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運營 - 生命週期的商業邏輯 CAC和CLV

我們假設中的商業模式常會這樣談:老王憑藉祖傳手藝加互聯網思維,準備在陸家嘴開包子鋪,老王通過人均100元的費用獲取一位顧客,再接下來的數月時光中, 顧客都會不斷去買老王的包子,合理收入在500元。現在老王如果能獲得300萬融資,那麼這筆錢會獲得3萬的用戶。並且產生更多的利潤。

我們把獲得新顧客的100元叫做CAC,把新顧客後續一系列的付費叫做CLV,這是商業邏輯最簡化的兩個指標。

如果CLV大於CAC,那麼老王的包子鋪能夠開下去,也能獲得投資人的青睞。那麼老王將登上人生巔峯成爲隔壁老王。

任何一款互聯網產品,產品和運營的可行性都能通過這兩個指標粗略判斷。下文還會引入COC(Customer Operation Cost)運營成本。

爲了簡單講述CAC/COC和CLV的商業邏輯關係,並且說明與運營的關係,我將互聯網產品劃分成四個時期:增量期,成熟期,收割期,衰退期。

增量期

CAC低,CLV低

我們常稱呼這個時期爲紅利時期。從Web時代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最早的那批產品或多或少都搶到不少用戶紅利。雖然現在移動用戶量遠遠高於幾年前,但是用戶的獲取難度也高於過往。

從不同的渠道看,早期的淘寶、早期的微博、早期的微信公衆號和朋友圈。新拓者都有巨大的先發優勢,獲取一個新的用戶/粉絲/關注者的成本比現在低很多。新來的吃肉,後來的喝湯。那是早期運營者的春天。

這是流量帶來的紅利。

如果一款產品單獨切入用戶需求開闢藍海市場,又恰好用戶的需求確實沒有滿足,市場仍舊存在真空。那麼早期用戶的CAC也不會太高。

這是市場的紅利。

對運營來說,不論是渠道進入的早,還是產品壓對賽道,都往往偏機遇。這種模式不怎麼有複製性。甚至在大環境下,互聯網已經完成大規模的普及,CAC很難再降到幾年前的美好光景了。一個運營或許很難再碰上這樣的好時期,但還是可以多談談。

與運營相關的:

產品在增量期,運營的核心工作就是新用戶數,努力搶佔市場。

搶佔時別忘了關注用戶的需求是否滿足,別再好賽道翻車。

增量期一般都意味新領域,運營以往的技巧和經驗,都會受到挑戰和推倒。更多還是看運營的學習能力和靈活應對。

運營玩法也有紅利,比如微博抽獎送iPhone,朋友圈集贊送福利。可惜後面用爛的用爛,被禁的被禁。

成熟期

CAC高,CLV低

不少產品誕生伊始,就在成熟期。

某模式或領域證明其有可行性,或者單純的資本熱,就會吸引其他玩家入場,競爭對手出現,瓜分蛋糕。

充分的市場競爭,會消耗用戶紅利。用戶很少會安裝兩個同類型的產品,這是一場零和博弈。不論是燒錢價格戰,還是用戶份額爭奪,都會造成CAC的急劇提高。最瘋狂的日子之一就屬滴滴和快的,滴滴和Uber。即使諸多領域不同產品,也會帶動互聯網整體的CAC水漲船高。

所以很多後進市場的產品,根本沒有享受紅利期,就進入到真刀真槍的運營廝殺。只有下水了才知道是一片暗礁。你說它撕逼期,競爭期,紅海期都可以。

與運營相關的:

降低和優化CAC,發掘出新的用戶渠道。例如用戶有一定基數,更多去鼓勵傳播。例如廣告昂貴,則多嘗試長尾關鍵詞。

用戶未必會選擇好產品,但用戶一定不會用差的產品。與PM一起打磨產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你的用戶更加昂貴,並且會一直昂貴下去,關注留存和黏性。不要讓付費的錢打水漂。

不要花無用功的錢,廝殺中能比對手活得久一點,也是勝利。美團就是一個好例子。

嘗試精準運營用戶,嘗試用戶價值的變現。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不會先圈地獲取用戶然後賺錢,而是齊頭並進。這也是爲下一個時期做準備。

瞭解事實,哪怕自己運營的再好,還是很難撼動高額補貼的優勢。

收割期

CAC+COC高,CLV高

如果成熟期是羣雄逐鹿。那麼收割期就是加冕稱王。絕大多數的入場者都會退場,居高不下的成本和遲遲不見的盈利是掛在風口上的兩把刀。市場上逐漸剩下一到兩家巨頭公司,早期的燒錢難以爲繼。

產品和用戶產生黏性。例如社交產品的關係鏈,電商產品的會員,以及用戶積分和等級體系等,都會讓用戶手機常駐幾款APP。用戶能開始展現商業價值,故稱爲收割期。

嚴格說來,此時CAC的重要性會下降(CAC可能也會下降),運營可以把關注重心轉移到運營成本COC,比如各類活動營銷,活躍度的維護,以及互聯網公司的人力成本大頭都能算COC,COC會隨着公司和用戶規模不斷上升。

更重要的是CLV,我喜歡簡化爲營利,盈利,贏利三個小時期。分別對應着:

營利:不管怎麼樣,有流水GMV就好。

盈利:CLV>CAC+COC

贏利:將模式複製,拓展商業的邊界。

這三個時期對整體運營的要求也是逐步遞高。很多互聯網公司有C輪魔咒,就是沒有熬到CLV提升,或者提升不了CLV。

CAC是一次性的,就是我獲得這個用戶花了100元錢,那麼就是花了一百元錢,後續不會再有投入。COC是不斷上升的,理論上只要用戶們一直使用產品,都是支出。而CLV需要不斷累加,我今天從用戶身上賺10元錢,明天賺5元,產品可能需要一個月才能賺回成本。但用戶一不開心十天後就卸載,那麼還是虧的。這種複雜性纔是運營在商業化道路的挑戰。

與運營相關的:

計算CLV的相關模型,如果沒有模型,問自己幾個問題,並且關注這些問題的相關數據。我現在能從一個用戶身上賺到多少錢?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賺回本。這些有商業價值的用戶有多少?這些用戶還會使用產品多久?

運營的策略徹底清晰,用戶分層,用戶分羣,CRM等。不會像成熟期一樣迷茫。

不再只關注CAC,運營的核心KPI變成盈利,用戶數還是重要,活躍度還是重要,但是都不如CLV。

至少有一個核心的商業盈利點。最常見的三大盈利點是廣告、電商、遊戲。運營圍繞盈利展開。比如電商會看復購率、購物籃、SKU等,廣告會看曝光量、CTR、轉化率等。

很多指標變得並不重要,微信公衆號閱讀數?如果閱讀數和廣告掛鉤,你可以關注,如果閱讀數關乎後續訂單的轉化,你可以關注。單純一篇文章的閱讀數?對不起,很少人care,這很赤裸,但這時期的運營應該懂得很多數據的取捨。

產品會衍生出很多功能,而這些功能或多或少會和商業沾邊,都需要運營推動。實際上,這些商業化的功能應該是運營發起或者策劃的。

數據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與之對應的是精準化運營。

精準化運營也意味着合理的成本控制。

衰退期

COC高,CLV低

我們永遠希望產品能一直好下去,可產品總會有衰退期。

市場已經飽和,沒有持續的新用戶爲產品輸血。大企業以前流傳一句笑話:如何最快速高效的獲得新客戶?開拓一家新地區/國家的市場就好了。後期的產品運營,用戶數只是一個數字。早期用戶增加1000,可能就意味着用戶量增加30%。現在用戶量增加10000,或許只意味着增加了0.1%。

同時,用戶在哪個階段都會流失。新產品只有10000個用戶的時候,每月的用戶流失率爲2%,意味着200個用戶的離開。當產品有100萬用戶時候,2%的流失率意味着2萬個用戶。用戶越大的產品對流失率越心痛。新用戶疲軟,老用戶又不斷流失,用戶體量面臨着縮小的危險。而流失率的降低非常困難。

內部挑戰不斷和成本上升,外部則面臨變革者的創新,或者是細分垂直領域的侵入。你不能要求用戶長久的使用一款產品,QQ多牛逼的關係鏈,最終還是轉移到微信。運營們會發覺從用戶身上賺錢越來越困難,不是產品不好或運營不好,而是市場永遠殘酷。

或許一款產品的衰退會很久,或許新的風口到來產品就一蹶不振了。任何時期的運營都是困難重重

與運營相關的:

延長產品的生命,和PM不斷優化和改進。

關注用戶的流失,尤其是高價值用戶。

關注新機遇,運營是離用戶最近的人,思考如何從舊有中變革。

 

轉自 秦路 秦路 2016-10-04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