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我想谈谈“工作”这个词



我一个同事在十二月的第一天正式离职了。

她的做事风格就像为人一样风风火火,不喜拖沓。不似优柔寡断的我,凡事得掂量好久的权衡利弊才做出决定。

凌晨两点,她给我发了一条微信消息:“我想辞职了。”第二天一大早,我点进微信瞥到这条无厘头的消息时,潜意识里把它判定成是她工作辛苦的哀怨。

睡意朦胧延长了我对这条消息的反应,没有回复就草草退出对话框。

本以为同事抱怨过这事就翻篇了,哪知她真的递交了辞职信。趁着她在职的最后一天下班,我们选了就近的一家韩料店,自侃饭友再最后合体一次。

盘踞在我们中间的小火锅正沸腾着,衬着她越发神色悠然,丝毫不被没着落的生活所影响。

“你找到新的工作了吗?”我忍不住发问。

“ 没有呢,我准备先回去睡个一星期再做打算。”她言笑晏晏地回应。

“别担心,我就是想换个工作环境,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她补充道。

起初的怅然骤然拨开云雾。

一开始我以为她是受不住高强度的工作而意气用事,但她的回答明显说明她是经过一番思量才做出决定的。

随后的饭桌上一片谈笑风生,撇开工作,才知道生活中的一切“声色犬马”也是如此有趣。

工作难免是有些无趣的。

在社会的大环境下,被持续灌输高薪工作和结婚买房约等于稳定的观念,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活得又丧又穷,遑论自由?



工作是自己的,自由本身也有不同的调度。

能不受限于周围的外在因素,能理智做出选择并能承担选择本身潜在的风险,能不被别人的说法所左右思绪,何尝不是一种自由。

周围好友中,不乏有陷入两难抉择的人。

一个考上公务员的朋友,因为入职比较晚的缘故,便在暑期通过面试,进入了一家规模比较大的公司当文秘。

本来是顺其自然的事,等公务员的上班时间一到,就辞掉文秘的工作回归正轨。可就在离就职公务员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时,朋友的想法发生了异动。

当初好友考公务员,是有父母的干预成分在的,他们希望自己的独生女儿可以有一份离家近并稳定的工作,便让好友考了当地县城的公务员。

反观好友本身,其实并不喜这样的安排。

当时这道选择题只有选项 A,她没有选择的余地或者说没有办法去制造一个选项B 来反抗。

而此时,一份符合她专业也匹配她兴趣的文秘工作横空出现,各项相互比较之下,她更心仪后者。

继续留任文秘工作,可以结识更多有身份的人物,还能有去进修深造的机会。再看另一边,公务员的工作胜在稳定,加上父母的施压。

一时间举棋不定,犹豫和徘徊更是拖延了她做选择的果断。



她也会试图追问自己,实在理不出头绪的时候,亦会询问别人的意见。

某天晚上,她就在我取名为 “三人行”的微信群里问我和另外一个好友。

“你们快帮我参谋参谋,我实在是苦恼。”

寥寥数语,说尽了她的为难和无奈。

毕业后,我越来越能理解为什么成年人在选择上变得越发审慎,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伴侣,都是小心翼翼抉择,因为深谙时间成本太高,实在经不起挥霍。

我们其实很明白她的顾虑。

一方面,就算觉得公务员的这份工作不那么称心,但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力拼百人考取的。另一方面,文秘工作的诱惑于她而言,实在无法忽略。

我试着劝说她:“无论如何,只要你不后悔自己的决定,那就去做吧!”

联想到多数人对于工作的敲定,应该也有过类似的疑虑:“二选一或者多选一的单选题,哪一个才是最优选择呢?”

我觉得,工作或人生的选择应该区别于试卷上唯一的标准答案,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没有对错之分。

只要你有清晰的目标,能对自己的未来有所筹谋,能够接纳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亦能为此负责。

这,就是最大的自由选择。



我那个考上公务员的朋友,最后还是选择了留任文秘工作,虽然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她的做法,但她不为所动,自己欢喜便好。

我总是很庆幸自己的身边有这样勇于追求的朋友,敢于去选择不难,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却并不容易。

鱼与熊掌向来不可兼得,有失必有得,摆好心态,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你才是主动权的掌握者。

我已经工作五个多月了,父母不时也会询问一些工作上的近况,会关心我的工作压力大不大,会担忧我手头上的钱宽不宽裕。

虽然他们觉得我有些任性,气过也恼过,最终对我还是关心至上。

我总是会轻描淡写地转移话题,因为我一直觉得,对于一些自己应当承担的压力,不必多言。

没有绝对自由和绝对轻松的工作,这是必然的,既然你做出了决定,后续如何也不要去归咎于谁,每个成年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及时

你想换工作环境还是想跳槽,甚至是想追求高薪的职位,都仅仅只是一种选择,没有好坏没有对错。

只要内心明朗有路线,前方迷雾再多又有何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