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中國史》筆記1:1-122

下載了一個手機閱讀軟件,有一個月的免費閱讀時間,準備閱讀大部頭《劍橋中國史》,一共29554頁,如果每天讀100頁,大概要花將近一年的時間才能讀完。

這兩天共讀了122頁。

除了專業性和學術性外,最令人頭疼的就是學者的翻譯,定語太多。

以下是讀書筆記:

◆ 本卷序言

>> 秦、漢使用的歷法是顓頊歷

>> 公元前105年之前,陰曆十月被視爲一年之始;從此以後(除了公元9—23年),把十月爲歲首改爲以正月爲歲首。

◆ 導言

>> 公元184年黃巾叛亂的爆發實際上標誌着漢帝權威的結束。

>> 本卷沒有試圖分析氣候變化及其明確的長期後果。

>> 批判性地處理材料要求持謹慎的態度。

>> 史記》意在寫成一部直至作者時代以前的人文通史,因此在進行論述秦漢兩朝之前涉及了帝國以前許多世紀的內容;

>> 漢書》由班彪(公元3—54年)開始撰寫,他的關於君權形式的論文是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文獻。

>> 正史的一個特有的缺點是缺乏外部材料的制約

>> 像歷史陳述那樣有具體意圖的哲學著作往往能使人洞察當時中國施政者的動機,而對倫理價值的討論很快會變成適合於一個皇帝或官員的指導思想。

>> 的目的是把王朝的興衰和官員的成敗置於中國的政府和制度發展的大背景中來進行討論。

>> 他是認識到幾部正史的不同部分不一致這一重要問題的第一位中國學者

>> 它們都由於是神聖的典籍和用作行使世俗統治的意識形態的權威的源泉而受到尊重

>> 也反映了一個成熟的、有等級意識的社會——它的各種等級建立在儒家學說所定的幾種區分之上——對於思想文化的要求。

>> 這種社會區分和意識在秦帝國建立之前還不存在。它部分地來自儒家的關於社會共同體的設計,即共同體的成員必須結合在一起爲其統治者效勞,每個人則各按自己的能力和名分行事。

>> 到漢末,對中國安全的威脅雖然更多地來自東北而不是西北或西部,

>> 鞏固讓位於擴張,隨之而來的又是收縮。

>> 秦王政通過在戰場上擊敗其對手,崛起而成爲第一個皇帝;他行使的權力是以武力爲基礎。當漢朝的末代皇帝讓位於魏王時,人們普遍認爲皇帝的權力來自更高的權威上蒼的委託。在理論上,如果不是完全在實踐上,中國皇帝的君權的基礎從此表現爲神明的委託而不是物質的成就。

>> 漢代的結構——的確還有許多後世的政府——追根溯源應深深地感謝被指責爲殘暴和專制的秦代的模式和實踐;

◆ 政治和社會背景

>> 帝國只維持了15年

>> 這些年的政治和文化變化是如此重要,以致這些變化賦予這個時代的重要性與它的短暫性完全不相稱

>> 秦(Ch'in)這一名稱很可能是英語“中國”(China)及各種非漢語中其他同源名稱的原型。

>> 分封

>> 對馬克思主義者來說,分期是一個大問題。從奴隸制向封建主義(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過渡是理所當然的,唯一的問題是什麼時候過渡

>> 公元前722年—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沒有戰爭,而在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沒有戰爭的年份不少於89年。

>> 縣是這兩種單位中較早的一種,它最早出現於公元前688年的秦國。但是有理由對這個時間提出疑問和認爲這種行政實體實際上可能發端於南方的楚國,在那裏縣肯定在公元前598年被提到,可以想象,它可能早已存在了。郡遠比縣晚,最早的材料提到它出現於公元前400年前後的魏國

>> 化和專業化——總之,這種官僚管理形式的發展趨勢將成爲中華帝國的最突出的特徵。

>> 一個重要的制度革新是採用成文的法典化法律

>> 主張朝這個方向變革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後世被稱爲法家,

>> 井田制

>> 根據這些人的理想化的記述,每一塊稱之爲井的大方塊土地,像棋盤那樣分成九小塊土地,其中八塊分別由佔用它們的家庭爲自己的需要耕種。中央的第九塊由八家共同耕種,以便向封建主提供用益權的物品。

>> 付可能直接繳給該國的中央政府而不是給種植者依附的封建主,這樣就造成了封建主和依附者之間傳統關係的逐步解體。

>> 變化的動力在最高的政治階層導致了越來越厲害的社會變動。許多舊的貴族門第衰敗或消失,而被一些出身微賤的人所代替,這些人血統上與最高層的家族沒有直接關係。

秦國和王莽王朝雖然在歷史上被認爲是殘暴統治,但是秦國從法律和制度上,爲後世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