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愛孩子還是平等對待

偏愛孩子還是平等對待

孩子們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贏得父母的關注。比如,被過分寵愛的孩子往往害怕獨自待在黑暗中,其實他們害怕的並不是黑暗,而是想利用恐懼心理來贏得母親的關注。有一個被溺愛的孩子,只要到黑暗的地方就會哭泣。那天晚上,媽媽聽到哭聲走了過來,問道:“你害怕什麼?”他說:“我怕黑。”母親知道了他的意圖,所以說:“我過來以後,是不是就不那麼黑了?”可見,黑暗並不是他真正懼怕的東西,他只是不想和母親分開。他所有的感情、力量和心智都爲了營造一種情境,在這種情境下,他要和母親在一起。除此之外,他還會利用哭鬧、號叫和不睡覺等方式讓母親圍繞在他身邊。

恐懼是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極爲關注的一種情感。然而,個體心理學關注的不是恐懼的原因,而是恐懼的目的。幾乎所有被溺愛的孩子都有恐懼症,他們正是利用自己的恐懼贏得了別人的關注,併成爲自己人生態度的一部分。他們想利用這種情感去接近母親。那些膽小的孩子一定是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的,並且想一直被別人寵愛。

被寵壞的孩子總是會做疆夢,並在夢中大聲喊叫。我們似乎對這種病症十分熟悉,但是如果不接受睡眠和清醒是一脈相承的關係,就無法理解這種情形。本來,睡眠和清醒就不是對立的,二者無非是一種事物的兩個方面罷了。孩子在夢中和在白天的行爲方式相差無幾。當他一心要將情境變得更加有利於自己時,他的整個身心都會爲此而動。當經過訓練和有了經驗積累之後,他會找到實現目的的有效路徑,各種適用的觀念、場景和記憶等要素,在睡夢中都充斥着他的頭腦。一個被溺愛的孩子有過幾次經歷後就會發現,由噩夢衍生的荒誕情緒可以再次讓母親親近自己。有些被寵愛的孩子在長大之後甚至仍不時做着各種焦慮的噩夢,夢中的恐懼同樣可以贏得別人的關注,久而久之,這就形成了一種習慣。

煩躁的情緒同樣是孩子慣用的手段,如果那些被溺愛的孩子可以在睡覺之前讓父母安安靜靜的,可真是新鮮事。他們想贏得父母關注的方法實在太多了,他們說自己的被褥不舒服,說自己想喝水,說自己害怕妖魔鬼怪。有的孩子只有父母守着纔可以睡覺,有的孩子會夢遊、掉到牀下。

被寵壞的孩子常常希望自己得病,因爲只有生病才能讓父母更加疼愛。我們經常看到這種情形,孩子生病之後,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兒童的跡象。所以我們總以爲這些問題是疾病所致。然而事實卻是這樣的:在他康復之後,父母就不會再像生病的時候那樣對他們照顧有加,所以爲了贏得母親的再次關注,他們就會變成“問題兒童”。有時,當一個孩子發現另一個孩子因爲生病被人極爲關注時,便想着讓自己得病,他們甚至會不擇手段,像親吻擁抱得病的孩子,讓自己也染上病毒。


我們現在再探討一下孩子之間的合作,因爲這同樣是家庭合作中極爲重要的問題。只有讓孩子意識到他們之間是平等的,他們纔會積極參與到社會中。同時,男孩和女孩意識到了性別的平等,也就不會出現重大的兩性問題了。有人問:“在同一個家庭成長的孩子,差別爲什麼會如此之大?”這個問題曾被一些生理學家解釋爲基因構成的差異,而我認爲這是極爲荒唐可笑的。我們不妨用小樹的成長來解釋孩子的成長。一片樹木生長在同一個地方,但每棵樹木的小環境又各有差異。有的樹因爲汲取了更多陽光和土壤養分而生長較快,那它就必然侵佔了其他樹木的生長資源,如遮擋陽光照射、根系四處蔓延、搶奪土地養分。如此以來,其他樹木就無法正常生長,顯得矮小和萎靡。一個家庭與此相似,其中一人鶴立雞羣,別人則必定相形見絀。

我們前面談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都不應成爲家中的統治者。但是我們卻經常看到,如果父親天賦很高或很成功,反而讓孩子認爲,父親的成就自己永遠無法趕上,由此心生失望,喪失生活的興趣。名門子弟的表現往往讓父母和社會大失所望,就是父母成就斐然、後輩自暴自棄的結果。所以如果父母事業有成,不妨在孩子面前降低姿態,與家人低調相處,以免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在孩子之間同樣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假如一個孩子凸顯優秀,就會贏得大部分人的目光,對他而言自然很好,但是其他孩子卻會對他產生嫉妒和不平的心理。任何人都不可能甘居人下而毫無怨言地默默忍受。優秀孩子傷害了其他孩子,其他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會失去內在的精神動力,這絕非危言聳聽。當然,其他孩子仍會追求優越的地位,並且會永無止境地奮鬥下去,但他們的目標有可能偏離主流,或是脫離現實,或傷及社會。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