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痕的顏色

永恆的藍色、瞬時的紅色、那一道長存的傷痕你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呢?

我默默思索着。

一個未畢業的、十六歲的女孩因爲別人口中的“叛徒媽媽”有那股子勁留下一張小紙條便報名上山下鄉,並且恨不得昭告全世界她已經和那個叛徒媽媽斷絕關係了,我在想這樣的女孩會有傷痕嗎?如果有,我猜想她的傷痕一定是紅色的,因爲紅色讓她刻骨銘心但又轉瞬即逝。因爲媽媽被定位爲叛徒,她開始失去朋友、同學,家也開始變成一個暗黑的小屋。即使她去到農村可是“叛徒媽媽”的烏雲仍然籠罩着她,因爲媽媽她不能順利入團即使自己很努力,因爲媽媽她不能奢望愛情即使真的很相愛,因爲媽媽她在闔家團圓的日子裏只能一個人默默留着寂寞孤獨的淚。這看起來媽媽似乎成爲了她一生所有不幸的源頭,就連過去的寵溺都成了一條癩瘡疤附在她潔白的臉上。她對“叛徒媽媽”的怨恨在她心裏變得理所應當。很多人也認爲盧新華的《傷痕》的主要意圖是控訴“血統論”對知青王曉華心靈的造成的嚴重傷害,那條“傷痕”也是盤亙在王曉華精神的傷痕。

可是,媽媽難道就不怨恨了嗎?媽媽就沒有傷痕了嗎?

莫名地成爲黨政鬥爭的犧牲品,明明爲了革命奉獻了自己的滿腔熱血到頭來卻落了個叛徒的名頭;別人相信自己是叛徒也就罷了,自己血肉相連的女兒竟也二話不說的認定了自己是叛徒;唯一的女兒爲了躲避她這叛徒媽媽毅然決然上山下鄉九年來杳無音訊;寄出去的信被一封封原封不動的退回來的時候;病痛纏綿之際撒手人寰之時都未能再見女兒一面的時候……媽媽的身上心上不知道有多少條傷痕,可是有人關心她嗎?

當王曉華孤獨的時候媽媽就不孤獨嗎?當王曉華備受輿論的譴責時媽媽又能好到哪裏去呢?王曉華可以通過逃離暫時撫平傷痕,媽媽能逃嗎?不能,因爲她深深地知道自己逃了,女兒就一輩子只能是叛徒的女兒,所以她得留下。

媽媽的傷痕是藍色的,因爲藍色是永恆的象徵。

基於種種原因我對於王曉華這一人物形象實在難以喜歡起來,即使我深深的明白她很多的想法是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造成的,可她的一些所作所爲對我來說實在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我不能理解她爲什麼可以那麼絕情地拋棄自己的母親,走得乾乾脆脆,甚至還能去想象自己不堪重負的母親看到自己留的紙條的時候的表情。生別離,人生八苦之一,她卻像是一場鬧劇。她在母親最需要她的時候選擇了離開,並給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誰叫她當叛徒”的,走後九年她始終和家庭保持着所謂的決裂的狀態,我在想怎樣的環境才能養成如此鐵石心腸。九年的知青生活,她從來都是怨恨着母親,從來沒有去設想過自己的母親會不會是被冤枉的,甚至於蘇小林讓她去封信問問看她媽媽會不會是被林彪迫害的老幹部之一她都不敢,還拿毛澤東的話來當藉口。她爲什麼不敢呢?擔心自己錯怪媽媽呢?擔心自己多年來的怨恨到頭來是一場笑話嗎?擔心自己的良心不堪譴責嗎?還是說她內心一早就認定“媽媽是叛徒”這就是個不變的事實。如果是最後的那個假設的話,這樣的女兒養起來未免太寒心。

猶記得王曉華最後收到她媽媽改了地址寄來的信的時候,她的心一下子激烈地顫動起來了,可是面對信中媽媽有些哀求地表示自己時日不多了想最後見見闊別已久的女兒,王曉華卻做了那麼一個夢。夢裏的媽媽並沒有平反,夢裏的媽媽正在寫“關於我的叛徒問題的補充交代”,到底是怎樣的心理導致了王曉華做這個夢呢?是因爲媽媽是叛徒的心理暗示已經根深蒂固了吧。因爲一個虛無縹緲的夢她再次猶豫了,直到公函的到來她這才決心動身回去,此時她已經不是叛徒的女兒了,她的許多次選擇中母親都是被拋棄的那一方,可是被拋棄的母親卻一直堅持到爲她摘掉那滿是髒污的帽子。

她回去了,母親也走了,時隔九年她所能留住的不過是母親額上深深皺紋中隱映着的一條條疤痕,那疤痕是藍色的,永恆的留在逝去的“叛徒媽媽”和不再是“叛徒媽媽”的女兒的王曉華心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