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分享文章總結


圖片來自於網絡

我和P.E.T.的故事

記得兩三年前,我的大妹妹就向我推薦了P.E.T.,但是那個時候沒放心上。

那個時候老二出生沒多久,老大也還很小,說真的,沒什麼時間看書。

但是每天又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且還是一個惡性循環。

之所以水深火熱,是因爲沒有準備充足的個人成長和育兒知識,因爲沒有充足的知識,又使得日子有點難過。

一個沒有這些知識的媽媽,同時面對幾個月大的妹妹和兩歲多一點的姐姐,常常是焦頭爛額,一地雞毛。

記得每晚孩子們睡了以後,我都有一種心碎了一地卻怎麼都拼不上的感覺。

轉機發生在我打開了一本書。

你可能會猜,是不是一本叫做《P.E.T.父母效能訓練》的書?

NoNoNo,我打開了一本叫《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書。

說真的,大家一看這書名,明顯是一本商業書籍,和育兒有啥關係?但是那個時候,它就是我的育兒寶典。

如果現在讓我用一句話概括《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那就是:一個人要先完成個人成長,才能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這不恰好是身爲父母的我同樣要遵循的規律嗎?

身爲父母,我就是要先完成自己的成長,才能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

不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一本理念型的書,技巧講得非常少。

但是,對於當時那個時間有限精力有限的我來說,光光是那些理念也已經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於是,我就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指引下,踏上成長之路。

一路走下來,深深的感覺到只有理念,還是不夠。

生活中有那麼多雞毛蒜皮的小事,理念無法包打天下。

於是在一年前,我有了一年念頭,想組織一個育兒讀書會,旨在志同道合之父母們,大家相互鼓勵,多看育兒書,共同進步,希望學到更多的育兒知識。

我當時整理了一份書單,26本書,《P.E.T.父母效能訓練》是其中一本。

感謝我們的讀書會,讓我打開了一本又一本優秀的書。

當我翻開《P.E.T.父母效能訓練》的時候,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它的育兒理念和我從《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總結出來的育兒理念一模一樣,後來我才發現,《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吸收了托馬斯.戈登博士的思想精髓的,難怪這麼像!

此外,我真心覺得《P.E.T.父母效能訓練》的可操作性太強了,這些方法,拿來就可以用,用了肯定就有效果,父母無需懂太多的心理學知識,這是很難得的一點。

現在,我寫了幾篇分享文章,初衷是希望自己能夠通過寫和分享加深對這些技巧的印象,這樣,在日常和孩子們的互動中能夠更多的加以應用,從而熟練掌握。

其實分享是很淺薄的,只能起到一個介紹的作用,要想對P.E.T.有全面、更深的瞭解、很好的掌握,還是要好好看書,如果能有機會參加培訓則更好。

9篇文章彙總

第一篇:談一談對P.E.T.中“父母效能”的理解

既然是提高父母效能的方法,那麼先從瞭解什麼是父母效能開始,有了目標,才知道自己爲什麼學習P.E.T.。

第二篇:不要去“扮演”父母,而是成爲你自己

本文講了做真實父母的重要性。什麼是真實父母?那就是具備所有人性弱點的父母。

要父母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脆弱,和無能爲力,特別難。但是,倘若能夠在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能夠把這些真實存在的情感帶進來,對親子關係來說頗爲重要。

第三篇:“一個窗口”+“一條線”,幫你搞清真實感受

文本介紹了P.E.T.中辨別自身感受的方法。

這個方法很簡單,想象自己內心有一個接納窗,和一根接納線,看看孩子們日常的哪些行爲是你能接納的,哪些行爲是不能接納的。這樣,可以幫助覺察自己內心的真實活動和感受。

第四篇:這個概念可以幫你劃清和孩子之間的界限

通過本文了解P.E.T.的核心概念——是誰擁有問題?

這是一個關鍵的概念,因爲擁有問題的一方擁有解決問題的權力。

它決定了親子之間採用何種溝通方式。

第五篇:當孩子擁有問題的時候,該如何溝通?

當孩子擁有問題時,孩子擁有解決問題的權力,父母採用傾聽技巧。

第六篇:當孩子干擾到父母時,該怎麼溝通?

當父母擁有問題時,父母擁有解決問題的權力,父母採用面質技巧。

第七篇:“第三法”——親子衝突的解決利器

當父母和孩子同時擁有問題的時候,採用“第三法”。

父母和孩子就問題進行討論,協商出讓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

第八篇:“過期”後的父母,如何不被孩子開除?

本文介紹了當孩子逐漸長大,父母和孩子的價值觀發生衝突時,父母如何做,才能繼續維護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從而能夠讓孩子有機會受益於父母的學識。

要知道,倘若你對孩子的影響力已經不復存在,那麼即使你有再多的學識,你也幫不了你的孩子,因爲他不會選擇相信你。

第九篇:父母如何調整自身以預防親子衝突?

這一篇文章,講了父母在哪些方面要注意和調整,提高接納度,從而減少親子衝突。

寫在最後

剛剛收到一位朋友的留言,她說,自己無法享受身爲母親的快樂。

我完全可以體會和理解,因爲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狀態,而且持續時間也挺久。

但是,當我走出那個狀態再去審視過去的時候,我發現,養孩子就是:注入快樂,收穫快樂;注入痛苦,收穫痛苦。

與其如此,不如想辦法注入快樂,因爲,當母親是一份很長久的職業,我們不能因此而影響了自己的幸福。

我現在覺得養孩子是很幸福的,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內心的愛和幸福被各種東西層層包圍而無法出來罷了,比如,被觀念、情緒、身體等東西包圍,而這些又恰好需要通過學習更新認知來一一破除。

只是認知的更新哪能那麼快?

思維的轉換也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之所以要寫文章專門分享P.E.T.,是因爲我覺得P.E.T.非常的實用,實用到會讓你有一種能夠江湖救急的感覺。

你無需長途跋涉地學習,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