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立了多少清單,年末就有多少悔恨:年復一年“打臉”,是什麼害了你?

1.

2019年紅紅火火的來了,朋友圈裏很多人在跨年的時候都立下了新一年的願望清單:

考下**證書

減肥

學會PS、PPT等等

看**本書、**部電影

去**旅遊

等等

一轉眼,兩個月快過去了,也即將完成一年的六分之一,你的計劃呢,提上日程了嗎?

朋友琳琳說,今年定的目標,有三分之二都是去年沒有完成的,不知道今年年底,能完成多少。

我想,有這種情況的,應該不止琳琳一個人。

很多人說,都怪我意志力弱,所以才完成不了目標。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從行動開始:自我管理的科學》 中認爲,意志力強的人才能改變自己,這一觀點本身就是錯誤的。改變的關鍵在於行動,行動並不一定受意志力控制,而是受結果的影響。

這本書的作者石田淳,被稱爲是“日本研究行爲科學管理第一人”。他曾赴美國學習人類行爲分析學和行爲心理學,後將“行動科學管理術”引入日本,爲衆多的企業解決了人才培養和組織活化的問題。

2.

如果說,意志力不是改變的關鍵,那我們的行動究竟受什麼影響呢?

你在做一件事前,會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這個項目太難了,我可能做不了

A這麼聰明的人都沒有通過測試,我怎麼可能通過呢

B說我笨,我也覺得自己挺笨的

但實際上,你真的做不到嗎?

我們經常性的陷入思維誤區,在行動之前就將自己置於劣勢的處境。這種不能正確評判自己的思維,稱作“認知偏差”。

有“認知偏差”的人習慣性的不能理性的看待自己,而導致“認知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思維——自動化思考。

自動化思考是人類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做出的思考。根據科學家實驗得出,人類每天會出現至少700次的自動化思考,其中大部分都是負面思考。

對別人的話過於敏感

沉溺於過去的失敗經歷

放大自己的短板,看不到自己的長處

放任負面情緒,破罐子破摔

自動化思考會放大困難和痛苦,進而延緩行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想得多做得少”。

3.

針對以上情況,石田淳提出的解決辦法是使用“行動科學管理術”。

行動科學管理術簡單的說,就是排除一切抽象的概念和無法測量的因素,只以行動作爲判斷的標準。

行動是需要方法的,“MORS法則”包含了行動的四要素:

Measured(可測評)

Observable(可觀察)

Reliable(可信任)

Specific(可明確化)

按照這四個標準,才能更清楚如何開展行動。

爲了避免一而再的陷入自動化思考,石田淳提出了“自我效能法”。

a.回憶之前相似或相同的成功經歷,促成成就感

b.如果自己沒有相關經歷,看別人的成功案例,堅定自己也能成功

c.語言說服自己,相信“你能行”

d.感受成就和喜悅帶來的心理狀態變化

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我們經常害怕失敗、感情用事、逃避困難,這都需要改變。認清存在的“認知偏差”,時常自省,避免陷入“自動化思考”,才能更好的用行動證明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