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羊肉湯 | 至味

“鮮”字一半是魚、一半是羊。魚湯熬得越久,湯色越白;羊湯同樣越熬越白。靠海的地方魚美,則以魚爲鮮;靠山的地方,羊肥,則以羊爲鮮。

在記憶中的年味裏,最鮮的那道菜,是一碗三鮮湯(什錦湯,也許是我記錯了,不過腦子就是這個名字)。

那會兒外公外婆還在世,我還小,還沒離家求學。自家平時吃得不算好,所以總是盼着過年。那個時候,不僅僅想想的是有壓歲錢,還有說不明白的團年飯的味道。春節一大家子人團年的時候,一桌子大菜,雞鴨魚肉。

三鮮湯是年夜飯裏最鮮美的,一大碗裏有海蔘、魷魚、火腿、雞脯、玉蘭片、黃花、豬肚、腐竹、響皮、青筍(豬皮幹化後,再泡發出來。)做這道菜的是家裏做菜手藝公認爲最好的長輩,湯通過小火慢慢燉出來的。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我在旁邊看似就是一道一道準備好的食材,根據時間的順序往鍋里加就行了。當時 ,覺得做菜不難。後來,很長時間也覺得做菜不難。結果,真正做過幾次之後,才知道火候和時間的關係,食材與順序的關係是那麼不簡單。

味精和雞精能提鮮,不過有了它們,食材的鮮美便難尋得見。要是突然不使用他們,反而覺得飯菜味寡鹽淡。

羊肉湯算是鮮美之物,長大了離開了老家,來到另一個城市。真沒想到,洪雅的羊肉湯能改變我對羊肉湯鮮美的認識。

洪雅的羊肉湯與老家威遠的羊肉湯的味道,差別實在是太大。老家的羊肉湯熬湯很有講究,除了羊肉和羊骨,還要加老薑、大料、八角、秦歸,有些館子加了些藥膳的方子,湯味更重,但威遠羊肉湯那種鮮美的根味是相同的。羊肉熟了,羊骨還得繼續熬,威遠羊肉湯的湯汁乳白,濃厚的湯味,老遠就能聞到,要說威遠羊肉湯的特點,就是這種帶着點山藥般乳香的氣味。

威遠羊肉湯的蘸碟很特別,這種特別是因爲用了醬油,加點剁碎的鮮辣椒,放點味精。羊肉蘸上醬油碟,醬油的發酵香與剁鮮椒的鮮辣感,混合着羊肉的鮮美一起在口腔中聚集。這種記憶只需要一次便永遠不會忘記。即使模糊到分辨不清,但有機會一準會再次滿足口腹之慾。

離威遠280公里的洪雅,這裏的羊肉湯沒有威遠羊肉湯的白,湯色更清,更純。這種沒有調味的肉湯,反而體現到了羊肉湯本味的美。洪雅的羊肉湯在熬湯前,羊肉要浸泡去血水,這步是去羊腥臊的關鍵,所以泡的時間很長;羊肉改刀之後,還得繼續泡。羊肉熬煮時,放蔥姜,有的放山楂、枸杞。羊肉與羊骨一起熬,湯麪一層羊油。

洪雅的羊肉湯好喝的原因全在不加鹽與味精上面。第一次來到洪雅,羊肉湯上桌前,先給上上一碗清湯。我按着老習慣加鹽加味精,可對面的同事卻什麼也沒放。我也又要了一碗來試試,只是覺得清淡了許多,沒能感覺出它的特別。喝湯的次數多了,久而久之,這湯的鮮味就出來了。這種鮮味有點類似廣告“農夫山泉有點甜”那種感覺,是一種沒有任何添加,最自然的味道。

洪雅羊肉湯的蘸碟與威遠的蘸碟大相徑庭。碟子裏只放了剁碎的小米辣和元須(一種香菜),每張桌子上有鹽和味精。根據自己的口味放,最後在碟子裏兌一點羊肉湯。這就是蘸碟。

喝湯不放鹽,自然吃羊肉也不放鹽。雖然沒加去腥之物,羊肉一點也不腥臊。不過蘸碟還是會放鹽和味精的。四川人再怎麼說,都喜歡大味。羊肉蘸上這種醬汁,除了鹽的鹹,小米辣的辣,元須的草香,羊肉的香變得純粹了。小米辣的鮮辣在味碟中跳了出來,成爲口腔中的主角,羊肉反而成了配角。小米辣的辣度不低,這時再喝上一口沒調味的原湯,那湯的滋味一下子就了我對洪雅羊肉湯的記憶——原湯原味!

在四川羊肉湯的風味還有許多,出名的簡陽羊肉湯、成都的晉鳳羊肉湯,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特色。羊肉湯的鮮美,或許與你相處的時間有關。
馬上就是冬至了,成都有冬至喝羊湯的習慣。這天,大多驅車外出或者找到每年都去的羊肉湯館,喝上一碗,才能了確心願。這一天最溫暖的不至是羊肉湯,還有羊肉湯老闆那一聲:“來了?裏面請,給您留着座呢。”

碗碗羊肉湯,可以一碗一碗的點,簡單,不復雜。有湯、有肉、有味。

還有難忘的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