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圈子"是相互取暖,還是集體坐井觀天?

今天來廈門考口語,早上媽媽問我今天干嘛去,我和她講了,她第一反應不是要我加油,而是問我,有伴嗎?

圖片發自簡書App

多麼實在的關心,尤其最近經常有女孩兒出事,媽媽對我的關心又加重了好幾倍,幾乎每天都有信息。但我今天想說的不是安全問題,我不會拿自己的安全開玩笑,不會晚上一個人坐車也不會隨便和別人搭訕,還是知道保護自己的。

我想表達的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很多路,都要我們一個人走的,人生沒有那麼多一路同行的夥伴。

說實話,我有兩三個朋友,好到骨子裏的那種,我們有基本一致的價值觀,人生追求也不會差距很遠。剩下的,怎麼說呢,其實都是泛泛之交罷了。

一般交情的朋友,有很多,與朋友接觸,我能享受這個過程,但相比與朋友在一起,我更喜歡一個人的自由。


吃飯這件小事兒

比如大學裏,很多人喜歡和別人一起吃飯,約上三兩個好友,至少在外人看起來她不是一個沒朋友的人,或者她看起來沒那麼孤單。

然而,我時常覺得一個人專心吃飯,既有利於消化,又能思考人生。或者我更喜歡的是,吃飯的時候聽一會兒廣播,關注一下當天的新聞。

若是兩個人面對面,不說話一直低頭吃各自的,總感覺怪怪的。於是,爲了緩解尷尬,沒話找話,最後飯的滋味也沒嚐出來反而違背了吃飯的意義。

所以你會經常看到一個人吃飯的同學,並不是他沒朋友,也不是不善言談,只是他不想浪費自己獨處的時間而已。只是,一個人吃飯更自由。


我不是一個內向的人,在熱鬧的場合裏甚至會看起來特別外向,然而即便如此,我認爲自己骨子裏是一個非常喜歡安靜的。

有人說“待人友善是修養,特立獨行是性格。”我雖然算不上優秀,但是至少在經常生活的這個小圈子裏,和自己相似的人並不多,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單槍匹馬闖天涯的。

林清玄說“既能享受人羣的喧囂,也能在獨處時綻放內心的大千世界”。

所以常常覺得自己是具有雙重性格的人。那麼內向,與外向,到底哪個更好呢?

具有與人溝通的本領同時又敢於爲自己獨處爭取時間,這樣的狀態,是最好的。獨處,更多的是因爲所處的環境配不上自己的靈魂。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來自一個很普通的小城市,資源很少,教育水平也不高,加上自己智商可能真的沒那麼高,跌跌撞撞終於考上了一所像樣的一本。那時候別人都說,在老家附近讀一所差不多的大學,可以了。確實有很多人,即便有着比我更高的成績,也一如既往地聽了父母的話,選擇了離家近的大學。【xx省真的沒有特別優質的一本。。】於是,從高中開始,我就跳出了那一撥人的圈子,然後曾經的朋友也越來越疏遠。

我想去的地方,不一定非北上廣,但一定要能帶給我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進入了對我來說最理想的大學,景色很美,也有大學的樣子,然而初入大學,舍友的狀態,真的會影響你。

圖片發自簡書App

新入一個陌生的環境,對一切都充滿新奇,我想參加這個學生會,那個社團,在學姐學長的掃樓介紹以後,我感覺自己對任何社團都充滿了興趣。

然而當我邀請舍友一起去報名的時候,回覆我的,卻是冷冰冰的拒絕。你們不參加社團,大學生活得多麼無趣呀。

大一的時候,和室友關係最近,每次下課回宿舍,一般都是同宿舍的同學一起回宿舍,然而每次回宿舍的路上,她們所聊的話題不是這個明星就是那些八卦,絲毫沒有讓人覺得眼前一亮的東西。

每次學校有什麼比賽,我幾乎總是急於報名的那個,當我拿着獎狀回到宿舍又忍不住與他們分享我的喜悅之情時,他們三個,更多的是不屑和冷漠。

漸漸的,我發現與她們在一起,我很不舒服。感覺自己要提高的地方還有很多,可是身邊的圈子太狹隘了。而我自己又是個特別怕被孤立的人,很多時候,我總會讓自己刻意迎合別人的需求。

比如,她們很愛唱歌,一週至少去一次ktv,或者約燒烤約宿舍聚餐,等等活動,剛開始我還能故作高興的一起去,可是時間久了,越發覺得,這樣的活動我很不喜歡,而且浪費時間。

再後來,我總是以社團有活動爲由拒絕大家的邀請。再後來,我乾脆就說,我不想去。即便你們不高興,那又怎樣,總是迎合你們的興趣,這樣我覺得未來無望。

每個人的經歷,思想,習慣,喜好都不一樣,既然如此,又何必用自己的委曲求全來迎合別人的廉價活動呢?

於是,我越來越陶醉於自己的小空間,喜歡讀書,我就去圖書館,一待就是一天。喜歡學英語,就在專業以外考了很多英語證書,喜歡各種別的領域的思想,就去聽去學。

與此同時,對身邊的不一樣的聲音,我越來越多的是選擇沉默,不想對我不贊同的觀點再試圖說服,因爲你永遠也說服不了一個價值觀從一開始就不一樣的人。

跳出宿舍這個圈子,你開始獲得了一些新鮮的思想。


前段時間,班裏評選助學金,其實說實話,在這樣的學校,很少有真的需要那一千塊錢的,多數人都是抱着評上了就賺了,沒拿到就無所謂的心態。

我作爲班委參與了評選過程,班長和我們一起分析了每個人的家庭狀況,不能說完全客觀公正,但是以我們可以瞭解到的家庭情況,可以做到不帶感情偏向、問心無愧。

結果有兩個女生落選了,而這兩個女生偏偏是平時和我玩的算是比較好的。

她們問我,爲什麼落選?

我頓覺尷尬,一是礙於人情,我沒辦法說聽了班長的建議沒投她們倆,二是我真的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啊,你們平時在化妝品吃吃喝喝各種娛樂活動上也沒少花錢,評選一個助學金,落選了,還問我爲什麼,你們怎麼好意思?

平時大家的生活習慣,班裏同學也都是有目共睹的,班長自然會客觀的傾向於把名額分給更需要的同學,這點小事還要追究個所以然,有必要麼,或者說是不是也太小氣了?

所謂日久見人心,你曾經以爲的志同道合,其實不過是你理想中朋友的狀態而已,多數時候,你都無法改變他們根深蒂固的觀念,哪怕是佔個小便宜這樣的想法。

"比大海更深不可測的,是天空。比天空更深不可測的,是人的心靈。"

王小波有一篇雜文叫《沉默的大數》,“話語教給我們很多,但善惡還是可以自明,話語權,我是自願放棄的”。小波老師的確黑色幽默至極,且不說他經歷過文革這樣的大背景,有着和我們不同的經歷,自然有不同的體會,只是基於沉默這一個觀點,我真覺遇到知音了。

沉默是一種生活方式,正如喜歡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讀書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一樣。

大學三年,我時常一個人去圖書館,一個人去跑步,一個人去做兼職,一個人天南地北的找實習。臨近大三暑假,除去幾個考研的同學,很多人還在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我已經奔波於廣州、廈門、天津北京等各大城市宣講會,投簡歷、面試、準備找工作需要的各項技能。

跳出學校這個圈子,你收穫的會更多。

可以說,班裏或身邊沒有人願意與我一路同行,然而身邊沒有不代表這個世界沒有,往小了說不代表其他高校沒有。當你加入很多求職羣后你會發現,原來有那麼多的大學生也早早的在做準備,甚至付出的比我多很多很多倍。

如果只是侷限在自己的圈子裏,覺得自己好像還挺優秀的,身邊滿是讚美的聲音。於是,你陶醉在這種優秀裏邊,理所當然的成了這個圈子的佼佼者。

然而當你真正面對社會的時候才發現,和衆多同齡人比起來,你的光芒不過冰山一角。

“有一個小圈子,固然可以相互取暖,但是結果往往是大家集體‘坐井觀天’”。

你要跳出你的圈子,去向外尋找更多更優質的資源。

拿我找工作這件事情來講(有時間要總結一下自己找工作的經驗),我加了很多優質的求職公衆號,也聽了無數的高校學長學姐分享會,加入了很多大學生交流羣,當你一旦打開一個口的時候,更多優質的資源會源源不斷的涌進來。

如果你的思想只會停留在最初的環境裏,你將舉步維艱。

比如說,剛開始我進了一個同校老鄉羣,老鄉羣裏也有很多自稱爲大佬的人物,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次我發了一條截圖,目的是爲了獲取一個進入求職羣的資源【很多求職類公衆號爲了擴大知名度都要你轉發朋友圈或者幾百人+的羣,人家也要掙錢,但是免費的資源也很多】。結果老鄉羣裏那個所謂的爲大學生做求職諮詢的大佬,突然拋出了一句話,大意就是“同學,別做夢了,像我們這樣雙非院校進這樣的公司不可能的,你還是來我公司吧我給你做諮詢”。更可笑的是,接下來還有十多條迎合他的,都是些學長學姐哎,什麼社會多麼殘酷之類的悲觀的話...

我當時真的很氣,想直接在裏邊懟他們,但是鑑於我的目的是爲了獲得截圖進入我想進的求職羣,而且我當時的確不是很有自信能去大公司實習,所以我放棄了和他辯論。

後來我也刪掉了那個羣,我不想被他們的觀念影響,也不想和他們辯論什麼,保持沉默就是最好的反駁。

我承認,以我現在的視角看到的都是樂觀的一面,可能沒入社會還沒體驗到殘酷。但是你們可以被現實打磨掉熱情,不代表每個和你同校畢業的人都會。

後來隨着自己瞭解的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勇敢,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參加了騰訊、京東等等知名企業的面試甚至有幸和很多雙一流學校的大學生同時競爭挺過羣面、初試、複試,並且得到hr的表揚與建議,在積累了無數次面試經驗後,最終拿到了最想去的公司(世界500強)最想做的實習崗位的offer。

我想起了當初他們說的話,什麼狗屁雙非院校,永遠不可能,這個世界上哪有那麼多不可能的事?你沒見過,不代表它不可以存在。

講真,找工作會讓你很焦慮也很沒有自信,在你不瞭解優秀大學以及同齡人的水平時,你真的會非常想放棄。如果我但凡當初再脆弱一點,聽了那個人的話,恐怕也不會知道,自己的潛力到底如何。

很多事情都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難。很多資源也都是自己找的,不要侷限住你的思維。之前經常關注的一個博主,她寫過幾句話,大意就是

“沒人規定長得好看的人不能寫字也好看

沒人規定一個人不能會很多種語言

沒人規定愛讀書的人不能懂化妝

你覺得不可能,是因爲你做不到”

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加上一句,沒人規定雙非院校不能進五百強?更何況進五百強工作也不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啊,但是你憑什麼否定我?

跳出你的圈子,你一定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一個人奔跑沒什麼可害怕被人說人緣不好的,畢竟知音難覓,也畢竟太有思想的人總是難以被人理解。可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還是很多人不願意放棄心裏的那一絲顧慮。

以上,隨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