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爲人能夠成爲人,而不是成爲某種人

每個人都要學哲學,正像西方人都要進教堂。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爲人能夠成爲人,而不是成爲某種人。

其他的學習是使人能夠成爲某種人,即有一定職業的人。

所以過去沒有職業哲學家,非職業哲學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學著作。在中國,沒有正式的哲學著作的哲學家,比有正式的哲學著作的哲學家多得多。

哲學不報告任何事實,所以不能用具體的、物理的方法解決任何問題。例如,它既不能使人長生不死,也不能使人致富不窮。

可是它能夠給人一種觀點,從這種觀點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

從實用的觀點看,哲學是無用的。哲學能給我們一種觀點,而觀點可能很有用。用《莊子》的話說,這是“無用之用”。

這真正是用哲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海洋國家的商人,情況就是另一個樣子。他們有較多的機會見到不同民族的人,風俗不同,語言也不同;他們慣於變化,不怕新奇。

相反,爲了暢銷其貨物,他們必須鼓勵製造貨物的工藝創新。在西方,工業革命最初發生在英國,它也是一個靠商業維持繁榮的海洋國家,這不是偶然的。

我們還可以套用孔子的話,說海洋國家的人是知者,大陸國家的人是仁者,然後照孔子的話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老子》的大部分思想表示出另一種企圖,就是揭示宇宙事物變化的規律。事物變,但是事物變化的規律不變。

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規律,並且遵循這些規律以調整自己的行動,他就能夠使事物轉向對他有利。

可是即使如此,也還是沒有絕對的保證。不論自然界、人類社會,事物的變化中總是有些沒有預料到的因素。

知道自然規律,根據它們來指導個人行動。

老子把這叫做“襲明”。人“襲明”的通則是,想要得些東西,就要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麼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

誰若想變強,就必須從感到他弱開始;誰若想保持資本主義,就必須在其中容納一些社會主義成分。

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