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把1年的工作經驗用了10年,沒有試錯的學習,都是耍流氓!

小犢君如是說

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惑,坐擁海量信息,卻解決不了現實問題。在今天,原本很多由人類掌握、支配和使用的知識,正在被機器替代。

在金融行業,高盛的僱員中已有超過25%是 工程師,大數據分析平臺替代了投行分析師的部分工作。

在醫學領域,IBM的沃森在醫生錄入病人情況的30秒內,就可以把診療一件列出來,同時標明每種意見的出處,並用置信區間告訴醫生有多大把握。

我們的學習,不再侷限於現有知識,而更多是探索未來的能力;不再侷限於知識本身,更多的是這些知識可以解決何種問題;不再侷限於某一個領域,更多的是知識間的聯繫。

信息飢渴症

每天刷着微博,看着微信,吸收着零散化的知識,自已爲在時刻把握時代的脈搏,最終卻導致信息飢渴症以及信息過載。

比如,你想學習如何寫文章:

看微信公衆號“每天能寫文章的人是如何安排時間的”,很有道理,收藏;

資深同事說“寫文章的時候,要旁徵博引,要自信,別人纔會認可你的文章”,趕緊記下來。

刷知乎,看到“好的文章,素材必不可少,趕快收藏吧”,很不錯,收藏。

這樣,你的大腦很快就會擠滿成百上千條信息,你不停地學習,不願放棄收集來的任何知識。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天吶,這麼多內容,該如何下手?

而你之所以會孜孜不倦地搜索瑣碎信息,只是因爲你沒有一個知識結構。如果你能夠知道,寫文章,無外乎三方面:定位、排版、內容,就不會出現上述情況了。

一方面:你可以按照這三方面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歸類,在寫文章的時候就可以根據需要靈活調配知識。

另一方面:你不會再出現這種信息飢渴症,從這三方面,完全可以自己推出各種寫作小技巧。

比如,建立自己的內容素材庫,既可以靈活安排寫作時間,也可以隨時調用寫作內容,積累幾套模板,寫作是便可以直接套用。

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了碎片知識飢渴症,或者明明積累了這個領域的很多知識,遇到問題卻還是無從下手,你就該停下來,必須要先建立知識體系。

休道無術

雞湯君經典語錄:有趣是人生的終極意義、你還沒有成功,是因爲你不夠努力。這些大道理,我們都懂,如果卻乏實踐和經歷,不去學習相應的“術”,你會發現,這些道理都是別人的。

如果你認同“有趣是人生的終極意義”,那就去思考、去學習如何先讓自己變成一個有趣的人。

試錯

我們學習開車,教練跟你講了很多注意事項,解釋了剎車、油門、檔位等,這些都是知識。但是,如果你沒有去實踐學習開車,不去實際踩油門、掛檔位,那這些知識就無法轉化爲能力。

這種不能轉化爲能力的知識,學得越多,只會讓你信息過載、浪費時間、感到挫敗。不能轉化爲能力的知識,幾乎是毫無用處。

我們的學習,一般有三個區: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懼區。

舒適區:就是你非常熟練、幾乎是下意識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比如,有的人把一年的工作經驗用了十年。

學習區:就是有一些挑戰,可以通過努力掌握的。

比如,第一次學習練車,通過理論學習、實踐試錯便可以將駕車轉化爲一種終身能力。

恐懼區:遠遠超出你的能力,當前很難掌握。

因此,你需要反思,在你一天工作的8個小時內,分在各個學習區的時間比例是多少?如果在學習區的時間都不到一個小時,那你就需要重新審視自己了。

長此以往,你工作十年,只相當於別人工作一年。

刻意練習

學習任何一項新內容,都需要打破思維慣性、進行大腦重構,需要多次練習,才能真正掌握。

這也是一個將有意識變成無意識的行爲過程,比如,高速路上的老司機,通過早期的刻意練習,早已將駕車轉化爲潛意識反應。

刻意練習是以試錯爲中心的,如果一件事情你從未做錯過,則證明你根本不需要學習它。有這樣一種說法,專家是在一個狹小領域內犯過最多錯誤的人。

在最近三個月的工作中,雖然是一次小小的轉行,但很快便上手了,在此期間每每面對新的任務,都會花費至少半天的時間去做各種實驗,充分試錯,如果你已經在一件事情上通過試錯獲得成功,則你在進階的道路上更進了一步。

當然,刻意練習是一件非常耗費精力和能量的事情,需要專注和持續。因此,如果想要提升你的時間的性價比,掌握正確的刻意練習方法必不可少,具體方法可以參閱《刻意練習》這本著作。

總結

從試錯中學習,本身就是人類大腦的基本運行機制,每一次犯錯,都是在學習中進步,都是成長的機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