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想歪了》作者: 日本信息文化研究所

。。今日書朋推薦 || 編號:[1567]

。。原作名: 日本信息文化研究所

。。ISBN: 9787571423988

。。內容簡介。。

日文版上市一年,銷量就達77000冊。本書聚焦於日常問題,從邏輯學、認知科學、社會心理學3個角度出發,剖析了60種常見的認知偏差,並給出解決之道。別再“想歪”,打造正確的認知方式,我們就能減少錯覺和誤判,活得更通透、更高效、更愉悅。

三位學者,三大學術領域;日本國學院大學教授高橋昌一郎監修!

邏輯學:看透思維的慣性(山崎紗紀子 東京都立大學研究員)

認知科學:更新認知世界的方式(宮代幸枝 筑波大學心理學博士)

社會心理學:理解人類行爲的非理性(菊池由希子 長野縣林業大學學者)

60個認知偏差條目,貼合現實生活場景,涵蓋職業規劃、商業談判、產品開發、家庭生活、人際關係等。

思維導圖式串聯,所有知識點舉一反三,從思考武裝到行動,幫你建立蛛網般的完整邏輯鏈條。

10分鐘一章,輕鬆閱讀,一看就懂,現學現用!適合各類人羣,只要你經常誤解(或被誤解),說錯話、做錯事,那你,就需要這本書!

你被假新聞騙過嗎?

你有過吵架沒發揮好的經歷嗎?

你相信與血型和星座相關的性格測試嗎?

爲什麼“雙十一”忍不住大批囤貨?

爲什麼總在分手後才發現對方有多渣?

不管是在家庭、職場還是社會生活中,我們有時會選擇錯誤信息、做出錯誤決定。即便是成功的學者、受歡迎的公衆人物,有時也會放出離譜言論。爲什麼呢?很可能是因爲認知偏差,認爲“自己的常識”就是“世界的常識”。

認知偏差是影響人類判斷的一大障礙。


。。作者簡介。。

信息文化研究所:以“推進和交流信息文化論及相關領域的研究”爲目的,以1996年成立的“信息文化研究會”爲基礎,於2018年成立。新銳的研究人員和活躍在其他相關領域的社會人士廣泛參與其中。

山崎紗紀子:哲學、邏輯學學者,東京都立大學博士,東京醫療保健大學外聘講師。執筆第1部分“邏輯學視角的認知偏差”。

宮代幸枝: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學者。筑波大學心理學博士,宇都宮大學共同教育學部助教。執筆第2部分“認知科學視角的認知偏差”。

菊池由希子:社會心理學學者。信州大學人文科學碩士,長野縣林業大學外聘講師。執筆第3部分“社會心理學視角的認知偏差”。

高橋昌一郎:生於1959年,國學院大學教授,信息文化研究所所長,日本懷疑論者協會副會長。研究方向爲邏輯學、科學哲學。著有:《理性的界限》《知性的界限》《感性的界限》《自我分析論》《愛的邏輯學》等。


。。短評。。

#

這本書還是非常實用的,至少讓我知道了,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認知偏差,導致我們的行爲受阻。讀一讀這本書至少讓我瞭解到哪些是我想多了,可以避免一些錯誤,讓自己更健康快樂的成長。

#

“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被廣泛用來指代偏見、成見、固執己見、歪曲的數據,以及自以爲是的想法、誤解等。

#

本書通過一些日常中隨處可見的問題,從邏輯學、認知科學、社會心理學3個角度出發,剖析了60種常見的認知偏差,並給出解決之道。在書中,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的生活有時好像都處在認知偏差中,只是我們沒有發覺而已。在看完此書後,肯定會對認知偏差有更深的瞭解,並對一些術語更加理解其含義。

#

之前就不喜歡在網上和人討論問題,因爲討論一圈發現大家對問題本身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根本就是浪費時間,這本書讓我的態度更加堅定了……

#

家裏老人把退休工資全買了“神奇”的產品,怎麼勸都勸不住!原來,竟然是我們沒理解他們。

現實生活中,當我們越是着急的時候,越容易陷入別人的語言陷阱中,做出不理智的判斷,這種情況常常是因爲對方使用了“二分法謬誤”在引導我們做出符合他的利益的選擇。 什麼叫二分法謬誤呢?即指只有非黑即白兩種選擇。 而實際上,萬事萬物都可以有多種選擇,絕對不是非黑即白的兩個極端,找到灰色區域,就能跳出邏輯陷阱。 比如,家人生病了,我們就會特別着急,想趕緊幫他找個“好方法”,讓家人一下子好起來。 此時,就特別喜歡去打聽“神醫”或“神藥”。 若是有人和你說,這個病只需要在家裏某個角落擺上一個“瓷罐”,即能“罐到病除”時,大部分人正常情況下都不會信。 但若是家人病得很厲害,而且已經求了不少“名醫”都未見好轉,或許就想“試一試”。 這也是許多老人家願意相信各種“神奇”產品的原因,年紀大了,各種毛病,便買回家一大堆聽起來很“神”的東西,有喫的,有用的,也有“擺”的。 其實老人花錢買這些東西,說白了也不全是爲了自己,而是不願意出現問題拖累子女。他的出發點是很好的,一是爲健康,二是爲子女。 如何才能讓他意識到這裏面的邏輯陷阱呢? 首先是讓他彆着急,他心裏可急呢,自己一天比一天老,身體肯定會一天不如一天,一旦病了,自己就是個累贅,怕被嫌棄呀。 然後是和他好好交流,把所有選擇都列出來。 正常在“二分法謬誤”的邏輯下是:買了,就等於病好了;不買,就意味身體會更差。 而實際上,還有兩個隱藏的選項,即爲:買了,病也不一定會好;不買,身體也未必會更差。 當把所有選項都列出來之後,他還是要買,自然也是個人決定,我們做子女的也要尊重老人的選擇。 但明白了所有選項之後做出的選擇,和在緊迫的情況下從有限且極端的選項中做出選擇,即使結果一樣,意義也完全不同。

#

今天下雪了,打開窗戶拍了一張照片,有一種莫名的熟悉,好像在哪裏見過的一樣?

你是不是也經常有這樣似曾相識的感覺?雖然有些人,從未見過面,但是在見面的一剎那,感覺到非常的似曾相識,這爲什麼呢?

《別再想歪了》這本書告訴了我們答案。

1、相似性感知理論

窗戶外的景色,看過無數次,今天爲什麼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呢。因爲想家啦!和我小時候農村的田地聯繫到一塊兒。

《別再想歪了》這本書,這樣解釋人類有兩種信息處理過程,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當我們能清楚地將這些經歷與過去的記憶聯繫起來,被成爲“回憶”,而當我們有些懷念,但能記住這些經歷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時,被稱爲“熟悉”。

另外。我們許多地方的建築、綠化都差不多。所以給我們造成了看起來都非常的似曾相識。

2、不一定是前世的回憶

似曾相識,是我們心裏的一種感受,對一些人我們會有這樣子的感受:似曾相識。可能有些時候我們會有這樣子的想法,是不是我們“前世認識”。

似曾相識的這種信念,我們也沒有必要糾正,或者是否相信有或者無。曾經心理學家做過這樣子的大學生調查。相信死後轉世的大學生比不相信的大學生更有生活的目標感。

3、可能與壓力和疲勞有關

如果身體疲勞可能也會造成這樣子的一種感覺,那這個時候要去注意休息。

學習讓我們拓寬了視野,提高了認知,邏輯思維上更加的清晰。不焦慮,不跟風,不迷信……

#

“這次考這麼低,你真不是讀書的料。”

“咋這麼晚呢?你就不顧家。”

“今天又遲到了十分鐘。你就是一個懶散的人。”

……

生活中我們經常這樣子去說話。而今天讀了《別再想歪了》這本書,才知道我們嘴漂的背後卻放了很大的錯誤。

1、情境人身攻擊。

這種說話經常會帶着自己的觀點,而是有利於自己的觀點,而不是說當下的行爲的內容。而是行爲者固有的一些人格、頭銜,出身,經歷等。

這樣說話容易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也會容易造成給親近人的負向暗示及印痕。

如果對方這樣子評價自己,那麼請記住:我可能他想象中更接近於真實。不要陷於別人的評價中難以自拔。

2、訴諸虛僞。

“你怎麼就不能對我坦誠一點呢?”

“你上次也不是對我說假話了嗎?”

經常我們也會這樣子去對話。可能我們就會關係緊張。其實這也是一種人格攻擊的方法。

我要正明白,不管是我們自己還是別人,都無法做到完美。不能用退50步笑百步的方法來推卸責任。

3、米飯論證法。(偷換論點)

“你今天回來的很晚,在外面喫過飯了嗎?”

“沒有,我沒喫飯。”(但喝酒了)

這種對話可能是偷換概念,油嘴滑舌,做賊心虛。可以向自己的利益而隨便辯解。

不管是有意的嘴漂,還是無意的嘴飄,都會掉入關係的泥塘。只有我們知道了這些謬誤,我們才能夠做好有意的調整。

#

1,二分法謬誤:非黑即白

2,連鎖悖論:壓死駱駝的稻草

3,歧義謬誤:明天再還錢(永遠是明天)

4,循環論證:A導致B,B導致A

5,滑坡論證:A導致B,B又導致C……所以A等於F(用相關取代因果)

6,輕率概括:左撇子都很聰明

7,採櫻桃謬誤:“忽視不利信息”的陷阱

8,賭徒謬誤:落入“小數定律”的陷阱,認爲過去影響未來。

9,人身攻擊謬誤:攻擊人格,而非就事論事。

#

看了這本書我明白了,認知偏差定義是:指偏見、成見、固執己見、歪曲的數據,以及自以爲是的想法、誤解

❓你是不是也有這些症狀,我一直就有這樣的症狀,簡直鬱悶😒

1、明知遇到了職場PUA,卻跳不出來?

2、怎麼教爸爸媽媽識別騙術?

3、明知新聞是假的,卻被SD?

4、網暴者爲何喜歡受害者有罪論?

5、明知槓精是錯的,卻吵不贏?

6、爲何要去難喫的網紅餐廳排隊?

7、爲什麼戀愛腦總是旁觀者清?

😄不論是在家庭、職場還是社會生活中,總會遇到“奇奇怪怪“槓精”一樣的人,又或者是“吵架明明自己有理,卻被對方繞進去的時刻”

確實,我們有時會選擇錯誤信息、做出錯誤決定。即便是成功的學者、受歡迎的公衆人物,有時也會放出離譜言論。爲什麼呢?很可能是因爲認知偏差,認爲“自己的常識”就是“世界的常識”。

認知偏差是影響人類判斷的一大障礙。歸類爲“認知偏差”的術語有數百個,但其中許多術語的含義和用法比較模糊,或者在意思上有重複

📖《別再想歪了》 從邏輯學、認知科學、社會心理學3個專業領域中各精心挑選了不可或缺的20個條目,彙總爲60種常見的認知偏差,並給出解決之道,讓我不再被牽着鼻子走。

這本書挺有意思噠,10分鐘一章,從思想武裝到行動,幫你建立蛛網般的完整邏輯鏈條。職場、升學、家庭生活、人際關係,幫你理解“職場pua””七大姑八大姨催婚““渣男&槓精”等等行爲的底層邏輯,精準行動,用“魔法”打敗“魔法”!

🤔️總是說錯話、做錯事?不是嘴瓢了、手抖了,而是你想歪了。在生活中,我們常會選擇錯誤信息、做出錯誤決定而不自知。

❓爲什麼呢?很可能是因爲認知偏差。

看完這本書給我進行一場腦力風暴“糾糾偏”,讀完這本書我就知道如何用魔法打敗魔法

#

看到網暴中的受害者有罪論,總是覺得很不理解,尤其是女性是受害者的新聞中,很多網暴者自己就是女性,也站在職責受害者的一方。讀完這一部分,多少對這樣的心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人們得其所應得,所得即應得”的想法被稱爲公正世界假設,這種偏見會導致人們認爲被欺凌者有錯,或者罹患傳染病是自己的責任。 這種偏見與焦慮有很大關係。如果沒有做壞事的人受到了不應有的傷害,那麼總有一天這種事情也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爲了擺脫世界的不公平性和對自己可能受到不合理傷害的恐懼,人們選擇相信公正世界假設。

引自 53公正世界假設 / 214

#

對你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知道知識會產生“詛咒”,還是要把自己從這個“詛咒”中解放出來。 不要把有偏見的朋友定性爲“討厭的傢伙”,而是要想到他們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陷入了偏見,這是打破魔咒的第一步。 大多數認知偏差都是在無意中運作的。因此,在缺乏知識的情況下,他們很難被識別和預防。

。。關注朋朋 遇見好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