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名言

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曾國藩
http://www.mrmy.net/show.asp?id=5642&wz=1&fl=2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着創見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爲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爲一等勇毅侯,成爲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諡“文正”。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爲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盪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爲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
曾國藩,字伯函,號滌生。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峯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祖輩以農爲主,生活較爲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爲塾師秀才,滿腹經綸,作爲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愛撫,他們望子成龍心切,便早早地對曾國藩進行封建倫理教育了。
曾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爲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 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臺階。曾國藩剛28歲便考中了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併成爲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門生。 [www.mrmy.net,點擊進入]
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着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從文才上看,曾國藩的仕途暢通是與他好學有關,他學習孜孜不倦,苦讀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參加朝考進入庶常館學習後,“日以讀書爲業”。勤於求救,不恥下問,博覽歷史,重視理學,還讀了大量的詩詞古文,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官吏中如此勤奮好學者實不多見。
由於他博覽羣書,涉獵文獻,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獨特觀點:如要統治者“內聖外王”,要自如地運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學,認爲程朱理學正統於孔孟之道,後君臣應以習之。尤其他曾主張或奏明皇上,提出治理天下之辦法,涉及吏治與廉潔,選材與用材,物質與財用,兵力與兵法等。他應詔陳述政治主張說:“今日所當講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揚之,則賴皇上之妙用,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廢。臣觀今日京官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顢頇。習俗相沿,但求苟安,無過不肯振作起來,將一遇困難,國家必有乏才之患。”要想使官員振作起來,又須皇上以身作則。
他從理論乃至實踐上都極力標榜封建倫理道德,來維護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從武將上說,他本不具備先決條件,然而正是由於他的步步青雲,得到了皇上與同僚們的青睞,他感皇恩,謝皇意,甘爲保主子盡心盡力,表現在爲建湘軍嘔心嚦血,精心操勞練出了一支戰鬥力賽過綠營的正規軍,爲鎮壓太平天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爲清王朝西拼東殺,征戰畢生,直至卒死在兩江總督的寶座上。

二)曾國藩之思想學術
曾國藩作爲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對“乾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爲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 ”,“昌爲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爲,“吏治之壞,由於羣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爲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於關係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爲,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爲,“民生以穡事爲先,國計以豐年爲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爲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爲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爲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治學論道之經》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換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極深。他說:“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乎強有力也”,要有“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寫字或陽剛之美,“着力而取險勁之勢”;或陰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寫作,需在氣勢上下功夫,“氣能挾理以行,而後雖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詳略得當,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而“知位置者先後,翦裁之繁簡”,又“爲文家第一要也”。爲文貴在自闢蹊徑,“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爲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術》
著名歷史學家鍾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抹殺。曾國藩認爲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爲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
《疆場競鬥之計》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極豐,確有過人之處。他認爲,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治軍以嚴明軍紀爲先,同時着意培養“合氣”,將士同心,他認爲“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選擇有四點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豐富並值得今人借鑑的是其戰略戰術。如“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扎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後製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制動,“先拔根本,後翦枝葉”等等。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爲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議,兼聽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爲主”。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爲,“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爲妙”。“居官以耐煩爲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爲人須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修身養性之訣》
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他認爲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機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 ”曾國藩認爲:“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貧,三曰節慾,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息”、“ 眠”、“食”四字最爲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褒貶不一
“譽之則爲聖相,讞之則爲元兇”。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傑章炳麟對曾國藩的評價一樣,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處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奸,建國後的史學界對他更是一罵到底,斥爲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精神偶像、漢奸、賣國賊、殺人不眨眼換劊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歷史是各種複雜因素的有機組合體,歷史從物也是如此,對複雜的歷史人物予以簡單、片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觀的,都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實事求是的要求。80年代以來,學術界對曾國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對他的評價也相對客觀。隨着有關曾國藩的小說和傳奇故事的出版,越來越多的人對其產生興趣,他們希望能透過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瞭解曾國藩的學識、見解和主張,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窺見他的內心世界。

三)軼事點滴

毛澤東“獨服曾文正”之謎
毛澤東年青時,曾對曾國藩傾服備至,現藏韶山紀念館的光緒年間版《曾國藩家書》中,數卷扉頁上都有毛手書的“詠之珍藏”。他曾說:曾國藩建立的功業和文章思想都可以爲後世取法。認爲曾編纂的《經史百家雜鈔》“孕羣籍而抱方有”,是國學的入門書。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這點。曾“愛民爲治兵第一要義”。毛建立紅軍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蔣介石推崇曾國藩之謎
蔣多次告誡他的子弟僚屬:“應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書版及書禮”,“曾文正家書及書禮......,爲任何政治家所必讀。”他審訂《曾胡治兵語錄註釋》時說:曾氏已足爲吾人之師資矣。在黃浦軍校,他以曾國藩的《愛民歌》訓導學生。他說我認爲曾、左能打敗洪、楊是他們的道德學問、精神與信心勝過敵人。

“譽之爲聖相,讞之爲元兇”之謎
曾國藩曾被人推許爲孔子、朱子以後,再度復興儒學的聖哲;建樹功業、轉移運世的偉人賢者,清朝鹹同中興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罵他是民賊、元兇、漢奸、民族罪人、擅權濫殺的“曾剃頭”、好名失德的“僞君子”。

《曾國藩家書》影響歷史不衰之謎
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對權重勢大的曾國藩極度猜忌,曾爲表明心跡,做出了有違個人性格的事刊印《家書》。

違朝廷大禁納妾之謎
五十一歲時,咸豐帝大喪期間,祕娶小妾,“違制失德”,故有人斥其爲“僞君子”。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曾國藩“貌之過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僅中人,行步則極厚重,言語遲緩。”“一生愛錢”之謎三十歲時,作一件青緞馬褂,遇慶賀及新年時穿一次,三十年後,衣猶如新。在南京總督府任內,要求夫人和兒媳們,每晚要績麻紡紗,下廚作飯。

“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家勤則興,人勤則健”。


:“侍親以得歡爲本”。


家庭三致詳:“孝致祥,勤致詳,恕致詳”。


“勤於邦,儉於家,言忠信,行篤敬”


人德八本:“習勤、崇儉、 謙謹、敬恕 、毋貪、去私 、專一、有恆”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則爲小人所忌,亦爲君子所薄。”


“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識人”。


“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


青年讀書應當“有志、有識、有恆”。


“霹靂手段,方先菩薩心腸”。


“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天下事
在局外吶喊議論
總是無益
必須躬自入局
挺膺負責
乃有成事之可冀"

"人初做事,如雞伏卵,不捨而生氣漸充;如燕營巢,不息而結構漸牢;如滋培之木,不見其長,有時而大;如有本之泉,不捨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 "

◎ 勿揚人過,反躬默省焉,有或類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 士有三不鬥:毋與君子鬥名,毋與小人鬥利,毋與天地鬥巧。

◎ 獨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義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慮也。

◎ 吾常見誇己者,以要譽而受嗤也;吾常見媚人者,以求悅而招鄙也。夫士處世,無爲可議,勿期人譽,無爲可怨,勿期人悅。

◎ 甘苦自得。

◎ 文人富貴,起居便帶市井。富貴能詩,吐屬便帶寒酸。

◎ 憂時勿縱酒,怒時勿作札。

◎ 能食淡飯者方許嘗異味,能溷市囂者方許遊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許處功名。

◎ 薄福之人過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禍。貫貧之人不安其貧,必有意外之憂。

◎ 失意事來,治之以忍,方不爲失意所苦。快心事來,處之以淡,方不爲快心所惑。

◎ 素食則氣不濁;獨宿則神不濁;默坐則心不濁;讀書則口不濁。

◎ 甜酸苦竦宜嚐遍,是非好惡總由人。出死入生寧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災星。

◎ 善觀人者觀己,善觀己者觀心。

◎ 軒冕而敬,僞也。匿就而愛,私也。

◎ 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畏者必無踔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 爵祿可以榮其身,而不可以榮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 功名官爵,貨財聲色,皆謂之慾,俱可以殺身。

◎ 誠無悔,恕無怨,和無仇,忍無辱。

◎ 巧辯者與道多悖,拙訥者涉者必疏,寧疏於世,勿悖於道。

◎ 綺語背道,雜學亂性。

◎ 知足則樂,務貪必憂。

◎ 廣積聚者,遺子孫以禍害;多聲色者,殘性命以斤斧。

◎ 立身之道,內剛外柔;肥家之道,上遜下順。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

◎ 口腹不節,致疾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飾己以要譽。所以古人臨大節而不奪,今人見小利而易守。

◎ 君子出則忠,入則孝,用則知,舍則愚。

◎ 智大心勞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 善人種德,降祥於天。惡人種禍,貽殃於後。

◎ 沽虛譽於小人,不若聽之於天。遺貨財於子孫,不若賙人之急。

◎ 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衆。獨利則敗,衆謀則泄。

◎ 一念忽略,便有錯言錯事。

◎ 越自尊大,越見器小。

◎ 好勝人者,必無勝人處,能勝人,自不居勝。

◎ 君子但盡人事,不計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 才智英敏者,宜加渾厚學問。

◎ 惡莫大於毀人之善,德莫大於白人之冤。

◎ 事以急敗,思因緩得。

◎ 能甘淡泊,便有幾分真學問。

◎ 只是一個見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盡墮。

◎ 信算命,信風水,皆妄念所致。讀書明理人以義命自安,便不信也。

◎ 尖酸語稱快一時,當之者終身怨恨。

◎ 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

◎ 好飾者,作非之漸。偏聽者,啓爭之端。

◎ 傲人不如者必淺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 姑息必成大忍(過),面譽必至背非。

◎ 甘讓君子其志卑,不讓小人其量淺。

◎ 人該省事,不該怕事。人該脫俗,不可矯俗。不該順時,不可趨時。

◎ 因循二事,誤盡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 與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與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 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 好談己長只是淺。

◎ 居心平,然後可歷世路之險。

◎ 才覺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 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

◎ 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 法者,天討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 知天地萬物於一體,則能愛矣。

◎ 人倫明,則禮樂興。

◎ 二十年來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盡,以是知克己最難。

◎ 到老始知氣質駁,尋思只是讀書粗。

◎ 事事順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遠之。

◎ 人之所學,不可爲人所容,爲人所容則下矣。

◎ 人要爲善,先要明善始得。

◎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 凡讀無益之書,皆是玩物喪志。

◎ 常沉靜,則含蓄義理而應事有力。

◎ 以舉世皆可信者,終君子也。以舉世皆可疑者,終小人也。

◎ 富貴家宜勸他寬,聰明人宜勸他厚。

◎ 世間極佔地位的,是讀書一著。然讀書佔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勢位上。

◎ 今人計較擺佈人,費心心思,卻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壞了心術,自損了元氣。

◎ 決不可存苟且心,決不可做偷薄事,決不可學輕狂態,決不可做憊賴人。

◎ 當至忙促時,要越加檢點。當至急迫時,要越加飭守。當至快竟時,要越加謹慎。

◎ 盤根錯節,可以驗我之才;波流風靡,可以驗我之操;艱難險阻,可以驗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驗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驗我之操。

◎ 要與世間撐持事業,須先立定腳跟始得。

◎ 從人可羞,剛愎自用可惡。不執不阿,是爲中道。尋常不見得,能立於波流風靡之中,最爲雅操。

◎ 聽言當以理觀。一聞在輒以爲據,往往多失。

◎ 有惻隱之心者,必有羞惡。

◎ 人於平旦不寐時,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謂智矣。

◎ 舉世惟一真字難得。

◎ 凡將舉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 人之精神不可無所寄。

◎ 爲善者常受福,爲利者常受禍,心安爲福,心勞爲禍。

◎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財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爲主.不以昨日耽擱而今日補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預做.

◎無恆者,見異思遷也,欲求長進難矣.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可見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恆,自如種樹畜養,日見其大而不覺耳.

◎爾不必求記,卻宜求個明白.

◎若事事勤思善問,何患不一日千里?

◎步步前進,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計算遠近而徒長吁短嘆也.

◎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常用則細,不用則粗.

◎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