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以修身为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是从上文自然引申出来的结论,《大学》的主旨就是修身,治学和修身是一个概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落到实处都是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法门;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社会实践;士人、君子、圣人是修身的心性之果。

所以,曾子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所有人都应该以修身为本。修身不谨,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便是空谈;不落实于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便是虚无;无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终将沦为霸术,甚至暴政。

“所厚者”,讲的是修身;所薄者,指的是我们缺乏的而努力追求的事物。应该重视修身却不重视,那么人们的任何追求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接着,曾子马上总结说“此谓知本”,逻辑是非常严密的。然后呼应首段,说“此谓知之至也”,知道从哪里开始(始),目标在哪里(终);知道什么是本,什么是末,这才是真正懂得了大学之道。

朱熹却把曾子这句总结陈词特意掐掉,认为这是解释“格物致知”的,但原文亡轶了,并亲手补写了原文作为传文第五章,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我想,朱熹的依据无非是下文有五个“所谓”分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唯独没有一个“所谓格物致知”。但把它放在“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之前,却使原文发生了本质地改变,有夹带私货之嫌。因为他完全可以把自己的补写内容写在这句话之后。但是这样,他就不可能把“格物致知”擡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古本原文,就会发现,五个“所谓”的段落,除了“所谓诚其意者”以外,其他结构都高度一致,都是以“所谓XXXX者”开始,以“此谓XXXX”结尾。那么“所谓致知在格物者”,也应该以“此为致知在格物”结尾,而不是“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这一段,结尾为“故君子诚其意。”一个“必”字,突出了“诚意”的特殊地位,所以下面有一大段展开论述,也都顺理成章。

----《我读大学2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