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峯:集團管控成就京衛 藥品零售業BI破冰

 全球經濟風暴使醫藥行業面臨危急的局面,新醫改的不確定性給醫藥企業帶來了不穩定性,2009年醫藥行業何去何從?醫藥企業的信息化發力點在哪裏?醫藥營銷又有哪些閃光點呢?爲此,CIOAge.com記者徐蕊獨家走訪了北京京衛元華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薛峯。

 (北京京衛元華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薛峯)
中國醫藥產業,危機中的避風港
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正在慢慢侵蝕實體產業,近一段時間以來,各行業紛紛拉響警報。這對中國醫藥行業的影響,也被新醫改帶來的種種利好而忽略。雖然危機中被嚇得驚慌失措的資本把中國醫藥產業看作危機中的避風港,一度把中國醫藥股在大跌的市場中看得異常堅挺,但是行業的實際情況如何呢?
薛峯認爲:醫藥行業是一個具有剛性需求的獨特產業,這可能是外界看好醫藥行業最充分的理由。加上新醫改帶來的種種利好,中國醫藥行業已經成爲危機中難得的亮點。但是從長遠來看,雖然中國醫藥行業高速發展的本色不會改變,但危機帶來的短期衝擊也不能小視。尤其是醫藥出口企業,由於外部醫藥市場環境的變化,導致短期國內醫藥出口企業銷售額明顯下降。
同時,在金融危機影響下,行業洗牌、企業內部調整也相繼展開。股市大幅下跌,上市公司市值縮水,這爲潛在收購者提供了“抄底”的機會。薛峯認爲:這種現象要從多種層面上來分析。從行業的角度上講,政府希望醫藥流通企業要控制數量,擴大單體規模,所以兼併重組是趨勢;從官方統計的數據角度上講,現在全國有20餘萬家連鎖藥店,但真正有盈利能力和規模的藥店數量只佔萬分之五,銷售利潤綜合起來也不到市場的30%。所以醫藥行業中三分之一的企業盈利,三分之一的企業持平,三分之一的企業虧損。而且隨着藥價的下調,盈利會越來越少,統計數據顯示:行業的平均盈利水平只有千分之一點七。綜上所述,醫藥流通行業不確定因素很多,專家學者預測:兼併重組、規模效益是零售醫藥企業發展的機會與方向。
集團信息化建設之路
成員企業多、分佈地點廣、業務繁多是集團公司的共性。在這樣一個複雜的環境裏,信息主管們有什麼絕招,既讓IT深入到每一個角落,又能支持公司戰略呢?來聽聽薛峯的建議。
作爲科工貿一體的集團企業,京衛集團下屬八個子公司,業務涉及新葯研發、藥品生產、藥品代理銷售與推廣、連鎖藥店、醫療器械代理銷售等多個領域,但是企業集團化管控的思路卻很清晰。他說:“集團化管控分爲兩個方向:從財務角度上分析,集團老總作爲出資人,不關心下屬企業的業務發展狀況,他們只需利用系統監督和控制財務狀況即可。從業務的角度上分析,不同的企業有着不同的資源配備和發展過程,但是大多數企業都要經歷從集團管控業務過渡到集團管控財務的階段。”
作爲快速成長型企業,京衛集團在信息化建設上已經投入1000多萬元,建設了包括ERP、呼叫中心、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配送系統等平臺。薛峯介紹說,京衛集團採用了Oracle公司的ERP產品。這是爲什麼呢? “首先,從功能上講,ORACLE的產品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和快速擴展的需求。作爲全球知名的軟件供應商,它的口碑和開放性都得到認可。系統中很多接口和數據庫都是開放的,方便技術人員進行維護。其次是性價比。”
集團在2006年成立項目組,在這之前薛峯一直帶着團隊自主開發MIS系統。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基於傳統C/S結構的系統已經不能滿足集團化、跨地域辦公和業務協同的需求。加之當時企業才成立七、八年,管理不成熟且具有不確定性,領導決定立即上馬Oracle系統,分別在採購、財務、庫存、銷售等環節進行集團化管控。
現在京衛集團下屬的公司已經劃分爲三個集團,他們之間唯一的連接橋樑就是信息系統。企業將所有的業務數據集成在一臺服務器裏,用信息化的手段進行管控。薛峯講到,正是因爲有了這樣一個一體化的信息平臺,才使集團在投資回報上是集權的,在各個業態的發展上卻是分權的。
京衛集團也已經站在戰略的發展角度上規劃信息化發展方向。集團中人數最多的部門就是IT資源中心,這是因爲公司領導重視企業IT的建設,重視對數據的監督控制,認爲沒有IT很多事情都不能完成。此外,薛峯告訴CIOAge.com記者,金融危機對集團的IT預算幾乎沒有影響,只是部分項目推後延期。
創新差異化,走出傳統業務困境
當既有業務遭遇困境時,企業就必須依靠創新來實現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從而獲得更高的回報。中國市場的高速變化決定了企業家要有創新精神鑽研自己的業務,當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發生改變時,企業就必須將產品調整到消費者喜愛的狀態。正是秉承着這種思想,京衛集團在2006年建立了電子商務平臺,擺脫了僅僅侷限於連鎖實體藥店的傳統經營模式。
“利用網絡和電話這些現代營銷手段尋找客戶羣,正是我們企業尋找差異化競爭力的體現。雖然集團在北京設有京衛大藥房,全國十個城市也有連鎖藥店,但在規模和數量上無法與其他醫藥零售企業相比,而且沒有形成規模效益和競爭優勢。所以我們依託網絡,利用信息技術平臺來獲取顧客。”薛峯介紹說,“京衛集團的電子商務平臺主要由B2C系統、呼叫中心繫統、CRM系統和POS系統組成。在建設電子商務平臺初期,企業IT部門只是規劃一個簡單的購藥網站。那時網站的經營狀況慘淡,有時二、三個月只能賣出幾千元。但隨着投入的逐步加大,企業將網站發展成目前國內首屈一指的網上藥店。藥房網率先實現了B2C交易平臺與ERP系統、CRM系統的結合,形成了符合質量管理標準的運營體系,實現了完整的數據、信息的流程化管理。”
通過現代電子商務模式與傳統零售業的創新性融合,藥房網以每年20%的利潤高速增長。到目前爲止,全年的銷售額已經達到1700萬。薛峯說:“我們已經平穩地度過了建設初期,接下來進入到成長階段。在這期間,藥房網明確了發展方向:首先,隨着會員的逐步增加,企業將利用信息技術的手段挖掘粘性高的忠實顧客;其次,企業將藥房網的配送業務發展到全國,在90多個城市設立合作伙伴,繼續深化合作關係;第三,企業希望未來的藥房網能夠在老百姓心中形成優質的品牌,在銷售藥品的同時,爲顧客提供更多的健康服務和用藥指導解決方案。以上這些目標都是依託信息平臺來實現的。”
藥企:客戶貴精不貴多,BI應用將破冰
電子商務正以空前的速度蓬勃發展時,京衛集團面向電子商務客戶關係管理系統也迎來了春天。薛峯告訴CIOAge.com記者徐蕊:“電子商務的核心是會員管理,會員的數量和價值是企業的一筆重要財富。現在藥房網的註冊會員有50多萬,活躍會員也在20萬左右。如何通過信息技術挖掘這些客戶是當務之急。”去年12月底,集團啓動了BI項目,利用智能系統對客戶進行深層挖掘,深化會員服務和銷售工作。集團每月會確定數據分析的主題,按照設定好的維度,根據業務的不同形態,將財務、銷售和客戶的數據集成入系統進行挖掘和分析,從而產生出結果。項目首期以集團的財務管理爲重點,在運用的過程中提出想法和需求,然後在以後的各階段完善和實現。薛峯認爲這是一個延展的過程,從管理的層面來說,BI系統已經推動了業務的發展:首先BI系統統一了報告數據,使業務人員在同一個平臺上以不同的角度看數據;第二,通過BI系統對數據的展現,企業中不論是從事採購還是從事一線銷售的員工都可以看到企業的經營軌跡;第三,BI系統改善了協同辦公。在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如何通過協同辦公來開展工作是個難題。BI系統所傳遞的除了IT智能工具外,恰恰還能彌補企業薄弱的協同管理概念。這些都影響了業務人員看數據的寬度,是信息化項目引領業務發展的具體表現。
跨越觀念門檻,從技術走向管理
曾經是京衛集團CIO的薛峯,現在已是京衛集團的副總裁。他認爲中國CIO大多是技術性管理人才。回想原來做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時候,常常會被項目中的技術難題所困擾,但實際上CIO更應該注重IT技術與實際管理理念的傳遞。IT人員深入到業務管理裏會對自己的能力有很大提升,同時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的先進性帶動業務的變革,帶動思考,只關注技術的後果直接導致系統應用的效果不好。他經常會遇到一些難題,例如如何深層面的理解某一項公文,如何說服業務人員等,而且他也會思考諸如如何將現實工作和長遠打算統一起來,企業的目標是什麼,如何才能逐步走到那個目標等問題。
對於先進的技術,例如SOA虛擬化,薛峯認爲不可知的因素太多。由於IT建設投入較大,IT黑洞可能會在企業中出現,所以企業的CIO應該抱着學習的態度進行觀望。
現在他對以後的IT規劃沒有過多的考慮,重點就是深挖企業的系統,做細節。增加一些改進型的項目,給企業和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文/徐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