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春光,恰同芳华

【文*城南银杏】

用青春买单芳华

一、

生逢春光花正开,恰同芳华芬自来

我说:所有的芳华都不如你!

这是上个星期看过冯大爷的《芳华》后,一直在脑子里停留的一句话;关于《芳华》的初次遇见还是在夏天的电影院中,直到上个星期的首映后,终于一睹了它的娇容。

不得不说,《芳华》是一部具有价值性的片子,至上映后我每天所接触的自媒体平台上,它必是热点话题,键盘侠的时代里信息量和点击量主导了鱼龙混杂的这一块阵地,对这部影片铺天盖地的好评和接踵而至的差评,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有的人评价:这部影片恢弘手笔,是将一代人的芳华再次呈现了出来;有的人也评价:毫无看点,只是冯导自圆了自己多年一个未了的军队女兵春梦……

而按照我一贯的看法无论影评人的表达与否,在这个说了话不需要买单的时代里,只要有人肯乐此不彼的去评,就足矣证明《芳华》的价值量相当之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芳华》这部影片在当下影视作品中跨度是比较大的,它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时间背景,以一群文工团的青年为故事载体,以时代的变革和发展为线索逐步推进,又以个别故事人物的自述拉开影片故事的帷幕,并讲述了: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一群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成员们,在刹那芳华的年少青春里共同经历的集体生活;在成长和多变的岁月里经历爱情,友情的过往,以及办随着大时代的变化最后走向各自不同命运的故事……

影片中所呈现的是那种红色年华里最质朴的青春: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的纯真,那些为青涩而注解的芳华,拉开了一代人最真实可人的模样;那些青春里的叛逆、孤僻、猜忌、斑驳、渺小、脆弱伴随着人性的交织和那个时代特有的理想光芒,组成一曲平凡而又伟大的岁月赞歌!在这首怀旧的赞歌里演绎了人生的百态无常,以及在时代进步里个人的浩瀚与微小,将每个人最怀念的青春年华,化作最相思回味的脆弱眼泪;大卖了一把情怀,是啊!这就是我把青春献给你的最真实动人的一笔。

除此以外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芳华》作品是冯导再一次改编自著名伤痕文学作家严歌苓老师的同名小说作品《芳华》,并由严歌苓老师亲自上阵编剧,而众所周知,严歌苓老师笔下的作品不止第一次被搬上荧屏;2014年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归来》就是改编自严歌苓老师的《陆犯焉识》这一珍贵作品,因而搏够了受众的眼泪。

而作为创作者的她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所生活的那个特殊年代:自身经历的真实性以及还原性可想而知,因而高贵的艺术本身就源于生活且更高于生活,而有灵魂的有生命的作品,更是来源于苦难的自发性,恰逢其所。

对于《芳华》这部影片在我个人的观看后,是不能够一时半会所释怀的,作为九零后的受众体里,相对于这部影片是自己拿着青春去泪流满面的感慨别人的青春。那些年华里大相径庭的情愫,所带来的是自己这个年纪里的慌张与思考;那些对生命和生活的青春式质疑,以及价值观和认知观里的碰撞和缅怀;那些在最冲动和最真挚时间里该有的羞怯欲望,以及恰到好处的独孤匆忙与明天过往;在这本是冬天的季节里生逢春光,恰同芳华,终有存放。

二、

褐衣白衫歌年轮,赤诚朱年舞英魂

明亮的岁月

关于我所遇见影片《芳华》里的镜头色调是怀念的明亮,一种岁月里静好的柔光穿过淡淡的记忆,停留在风尘里的故事衣衫上还有着时代痕迹遗留的特有补丁;充斥着七十年代理想的味道:那些红色的向上标语,依然在红楼墙壁的清风中苍劲有力;那些革命奋进赤诚的年华斗志,依然在平凡伟大的热血里奔流不息;那些明风吹过的军绿色衣衫,伴着青雨飘落的轻快还在打湿着一片片汪洋的记忆;就这样走进了那段朱红色岁月里的花样年华。

我想白衣衫的年纪是纯真的,那些义无反顾的付出,只愿平凡的默默奉献,真是伟大的明亮。影片中刘峰就是这样的人物,他以一个理想主义者和绝对正义者的模样迎接着他并不幸运的一生。

他是团里的标兵,是吃苦耐劳的典范,是乐于助人的代名词,是现实生活里的活雷峰,好人只是对他的一种表述而绝非称赞,他帮助战友传递东西任劳任怨像摆渡人一样大件小件视如己出;他帮助战友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放弃大好前程甘愿留在文工团不去大学深造;他帮助战友在所有嘲笑声中揹负一切不堪流言抱起小萍完成华丽的舞姿;他帮助战友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拿自己鲜活的生命去守候已经逝去的躯体;他为了青春里的爱情亦步亦趋的倒在了,人性的嫉妒和冰凉的纪律中只是为了所爱人的不可苟同……我想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年华怎么可以简单的用诗文去礼赞。

我想赤诚的年华是激烈的,那些莫名其妙的质疑,只是因为家庭成分的与否,换来无尽的挤兑,灰头土脸的青春和一文不值的眼泪。影片中的何小萍就是这样的人物,她以一个无助和孤僻、自悲同孤独的形象,微弱的在一个大时代中风雨飘摇,独自生根发芽。

她是那个激烈年轮里最无声的种子,她渴望成长,渴望绽放,但是她没有足够的空气、水源和阳光,命运的风将带到阴暗腐朽的角落,她不堪的出生,卑微到尘埃里的成分,刻在血液里的鄙夷,长在脸上的孤寂,而这样的一切谁还会在意她心里的那份执着、坚强和善良……

她初进文工团因为羞怯而不能落落大方的翩翩起舞,只是因为一件衣服的气味而招到所有人的嘲笑和否定,注定了她今后所有的眼泪;她初入部队因为想念被那个年代所否定批斗的父亲,而无意的借用别人的军装去拍张相片,只因为犹豫未能第一时间承认,而招到了寝室所有人的白眼和猜忌,注定了思想道德在当时旁人眼中的另类;她在部队的生活里依然处处惊心,因为一次雨天的嬉戏而不小心暴露了身体上的缺陷,而又一次招到了所有女生的无理反对,将假大空与心理灵魂的脆弱再次暴露在了没有一丝温暖的明亮之下;她从小被家庭排挤,长大后被圈子孤立,后来又因为良心的真挚而被部队流放到前线的战场,不得不承受着那些无助的血腥和脆弱的生命拷问。只是因为她的善良被唾弃成为懦弱,不可以选择的身世被打倒在高尚者不耻的脚下……我想这又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真诚一世,没有生如夏花的璀璨,亦没有死若秋叶的静美,这样的年华又能用怎样满含泪水的眼睛去观望。

三、

慨当以慷自思量,深情回首总茫茫

会回首

是不是很多故事都需要时过境迁,才能在蓦然回首间看到索然无味,那些岁月里的样子都芳年已逝后,才会发现原先被误解的容颜也是那么的温婉亲人,可是人老珠黄满目疮痍的芳华中那双大眼睛里还会常含泪水吗?

萧穗子回忆中说到:刘峰是一个英雄的存在,我们从没有想过有一天英雄不在了时的模样……

林丁丁哭泣到:别人可以抱,就是他刘峰不行,不行就是不行……

郝淑雯笑着说:天啊他可是活雷锋啊……

众人:好啊!林丁丁,你居然腐蚀我们的活雷锋……

审讯处:说你是不是想猥亵林丁丁……

就这样刘峰在他勇敢又轰烈的爱情中败了,失去了以往的雷锋光环,失去了以往的英雄本色,甚至失去了一个常人对未来生活画押的权利。改写了本来就逃不掉的宿命,从而走上了残酷的战争,而墙倒众人推的战场上他更是狼狈极了,那些曾经他所帮助的人,除了荷小萍以外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以哪怕是朋友的名义来表示安慰,在他被贬走的那个清晨也只有何小萍一个去送别了曾经的活雷锋,同志们的那个吃饺子都只吃破掉饺子的英雄。

时过境迁回首望时会发现:其实关于刘峰的爱情故事也只是他一厢情愿的人性本能的欲望表达罢了,而林丁丁出生在上海的优越家庭,她所认为的爱情对象不可能只是一个木匠的儿子;而关于刘峰临行时只有小萍一人送别刘峰,其他人无动于衷,也不过只是出于人性最真实的冲动罢了,刘峰长期以一个优秀者的身份存在,必定遭受到羡慕嫉妒恨的无形挤兑,而当他倾倒的那刻理所当然的不会有人扶他,小萍却是个例外,作为一个被群体长期孤立而且只受到他一人尊重和认同时,他刘峰就是她岁月里温柔的全部,感同身受。

萧穗子把母亲送给她的金项链,送给摔掉牙的陈灿做新牙床时说:答应我,把牙做好,继续吹号,别转业……

然后她带着青春里所有的期盼和勇敢匆匆跑掉,在星很亮的夜里她写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封情书,她或许自己也不会记得,在哪个依稀的星夜里就莫名的爱上了团队里吹号手陈灿。那些不轻易间的懵懂青涩,正好年纪里的擦肩而过,构成了这个姑娘所有的勇气,她所渴望得到自己爱情的祝福,所有属于爱幻想日子里的浪漫和美好;在本就充满着悲伤的离别日子,喝的大醉,死在了酒水和泪水里。

郝淑雯说:穗子告诉你一个秘密吧,我和陈灿好了!

萧穗子惊讶的说:你不是挺讨厌他的吗?开什么玩笑……

郝淑雯:是啊!不过那是之前,后来相处久了,也不知道怎么就好上了,不过我和他还蛮配的,他是军长家的子弟,我们正好门当户对……

老解放汽车的天空上那时候也很亮吧,穗子在别人都熟睡了的路上,打开了陈灿的号箱,拿出了那封还没有来的及打开的情书,回头望着靠在郝淑雯肩膀上一脸甜蜜熟睡的陈灿,伴着祝福和无声的泪水,把所有的忧郁和该有的浪漫都统统撕碎洒给了星河很亮的青春。

后来时过境迁的某个星很亮的夜晚也会发现:其实萧穗子式的青春爱情,永远不会败给合适或者他人,而是败给了一时代;那个时代认知度里的门当户对、三六九等……但后来也会发现那些笙箫里的别离故事是那么的美丽动人,那个能把号吹的很响亮的大男孩,错过了,也许才是最好的结局,无关开始,无关结束,只是芳华自思量。

四、

百盏岁月波澜助,千樽莫停峥嵘处

昙花一现

《芳华》的情怀到底有多大有多高,我想是可以用父辈人的泪水来丈量的,那些记忆歌句里的《绒花》、《英雄赞歌》、《沂蒙颂》、《送别》好像就是一个时代里所有的音律,那些大时代里的悲欢离愁,老一辈人们记忆里的惊涛拍岸,祖国峥嵘岁月里的艰辛成长,哪一样不是一场繁荣的芳华岁月,那些文工团成员们还没来得及喝完,就散落在风里的酒,千樽百盏后还能笑着说一声:珍重,再见吗?

刘峰在改革开放后因为一身伤残,在没有温度的城市里沦落到一个被城管随意欺负的书贩,这是曾经那个炽热年代里的活雷锋。

何小萍在自卫反击战结束后,因为经历了一个时代打压的残酷和战争的伤痛,而成为了一个精神病患者,这是过往的战争英雄。

故人重逢的时候,萧穗子所爱的那个大男孩早已不再吹号;郝淑雯和陈灿的爱情也被岁月带走的只剩平淡;林丁丁所预想的那种理想丰腴的生活也变的臃肿至极;何小萍也用尽了芳华走完了彷徨惆怅;刘峰也面对着自己真实窘迫的生活为生计而奔波;文工团的那些可爱的人们,也早就不再歌舞升平的纯真里诵读着他们的向往;父辈们也为过往的青春找到了刚刚好的心灵归属;而留给我们这代人的却是太多太多……

著名的英国作家狄更斯曾经在他的作品《双城记》里写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而我们在芳华散去的波澜岁月里能够观望就只有时代……

最后感谢冯导把世人的冷漠和冰凉,都化成了刘峰和小萍芳华褪去余生相伴到底的温暖,是啊!这的确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最起码我们也曾目睹了祖国的芳华。

用质朴为青春画押,

              用离逝去注解芳华。

生逢春光,恰同芳华,我们再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