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吃了一隻蒼蠅

我吃了一隻蒼蠅。本是張嘴對它笑的,真誠、堅定,就像過去這幾年一樣。它認準了時機,籌謀了很久,準確地飛了我的喉嚨。在喉嚨裏卡了一會兒,其實味道不甜不淡的,但毛茸茸的觸感能讓人噁心很久,進而噁心我自己本身。我真賤吶。這麼多年,我就不應該笑的,要

原创 於雲南野生動物園

【自由】我以爲自由就是推倒圍牆,重返森林可人類卻拉起了電網人類以爲自由就是離開工作,享受假期可他們卻發明了手機呵,自由這東西【森林之王】哥哥指着我對妹妹說,你看大腦斧呦妹妹笑彎了眼睛說,好可愛哦可愛,這個詞怎麼能形容森林之王的威風我怒齜虎牙

原创 問問我是誰,再與你相戀——讀《爲什麼我們會愛上不該愛的人》

今天,我是來潑冷水的。雖然俗話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但瞧瞧這書名:《爲什麼我們會愛上不該愛的人》,帶着居高臨下的威嚴、先入爲主的判斷撲面而來,似禪宗當頭棒喝如,如衙門嚴刑逼供:說!爲什麼?!堂下之人疾聲大呼:小的不知!小的冤枉!何冤之

原创 最厲害的本事,往往都是基本功——讀《作文七巧》

年輕朋友不怕有技術而無性情,就怕有性情而無技術。有志寫作的人實在應及早注意技術訓練,早日爲性情準備“容器”。——王鼎鈞。性情,是我們寫作的出發點,爲什麼而作?技術,是我們寫作的基本功,要怎樣去作?工作之後,寫作的性情尚在。但每天說着浮在表面

原创 《流浪地球》:用繡花針穿出的中國故事

盼望着,盼望着,流浪的腳步近了。對於中國科幻迷來講,其實一直有一個心結是關於《三體》的。我們看了《三體》那麼多遍,誰沒有幻想過有一天《三體》能被拍成電影呢?但一直有一個杞人憂天的矛盾擺在眼前:是選擇美國團隊拍呢,還是中國團隊拍?中國人拍,擔

原创 2020總結:30歲的這一年

30歲生日那天,是2020年的清明節,舉國默哀,爲了新冠肺炎逝去的人們。我在西南某省會城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裏聽着全城大作的防空警報聲,默默地等待30歲以後的人生降臨。有一段時間,彷彿三十這個話題被炒得很熱,我也知道,因爲電視劇《三十而已

原创 桃之夭夭,蒹葭蒼蒼。萬物之美,歷久彌香——讀《萬物之美》

子曰: “不學詩,不以言”。《詩經》幾乎是讀書人案頭上的必讀書目和文學啓蒙之書。坊間流傳千年的取名法則“女詩經,男楚辭”,更是讓《詩經》的文字之美化入生活,無處不在。王國維、梁思成、林徽因、瓊瑤、屠呦呦……取字均出於《詩經》。詩的源頭是歌謠

原创 談一談我副業寫作變現,擁有睡後收入的那些事……

這是一篇試驗文,方法是倒敘,節奏是持續更新,效果不好隨時斷更。梳理一下這些年寫作賺的那些錢,幫大家跳出一些寫坑。先講講傳統紙媒。分爲三類:1.青春小說類的被編輯發覺,一般是發表在青年類的雜誌上。比如最近一篇發表是在《當代青年》上:簡書文章鏈

原创 《而立·兒時》時間的味道

奶奶窯外的窗臺底下,站着一口尋常六七歲小孩兒那麼高的大瓷甕,黑黢黢的釉面泛着光。站得太久了,收窄的甕底彷彿穩穩地扎進了土裏。甕口上蓋有一塊薄薄的圓石板,與甕口的接縫處用膠泥糊住,塗抹膠泥的手印依稀能夠辨認。三個月過去了,六個月過去了,一年過

原创 《而立·兒時》故鄉的雪

小雪節氣的前一天,一場盛大的初雪的消息自北國的故鄉傳來。小雪雪漫天,來年必豐產。靠天喫飯的鄉親們,最愛這踏着時節趕來的瑞雪。一時間銀裝素裹玉樹瓊枝引得遊子眼饞,憶起兒時的雪。細細回想了兒時的雪,最讓人驚訝的是,記憶竟大多來自聽覺。深秋的天色

原创 有多少人,從沒見過真正的自己——讀《畫知道答案》

故去已近一千年的蘇東坡,估計絕難想到自己的名字會被社會學家用來命名一種現象——“蘇東坡效應”。皆因東坡有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明明就站在這座山中,卻偏偏不知道其真面目。明明自己就擁有“自我”,卻偏偏不自悟,或者僅是個模模

原创 《再見,螢火蟲小巷》讀書隨記

第三章瑪吉對人的體察到了細緻入微的程度,每次都能一針見血。>我覺得她肯定爲自己以前對媽媽的態度感到內疚。這種情緒在孩子們中間很常見,一般都會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因爲我們總能找到彌補的機會,但遇到媽媽突然去世就要另當別論了。”第五章在小小

原创 《螢火蟲小巷》讀書隨記

一直對復古的東西很迷戀,包括了東西方。Dancing Queen聽過很多遍,聽到那個年代的編曲,就超級有穿越感。看來要跟着這個故事,重回那個年代的美國了。讀一本書,等於重歷一遍人生,在此體悟更深了。唯有多感謝。>~年輕可人,年方十七~3這兩

原创 將哲學寫成貓族的奇幻——讀《哲貓志》

後悔,爲什麼在國慶節前翻開這本書。一讀便停不下來,在西北大漠帳篷裏的挑燈讀完。字數不多,故事性強,特別是鏟屎官讀起來特別有代入感。汪涵在腰封裏推薦:沒有人能像他那樣將哲學寫成貓族的奇幻。毋庸置疑,《哲貓志》是一則角度新奇,既野蠻又溫情、既幽

原创 好喫的東西要喫進肚子裏,可愛的人要放進心裏——讀《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

迪士尼重金打造存的真人電影《花木蘭》,在中國口碑徹底撲街。明明是熟悉的中國故事、熟悉的中國演員,但就是有一種奇妙的距離感瀰漫在銀幕和觀衆之間,這是爲何?拋開歷史元素的亂湊合,服化道的不講究以及西方對東方審美的一貫偏見,讓“我們要堅強!”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