之本末的內涵,《大學》是治學者的指針,它的核心內容就是修身,因此修身就是本。將修身問題深入下去,原文重點論述了帝王的修身問題,則本末的內容又有細化,因此本末的內涵有不同的層次,分佈與全文,其實無法單獨成章。

第五章格物致知的解讀文字,是朱熹的創作,因爲古本中沒有對格物致知展開論述。孔子沒有明確人性的善惡,孟子主張人性向善,荀子提出人性本惡,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注重心性修養,從不談及具體知識對修身的作用。儒家向來都是從心性入手,重視視聽言動的修養,孔子講克己復禮,孟子講養氣集義,荀子講隆禮,從沒有從探索事物之理入手的。

朱熹認爲,通過探索萬物之理,時間久了,便可以頓悟天理,無所不知。這是他的理論創新,但我覺得很難與誠意正心建立其合乎邏輯的聯繫。這段文字出現在《大學》之中,給人非常突兀的感覺。

按照朱熹的說法,即使頓悟了天理,仍然需要在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分別下工夫,那格物致知還有什麼意義?不若王陽明的解釋通達曉暢,即格物即正事,致知即致良知,絲毫不離儒家道統。

前文已經論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並不是並列的八個方面,而是以“修身”爲核心的兩個層次的問題,因此合稱“八目”實屬牽強。

總之,我認爲朱熹對《大學》一文的重新編排是站不住腳的,看上去結構清晰,邏輯嚴密,實際顯得非常生硬。

----《我讀大學27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