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幽探祕走英國:(4)翩盈玉帶青嶂上,靜謐寶剎溪澗旁

                                                     欄目簡介


遙憶在英國做博士研究的歲月,我囊中羞澀,卻沒有丟棄尋奇覓勝、訪古探今之心。憑着自己精心設計的旅遊線路和一雙韌腿,我窮遊了英國的許多地兒。後來我認識了史蒂文。這個原本只愛戶外攀巖和摩托賽車的大小夥兒願意背上沉沉的行囊陪我走世界。有了壯漢的陪伴,我的膽子也就長毛了,設計的旅遊線路越發蔓延。走出了英國,從歐洲到美洲,都留下了印記韶華的足跡。


然而,兩個娃娃的誕生中斷了我倆那種挑戰體能極限式的漫遊。尿布和奶瓶畢竟難以成爲這種旅途的愜意伴侶。彈指間,兩個娃兒已長成活蹦亂跳的大姑娘。媽媽見她倆腿腳強健,掂度她們能跟上父母的步伐,便心生重拾往昔風流之意。今年暑假,媽媽沒有帶她們去悠閒度假,而是設計了一條挑戰她們體能的線路。


這樣的旅途對兩個娃娃來說並非易事,然而她們卻在這初次嘗試中獲得了挑戰自我的樂趣。媽媽因此將會設計更多類似的旅遊線路,帶上兩娃兒尋幽探祕。同時,我們也在“英國文化園”公衆號開設新欄目“尋幽探祕走英國”,跟讀者們分享我們旅途的點滴。我和史蒂文向來不喜歡往人堆裏擠,因此我們所走之地可能是一些大家未曾聽說過的非旅遊熱點。


英國一直不是國人出國遊的熱門目的地,主要是因爲英國簽證難辦且在英消費高。自英鎊貶值以及英國政府放寬對華的旅遊簽證政策,到英國旅遊的國人大幅增加。英國交通部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就有11.5萬中國遊客抵英,較2016同期增長47%;旅遊開銷增長2.31億英鎊,較2016同期增長54%。多數中國遊客選擇跟團遊,約佔42%。


英國的確是一個值得遊覽的國度。從富含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堡與莊園,到風光迤邐、未經玷污的自然景觀,都散發着迷人的風采。英國的各大名勝古蹟就不需我多言了,大家可以在互聯網中一網打盡。在大家嚐遍網絡上的旅遊大餐後,“尋幽探祕走英國”系列給大家提供幾碟特色小菜,以供茶餘飯後消遣之用。


“尋幽探祕走英國”的第一個系列是記述我們剛剛結束的北上蘇格蘭自駕遊的五篇文章:

1)地裂 –Gordale Scar:造化隨意揮鬼斧,天崩地裂生幽谷

2)英國北部及蘇格蘭自駕旅途:牧草莽莽蹊徑盤旋,客路匆匆山水自閒

3)山中小村 –Ettrickbridge:山林古村別樣綺,養在深閨人未識

4)灰馬尾瀑布與西藏寶剎:翩盈玉帶青嶂上,靜謐寶剎溪澗旁

5)蘇格蘭女王被囚禁地 Lochleven Castle:身陷囹圄志不貧,秀色難留帝王心


                                                          灰馬尾瀑布


上回講到我們在隱祕于山林間的小村Ettrickbridge住了三日。小村遠離繁囂城鎮,卻與人間美景咫尺之遙。村中的夜晚如此闃寂,令我夢中疑幻疑真,不知是否仍身處人境。清晨,拉開落地窗簾,我推門走出露臺。帶着綠葉清香與晨露潤溼的涼風拂面,我頓覺倦意全消,神清氣爽。


我們安排了這一天到灰馬尾瀑布遊玩。灰馬尾瀑布離小村31公里左右。我們用不着早起趕路,便生了幾分慵懶。起牀後,我們慢悠悠地下樓走進餐廳。店主人熱情地給我們端上熱氣騰騰的早餐,並指着一張餐桌上擺放着的水果、酸奶、玉米片等冷食品和飲料請我們自便。


飽餐之後,兩個娃兒頓覺精力充沛,催着爸媽快快啓程。


從地圖上看,從小村 Ettrickbridge 到灰馬尾瀑布景區就朝着一個方向走,路線並不複雜,我們也就沒有把行車路線的事兒放在心上。沿途風景秀美,我們一路邊飽覽美景邊海闊天空地聊着。不知不覺間,車子駛進了一個叫 Moffat 的小鎮。


我這才意識到我們錯過了景區。Moffat 這個鎮子在小村 Ettrickbridge 西南方47公里左右。我們經過灰馬尾瀑布風景區後向西南方多走了近16公里。本沒有打算到Moffat,然而既然到了此鎮,我們也就順便逛一逛。


Moffa是一個僅有2500人口的古鎮。據說鎮中一口井的硫磺礦泉和鹽礦泉具有治療功效,引來不少遊客到此泡礦泉。Moffa從1633年開始由小村莊逐漸變成了一個頗具知名度的小鎮。如今Moffa已不再是礦泉療養地,其旅遊業着重宣傳週邊的徒步路線。到Moffa的遊客大都是衝着附近自然景區而來的徒步客。


在Moffa稍作逗留後,我們驅車往回走,尋找灰馬尾瀑布。這回,我們不敢掉以輕心,一路留意各種指示牌。駕駛了將近20分鐘,見到路旁有一不小的停車場,停車場對面的草地上有一路牌,上書:“灰馬尾自然保護區”。


終於找到了!這樣的停車場,我們在蘇格蘭遊覽的一路還真不少見,因此當時路過了也沒怎麼留意。這灰馬尾瀑布在全英落差最大的瀑布排行榜中爲第五名。我當時認爲,我們駕車朝景區方向走,應該遠遠就能看到那懸掛於高山之上的瀑布,還用找嗎?可是現在到了景區,連個瀑布的影兒都沒見着,也沒聽到瀑布一瀉而下,撞擊山石的虎嘯龍吟之音。


我們下了車,打算先美美地吃一頓午餐再去找瀑布。兩個娃兒一下車就瞅見遠處潺潺的溪流,頓時爲之躍躍。這倆兒見水即歡,不知跟水生動物有何淵源。她倆囫圇吞棗般把食物塞進肚裏,兩腿生煙就往溪流奔去。


可能是前一天下了大半天的雨,溪流湍急,砰訇擊起白浪朵朵。“投石入水”是兩個娃兒百玩不厭的遊戲,有水有石便能構建她倆的天然遊樂場。只見兩小鬼在岸邊撿起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石頭,“咚咚咚”地往水裏擲。


石入溪中,水花四濺,漣漪輪輪。小姐妹尖叫嬉笑......嬉戲中,每一顆石頭的入水之聲都跳躍出譜寫她們童年歌謠的音符;每一圈的漣漪亦幻化作承載着她們夢想的童話!


視頻中,可燊滔滔不絕,千言萬語如同眼前的湍流般在她腦中激盪。她恨不得要把所思所想一股腦兒都倒出來。媽媽見她口若懸河十分逗人,趕緊拍下視頻保存。估計成年人是難以想象幾塊石頭和一股溪流竟能在一個孩子心裏激起如此之多的漣漪吧。那邊廂,可鑫此時悄無聲響,原來已脫去鞋襪,捲起褲腿在溪中淌水了。但見她凝神定睛,似乎要把溪澗裏的微生物都一一審視。繼而,她手腳並用,在溪澗裏摸索起來。

視頻:https://mp.weixin.qq.com/s/u4EGFtIAp8XVSb2b1e_MdQ

我見兩個娃兒在溪澗玩耍得不亦樂呼,便交代丈夫照看她們,我獨自去尋找瀑布。從我們所在的位置看對面的山,只見衆山連綿起伏,不知這瀑布在何方。我沿着山脈的方向前行,誰知走過眼前的山頭,一條細長的玉帶赫然躍入眼簾。遠處霧靄冥冥,爲含羞答答的灰馬尾瀑布平添了幾分神祕感。


在我以往遊覽的名山大川中,那些雄魁的瀑布往往噴薄出一股任達不拘之氣,而這灰馬尾瀑布則以其娉婷婉約給人含蓄綺媚之感。


我趕緊喚父女仨前來觀看。聽媽媽說找到了瀑布,兩個小傢伙有了新的興奮點,匆匆穿上鞋襪追隨而來。由於前一天的大雨,山路溼滑,我們決定不帶兩個孩子爬山,僅爬上與灰馬尾瀑布相對的一處高地,遠眺瀑布;在山下的溪流玩耍。


                                             西藏寶剎桑耶寺


與小旅館主人聊天時瞭解到離小村約35 公里有一座西藏寺廟。在國內,我參觀過許多大小寺廟,然而卻從沒有機會參觀藏廟。在蘇格蘭修建的藏廟會是怎麼樣的呢?我不覺心生好奇。


這座藏傳佛教寺院叫 Samye Ling。Samye Ling 是藏語的英文譯音。這座寺院與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正規寺院同名,漢語的音譯爲桑耶寺。Samye一詞多義,據說有“平等、誓願、除垢、驚覺以及出乎意料、難以想象”等多種含意。民間傳說西藏桑耶寺得名於當時吐蕃贊普(吐蕃的最高領袖)的一句驚歎語“桑耶!”(意爲: 不可思議!) 這位吐蕃贊普篤信佛教,迎請了兩位印度佛教大師到西藏弘揚佛法,並要爲他們修建一座寺院。傳說中,贊普急於知道寺院建成後的模樣,印度大師便在掌中幻變出寺院的影像讓其一睹爲快。贊普見到寺院影像驚呼一聲:桑耶!Ling在此用作“寺廟、坐禪中心”等意。


英國人對Samye Ling的理解似乎更能表達創建者的志向:“a place beyond conception”,擺脫固有思想、超越思維定勢之地。在這裏修行的人,很多都是爲打破束縛靈魂的桎梏,尋找思想和精神的解脫,追求性靈的新生而來的。


公元779年落成的那座西藏桑耶寺有“西藏第一座寺廟”之稱,而1967年創建的蘇格蘭桑耶寺是西方第一個藏傳佛教寺院和坐禪中心,或許這就是寺院創辦人選取此名的另一個原因吧。這座寺院由藏傳佛教中的噶舉派兩位活佛創辦,而這兩位活佛也是把西藏文化和藏傳佛教引進到西方的先行者。


到了蘇格蘭的桑耶寺,我才意識到這座寺院不僅僅是一座廟宇,而且是一個佛教修學中心和禪修之地。它爲修道者提供一個清淨之地學法、研修和閉關,也長期提供佛教基本訓練課程。蘇格蘭桑耶寺建立後,不斷邀請世界知名佛學研究者和高僧到寺中講學。蘇格蘭桑耶寺名聲在外,引來衆多禪修和學法之人,成爲歐洲最大和最重要的藏傳佛教中心。


現在長駐蘇格蘭桑耶寺的僧尼及俗家弟子有60多人。據說,除了住持外,其他人都來自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寺院的創辦人之一阿貢仁波持宗教多元觀,對其他宗教採取兼容態度,因此蘇格蘭桑耶寺並不要求前來長住靜修的人爲佛教徒。這裏開放給任何宗教信仰人士前來靜修。來這裏短住的人就更多了,而且來自世界各地。


聽說,平時到這裏的遊人如織。我們到桑耶寺遊覽的這天卻遊客稀疏,我們得以靜心觀賞、用心感悟。


車子向桑耶寺駛去,一路莽原,人煙稀少。忽然,青蔥中一白塔躍然入目,我便知前方定是桑耶寺了。儘管我對佛教文化僅略知皮毛,對藏傳佛教更是一無所知,但這西藏覆鉢式瓶型喇嘛塔,我一眼就認出來了。


沿着小徑緩步進入桑耶寺,寺內鬱鬱蔥蔥、靜謐空幽,只見打理寺中園林者和到訪遊客身影稀落,僅聞五彩經幡迎風舞動之聲。兩個孩子見四處草木茂盛且地曠人稀,頓覺此乃追逐嬉戲之絕佳場所,便你追我逐起來,笑聲劃破寺院的靜謐。她們的爸爸見狀連忙制止。佛門清淨地,豈能容得如此喧譁?可鑫於是故作夜行客潛行狀,躡手躡腳移行數米,再回頭瞅瞅父親,抿嘴而笑。


駐足喇嘛塔前,我心中也不禁發出一聲“桑耶”!在中國從未曾拜訪過一座藏式佛塔,卻在這遠隔千山萬水的幽幽蘇格蘭山谷中遇此浮屠,不可不算一種緣分啊。我凝神注視眼前寶塔,其豐滿渾厚的建築造型隱隱浮現出佛陀結跏趺坐之姿,而潔白的塔座和塔身給人神聖潔淨感,也使金燦燦的塔剎和佛像更爲耀目。


進了寺院似乎就像走進了一座藝術殿堂。宗教與藝術向來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宗教促成了藝術的誕生。從中國星羅棋佈的廟宇到歐洲鱗次櫛比的教堂,無不是藝術的寶庫。


桑耶寺內雕像繁多,它們色彩斑斕、雕工細膩、造型生動,栩栩如生看似出自大師之手。桑耶寺的大殿是一座典型的藏式建築物,建築具有鮮明的色彩搭配及重彩風格,並以傳統藏族圖案和飾物裝點;殿內雕樑畫柱,富麗堂皇。這裏供奉着一尊巨大的釋迦摩尼金像,以及過千大小金佛。大殿內還懸掛着巨幅唐卡,據說畫中大都是佛教史中的重要人物。這些畫作構圖嚴謹、層次分明、色彩濃豔、筆工精細、形象鮮明,整體來看極具質感。


桑耶寺內還有一個規模不小的菜園,寺內僧尼和弟子在此自耕自足。園內井然有序,菜蔬長勢喜人。菜園別具一格之處在於那些金身佛像,不知他們是否菜園的守護者。

這蘇格蘭的天氣如孩兒臉,說變就變。剛纔還是陽光燦爛,此時竟下起傾盆大雨。我和兩個孩子逃也似地衝進了寺院的茶室。熱愛種植的丈夫卻仍在大雨中的菜園流連,良久才步入茶室。品嚐一杯熱可可和茶館人員烘烤的糕點後,雨也歇了。我們繼續在寺內遊覽。


桑耶寺沿一溪澗而建。我們遊覽寺內景觀後便沿着溪澗漫步。水聲潺潺,給寺院增添了許多靈氣。溪澗的另一邊是青蔥的山丘和蒼鬱的樹林。我心中暗歎:這的確是修行的一片寶地!

小路旁有一片石灘,十分潔淨清雅。不知是否受了寺內藝術品的薰陶,小姐妹忽然來了靈感,在石灘上堆砌石頭,設計自己獨有的藝術品。

兩個小傢伙少有這般安靜,心無旁騖堆砌着石頭,竟把爸媽撂在一旁。我和丈夫在旁觀看,可15分鐘過去了,她倆仍舊全神貫注,丈夫便自個兒看書去了。我環視四周,忽然有一種難得的輕鬆感:沒有工作和家務纏身,沒有孩兒繞膝......


在近水處覓得一平滑大石,我盤膝閉目,凝神靜聽。此時,流水撞石之聲如天籟迴響於空谷,聲聲入耳,心頭忽掠過一絲振衣濯足歸隱之意。然而,阿貢仁波的一句話飄然而至:“Freedom is not something you look for outside of yourself. It is within you.” 是啊,修行何須擇地?青山綠水雖好,然而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繹思至此,心中豁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