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設計師需要理解產品業務?-結構化思維的應用

結構化思維

一、寫在前面

開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小測試:

下面是一組英文字母(共14個),你是否能在 3 秒內看完並記住它們?

g、c、f、e、b、a、g、d、c、f、d、a、e、b。

是不是感到有點吃力?

如果我換一組字母,再試下。

a、b、c、d、e、f、g、a、b、c、d、e、f、g。

現在是不是好記多了~

兩組字母其實是一樣的,而第二組更有規律,信息分組歸類更清晰,符合常人的記憶習慣,所以更容易被記住。

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困難和棘手的事情,面對複雜的問題,我們常常一頭霧水、無從下手;或者是能冒出很多點子和想法,但無法將它們組織成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

而另外一類人,在遇到同樣的問題時,會不慌不忙,思路清晰,將各種問題處理地妥妥當當,井然有序,並能順暢地表達出來。是因爲他們智商過人?還是有三頭六臂?都不是!更多的是因爲他們擅於運用「結構化思維」去解決問題。


二、結構化思維的定義及其價值

定義

「結構化思維」是指在面對工作任務或者難題時,從多個側面進行思考,深刻分析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並採取恰當的手段快速、系統地解決問題。

價值

1.層次清晰

幫助我們更全面以及更系統地思考,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並且能夠快速完成方案,層次清晰,重點突出。

2.便於溝通

方便我們與人溝通,讓他人更好地理解我們的意思。有些人認爲自己的溝通能力弱,其實本質上不是溝通問題,而是思維問題,幾乎不存在思維清晰但是溝通不清的人。

3.形成知識體系

互聯網時代,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如果沒有結構化思維,信息只是信息;如果有了結構化思維,就能夠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每當接觸到碎片信息的時候,就可以把它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了。


三、應用舉例

作爲UI和交互設計師,會經常聽見別人說:要理解產品,理解業務。可我們自己有沒有仔細思考過,爲什麼設計師需要理解產品業務?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比較容易得出的結論可能是:

因爲理解產品業務有利於與產品經理溝通交流;因爲理解產品業務才容易做出對的設計,等等。

這些結論是正確的沒錯,但,不夠全面,也不夠深入,得出結論的過程也無規律可循,更多的還是憑空想象出來。

而利用結構化思維方式,我們可以很容易對這個問題進行拆解和深入分析,最後得出清晰完整的結論,過程如下:

第一步:分解

對於「爲什麼設計師需要理解產品業務?」這個大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提取「理解」「產品」「關係」這三個關鍵詞,將其分解成三個小問題:

a.人爲什麼需要理解某件事?
b.產品是什麼?
c.設計師與PM之間是什麼關係?(注:PM 是產品需求的提出方)

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

第二步:深挖

人爲什麼需要理解某件事?

對於這個小問題,我們結合設計師的工作內容和要求,進行刨根問底,自問自答:

Q:人爲什麼需要理解某件事?
A:通過理解,可以掌握更多、更全、更有效的信息;

Q:爲什麼設計師需要掌握這些信息?
A:可以規劃設計方向,確定設計目標;

Q:若沒有正確的方向和目標會怎樣?
A:事半功倍甚至做無用功,無法有效地解決問題。

結論一:通過對產品業務的理解,有利於設計師把握方向、制定目標、做出正確的設計,更好地解決問題。

對於「人爲什麼需要理解某件事?」這個小問題,還有沒有別的結論?當然有:

Q:人爲什麼需要理解某件事?
A:理解之後,便可與他人順暢地溝通;

Q:順暢溝通有什麼好處?
A:可以降低不必要的溝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結論二:爲了能與其他部門小夥伴高效地合作,降低不必要的溝通成本,需要設計師主動了解產品業務。

人爲什麼需要理解某件事

至此,針對第一個小問題我們已經得出了兩個結論。接着,我們再去深挖第二個小問題!

產品是什麼?

產品主要分爲有形的產品和互聯網產品,有形的產品包括桌子、電腦、書本等實體物品,但這些內容不在本次討論範圍內,所以我們重點分析一下互聯網產品:

Q:互聯網產品有什麼特點?
A:它包含了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

Q:這對設計師有什麼要求?
A:需要平衡用戶體驗和商業目標之間的關係;

Q:如何去平衡?
A:設計師在理解產品業務的基礎上,讓商業化儘可能存在於無形之行中,而不傷害用戶價值。

結論三:行業要求設計師具備產品思維,同時這也是優秀設計師需要具備的素質。

產品是什麼

至此,針對第二個小問題我們也得出了一個結論。接着,我們再去深挖第三個小問題!

設計師與 PM 之間是什麼關係?

Q:設計師與 PM 之間是什麼關係?
A:相互合作的關係;

Q:設計師如何配合 PM?
A:需要設計師主動獻言獻策,爭取話語權;

Q:設計師若沒有話語權會有什麼影響?
A:很大可能會淪爲被指點江山的對象,俗稱美工。

結論四:設計師只有在理解產品和業務的基礎上,所提出的建議或方案才更有說服力,容易被業務方認可和採納,同時也能體現自身的專業性。

設計師與 PM 之間除了相互合作,還有別的關係嗎?當然有:

Q:設計師與 PM 之間還有別的什麼關係?
A:相互促進的關係;

Q:PM 如何影響設計師?
A:通過與 PM 密切交流,產品思維將不斷地被設計師學習和吸收;

Q:這對設計師未來發展有什麼幫助?
A:爲設計師職業發展開闢了新的方向,如:PD(產品設計師)、UXD(用戶體驗設計師)等。

結論五:設計師通過對產品業務的理解,具備了一定的產品思維,在職業發展的路上便有了更多的優勢和選擇。

設計師與PM之間的關係

最後,我們整理一下得出的結論:

  • 通過對產品業務的理解,有利於設計師把握方向、制定目標、做出正確的設計,更好地解決問題;
  • 爲了能與其他部門小夥伴高效地合作,降低不必要的溝通成本,需要設計師主動了解產品業務;
  • 行業要求設計師具備產品思維,同時這也是優秀設計師需要具備的素質;
  • 設計師只有在理解產品和業務的基礎上,所提出的建議或方案才更有說服力,容易被業務方認可和採納,同時也能體現自身的專業性;
  • 設計師通過對產品業務的理解,具備了一定的產品思維,在職業發展的路上便有了更多的優勢和選擇。

對於「爲什麼設計師需要理解產品業務?」這個大問題,運用結構化的思維方式,我們已經得出至少五個結論,每個結論都進行了層層推導和深入分析,思路清晰而完整。


四、結構化思維的其他類型

1.層級結構

有時也稱爲樹狀結構或中心輻射結構—節點與其他相關節點之間存在父級/子級的關係。(上文對案例的分析採用的就是層級結構這種類型)

層級結構
2.矩陣結構

允許用戶在節點與節點之間沿着兩個或更多的「維度」移動。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某些用戶想通過價格來瀏覽產品,而其他人偏偏希望能通過產品的品牌或者顏色來瀏覽,那麼矩陣結構就可以同時容納這幾種不同用戶的需求。

矩陣結構
3.自然結構

不會遵循任何一致的模式,節點是逐一被連接起來的,同時這種結構沒有太強烈的“分類”的概念。 如果你想要鼓勵自由探險的感覺,比如某些遊戲娛樂產品,那自然結構可能會是個好的選擇。

自然結構
4.線性結構

連貫的語言流程是最基本的信息結構類型,而且處理它的裝置早已被深深地植入我們的大腦中了。書、文章、音樂和錄像全部都被設計成一種線性的體驗。

線性結構

五、回顧小結

本文介紹了結構化思維的定義及其價值,並通過對案例的分析,由淺入深地展示出結構化思維的思考過程,最後羅列了結構化思維的其他幾種類型和各自最佳的應用場景。

結構化思維的用處非常廣泛且高效,我主要從設計師的角度和大家作了一個簡單的心得分享。當然,結構化思維的學問遠不止我提到的這些,比如,它還有「MECE」基本原則、「2H5W」分析流程、「TOPS」表達方式等,有興趣的同學可以 Google 瞭解一下。

最後,留個思考題,大家可以試着分析一下:

同樣的工作內容,有人需要 1 天的時間完成,有人只需要 2 個小時,而且完成的還非常出色,這是爲什麼呢?

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按照我上面提到的兩個步驟(分解和深挖),從時間管理、任務規劃、精力分配等方面嘗試分析一下,你會發現很多你之前想不清的問題都可以靠結構化的方式去分析和理解,或許對於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也有一定的幫助喔~

如果有什麼疑問或建議,歡迎在評論中與我交流,謝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