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源头,一次日常的讲座

之前因为想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就问了同学复旦大学中文系MFA的课表。也是运气,在其中某一位老师的MFA课程上,听到了赵丽宏老师的讲座《写作的源头》。讲座的主题就是说对于作家而言,写作的源头是什么,灵感来源在哪里。

那么赵丽宏老师提到了几点:
1)阅读,多阅读,广泛的阅读;
2)挖掘自己的内心;
3)做梦、灵感的刹那,要记下来。

那么听了之后,确实有些帮助。但现场的讲座其实对我来说是有一些失望的,因为这些都是比较广泛的理解,不属于作家内心的隐秘。我想如果是一位经常写作的人,差不多都会有这样的手段。

然而,看书的人很多,但那些人写不出东西、写不好东西。那么其中的差别在哪里?赵丽宏老师并没有说到。更多的是作家谈了自己的过去经历,小时候的故事,挖掘这些故事,能敞开说这些事情,我也是蛮佩服的,敞开自己的作家还是蛮少见的。

在提及以上三点的时候,作家提到了上海的几位近代作家之后没有继续写东西了,因为阅读太少造成,或者内心被挖掘完了之类。自己很容易被掏空。

还提及到,一本书如何去看,应该通过作家去看,这样靠谱。书太多了,各种各样的,我们看书如果你觉得这个作家不错,那么就找同类作家看,这样靠谱,没有危险性。

这些扩展的说法,比较具体,操作性很强。
不过对于看书很多的人来说,这些也是知道的。

所以呢,我觉得这次讲座比较平常,称“写作的源头”有些名不副实了,在我看来是一次日常的行为。我觉得“写作的源头”,是作家的个人冲动,这个冲动的契机是什么,是作家自己对待生活的思考,是一个内核的东西。这个内核东西怎么来的?

内核影响到你看到、听到、日常行为的消化。我认为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是什么核心机制去运转处理这些看到的东西。表面的行为,“多看书籍”,这样行为仅仅是表面的,要看你拥有的是什么内核分析它们。

我蛮想听听作家对于这些的说法。

作家中的作品是需要有细节,细节就是让作家触动的东西。触动的细节、刹那的那种生活性的东西,把它反映到作品中。

有的人擅长找童年的源头,有的人通过着人性的源头,有的人深挖自己的内心等等。深挖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也不失为一种写作的源头。

还是很有意思的一次讲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