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一碗麪 | 至味

許多的美食與皇帝、領袖、偉人,名人有關,這些美食不是因爲這些人吃過纔好吃、才能流傳下去,而是因爲它真的好吃、人們愛吃才能成爲經典的美食,能被人們記住的,同樣也會被歷史記住。

1

麪條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各地幾乎都有面條的名品:北京的炸醬麪、上海的陽春麪、蘇州的奧竈面、武漢的熱乾麪、廣州的雲吞麪、成都的擔擔麪、宜賓的燃面、重慶的小面、杭州的片兒氽、山面的刀削麪、河南的羊肉燴麪、陝西的油潑扯麪、蘭州的牛肉拉麪、新疆的拉條子……

上面這麼多的面,你最喜歡還是你常去的那家,那家面可能不夠勁道,澆頭也只是湊合,但你卻記得很清楚。

面和米是中國人的主食,那是先有的米?還是先有的面呢?

董克平在描寫面的歷史時,有一段寫的很有說服信。

宋代文豪蘇東坡在詩中有這樣的句子:“破甑蒸山麥,長歌唱竹枝”。蒸而食之是老百性吃小麥的主要方式。把麥子磨成麪粉變化出其他的吃法,在哪個年月還是貴族們的專享,沒有普及到民間。

小麥和稻穀最早出現的時間都要比智人出現,早出幾十萬年。至於是面先出現還是米先出現,都是指人們熟化這些自然食物的時間。

2

四川人以米飯爲主食,但外面的早餐店還是以麪條爲主。還記得,我小的時候,家裏吃麪不算是件小事,吃麪的那頓飯,是不做米飯的,爸媽會做點小菜。然後去街上的麪攤稱上二斤水面(鮮面),稍帶一把碗豆尖兒。水面就是現做的面,有粗有細。鎮江出名的鍋蓋面就是麪皮寬的那種,鎮江鍋蓋面面條是經過壯漢踩跳上千次,面自然比機器出的鮮面要好。

那會兒物質不象今天這麼多,賣鮮面的店鋪不多,每天等着新鮮麪條出來的人,也象如今排隊吃網紅食品的一樣。

家裏吃麪,也會炒臊子,臊子的炒法也簡單,幾兩五花肉,用刀剁成碎,放上菜籽油,等菜油熟了,放入五花肉,等肉出油後,放點豆瓣,炒香後起鍋,就成了一碗油胴胴,香噴噴的臊子肉了。

有了臊子,這頓面也算是有了大菜,麪條是鮮面,大火滾水下去很快就起可以吃了。碗裏放上醬油、醋、紅油辣子,最後再夾上一小砣豬油。兌上半碗麪湯,醬油、醋、紅油辣子的味兒隨着熱氣就升起來,豬油化開後,濃濃的油脂味也出來了,熱騰騰的麪條盛在碗裏,看見蔥花撒在面上,口水就留出來了。

長大了,每次煉豬油,就會想起在老家房子裏吃水面的樣子。

3

炸醬麪吃的是炸醬,油潑面吃的是滾熱的菜籽油在辣椒麪和蔥花上一澆那種刺啦的味,擔擔麪在成都,調味是川菜中最見長的,四川的調味品也是全世界最豐富,最有名的。一個擔子兩頭挑,一頭是煮麪的銅鍋,一頭是燉着大骨或雞肉的高湯,再加上臊子,醬油、豬油、辣椒油、花椒粉、醋、芽菜、蔥花……刀削麪吃得就是麪條的筋道與大氣的澆滷,和擔擔麪那種一點一點地放調料比起來,就象一個直爽的漢子。

在中國,有一碗麪每個人都吃過,沒吃過的,也準會吃到的。這碗麪,不論是富貴人家與貧賤百姓,它的價值都一樣。一大桌子人,就只上一碗。這是一碗素面,面的上面蓋着一個完整的煎蛋。家裏小娃如果乖巧,可以去討上一口。大家都要看着他吃完,因爲這樣,吃麪的人和看他吃麪的都會得到祝福。不論是做的人,還是吃的人,還是看着吃的人,此刻都是暖暖的。
你有吃過這樣一碗麪嗎?

4

北方人喜歡麪食、南方人愛吃米飯。對北方人來說,先是有了面,對南方人來說是先有了米。水稻起源於中國,西方以麪包爲主。面有好壞,米有良莠,食物首先是飽腹,再是享受。

把簡單的飯吃出樂趣,生活才能變得豐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