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牛人王陽明和他牛逼的心學

啊先說一句我們今天要講的王陽明不是蕭亞軒前(*N?)男友,也不是阿嬌老公(被稱爲醫屆王陽明😂)哦~雖說看照片的話這倆人長得是有點像誒!


大學時讀《明朝那些事兒》,對王陽明(字守仁)這個人的印象很深刻。當年明月高度評價了他的一生:

他甚至說王陽明是明朝第一牛人,于謙只能排第二。

王陽明創立的心學是中國思想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他的門徒數不勝數。曾國藩、康有爲、孫中山、毛澤東都是他忠實的擁躉,蔣介石曾三次到陽明洞參悟,中正的名諱出處正是來自心學中的“大中至正”,蔣敗退臺灣後甚至把臺灣草山改名爲“陽明山”,還要求兒子蔣經國苦學心學。就連日本舉世皆驚的“明治維新”都是在心學的影響下而發動的。心學的力量可見一斑!

除了令他名垂青史的心學,王陽明同時也是一名軍事奇才,低成本江西剿匪、平定寧王叛亂,靠全方位的智商碾壓以及心學強大的力量取得了累累戰功。

最近看完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我更進一步地瞭解了這個彪炳顯赫的奇人並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1472年,王陽明生於浙江餘姚,從小就聰慧過人,四歲便熟讀典籍。七八歲迷上象棋,因爲他出身狀元的老爹認爲搗鼓象棋是不務正業,斷了他玩象棋的路。

結果沒過多久,他又鑽進了道教的養生術裏,氣得他爹吹鬍子瞪眼。

告別了養生術,他又對習武產生了興趣,開始舞槍弄棒起來。

雖然他老子恨鐵不成鋼,但好在他還有一個放縱他“爲所欲爲”的開明爺爺,使得他的童年生活還算得上多姿多彩。

在王陽明11歲時,他揮毫而就,做了一首詩,他爺爺的詩友都不信,非說是爺爺代筆。爲了證明自己的才華,他讓爺爺的詩友們給他命題,以金山寺的一處景點爲題當場做了一首詩:

這首詩呈現出一種非凡的藝術觀念,具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美,其中還包含了“近大遠小”的物理學知識和辯證法的思維模式。寫罷此詩,小王陽明說道:“文章小事,何足掛齒!”瞧瞧人家這斐然的文采和絕對的自信!

也是在11歲這年,在北京的私塾讀書的王陽明對他的老師發問:“何謂第一等事?”,其實他問的就是“人生的終極價值到底是什麼?”。偉人果然是偉人,從小思考的問題就如此有深度,充滿了哲學氣息。

他的老師回答他:“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緊接着卻被他下面一席話嚇得目瞪口呆。

對老師的答案不滿意的王陽明說:“我以爲第一等事應該是讀書做聖賢。

11歲就想當聖人,小夥子真的可以!

他老師跟他爹的反應,應該就跟家長聽說我們長大了想當國家主席差不多吧,覺得不過是小孩子稚氣的玩笑。

畢竟我們小時候不也總糾結到底是清華好還是北大好嗎,長大才明白自己想多了。

但是王陽明偏不,做聖人,他是認真的!

他跟他爹說他要做孔子那樣的大聖人,他爹反問“那是千年纔出的一位聖人,你怎麼能比”,他反駁道:“大家都是人,怎麼就不能比?”

一句話就把他爹給問倒了。(好有道理無法反駁)

想要做聖人,其中一條標準說的是”爲萬世開太平“,這可不是羸弱文人搞得定的事兒,這需要有出色的軍事才能。

王陽明怎麼會被這點小挫折給嚇倒,爲了提升軍事水平,他逃課去跟小夥伴一起玩軍事遊戲,裝扮成指揮官的樣子調度他的“士兵”(自己做的旗幟),排兵佈陣不亦樂乎。除了模擬軍事演習,他還從浩瀚的書卷中找到軍事家傳記反覆閱讀,還原著名戰役並不斷模擬。

最牛逼的是,他居然真的去實地考察了!他15歲時,一個人偷偷跑去居庸關,跟關外的蒙古人打成一片,深入瞭解了蒙古人的生活習慣和軍事訓練方式,還在蒙古人的射擊比賽上拔得頭籌,又在摔跤比賽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等他回到北京,他爹王華肺都被氣炸了,還好有爺爺的庇護,不然估計屁股都得被打開花。不得不說他真是個叛逆的孩子,而且相當勇敢,那時候離家出走一個月估計也沒法及時跟家裏人取得聯繫,父母不得急瘋了。何況他跟蒙古人在一起生活,分分鐘都可能有性命之虞。

從以上事實我們可以看到,王陽明小朋友能文能武、志向遠大,與生俱來有一種“英毅凌邁、超俠不羈”的性格,他唯一缺的就是一個施展抱負的平臺。

王陽明命中的貴人是時任國防部部長(兵部尚書)的王瓊,他對王陽明在回京述職時表現出的老成持重、氣定神閒印象深刻,直覺告訴他此人必是大用之才。

在王瓊的大力舉薦下,朱厚照發了一道聖旨讓他巡撫南贛,從此開啓了他無敵的軍事生涯。到達江西后,他先是以雷鳴電閃的速度剿滅了土匪頭子之一的詹師富,然後又在“易守難攻”的不利地形之下消滅了另外兩個反政府的頭目,耗時不足一個月。最後又殲滅了危害最大的三浰土匪池仲容一夥人,徹底平定了匪患。

他用幾千數萬人成功圍剿了少則數萬多則數十萬的土匪,總共耗費不過幾千金,而在他之前,數省聯合圍剿時打了一年也不見成效,還日耗數千金,真正是用最小的代價換取了最大的勝利。對待土匪,“平”還不夠,更關鍵的是要“定”,王陽明通過在關鍵地方設置行政建制和宣傳道德教育,徹底清除了南贛地區的盜賊毒瘤。

此後寧王朱宸濠叛變,在其他官員不敢明確提及寧王造反而只敢說南昌有變之時,他上了一道奏疏《飛報寧王謀反疏》,直陳寧王謀反,這是何等的膽氣沖天!萬一寧王謀反成功,他可是要被誅九族的!

王陽明先是虛張聲勢讓朱宸濠誤以爲政府軍已大量集結正在向他逼近,延緩了他行軍的進程。朱宸濠反應過來之後氣得大聲咒罵他詭計多端,然後他又試圖招降王陽明,結果當然是失敗了。在安慶城,王陽明又用心理戰頑強抵抗朱宸濠的大軍。最終兩人在南昌城決戰,朱宸濠用“鐵索連舟”,王陽明自然以“火攻”來破解,上演了一場明朝的“赤壁之戰”。朱宸濠被生擒,他被押到王陽明面前,笑道:“此我家事,何勞王大人費心如此!”

從朱宸濠起兵到被俘,王陽明平定他只用了四十三天,堪稱奇蹟。

只可惜最後因爲皇帝朱厚照想把擒獲寧王的功勞攬過來,王陽明不得不修改了他的平定寧王報捷書,最大的功勞給了朱壽大將軍(朱厚照自封)、張忠、江彬,而屈居功臣第二梯隊 。但是歷史的真相不是能夠輕易掩蓋的,世人都知道平定叛亂的是他陽明公,此事他居功至偉,歷史會爲其正名。

“心學”和“程朱理學”一樣,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一個門派,王陽明心學是理學、佛學和道學三種不同流派思想精髓的融會貫通,王陽明也是儒釋道三家集大成者。

早年王陽明一直把“存天理去人慾(超出人基本需求的慾望)”作爲其心學的唯一目標,當他真正放下功名利祿後他又提出了心學思想的精華——致良知。即:用良知去爲人處世。按王陽明的話來說,由於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惡,所以它就是天理,致我心的良知於萬事萬物上,萬事萬物就得到了天理,於是皆大歡喜。

除此之外,心學還有兩個很重要的詞彙:“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通過在事上正念頭而實現良知。

知行合一: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爲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爲行便是知。

王陽明跟朱熹都講“格物致知”,但兩者大有區別。朱熹認爲格物是致知的前提,人在面對自己所不知的物時,要通過各種方式(實踐或書本知識)來把它搞明白。搞明白一切道理後,你就是聖人了。而王陽明則認爲我心即天理,只要正了念頭,就能實現良知,格物並非是致知的前提,他的“格物”只是“滌非”,即格去內心的髒污,讓真理和良知顯現出來。

心學這部分的內容比較龐雜,只看了一本書我也只學到了最表面和最淺顯的部分,表述能力有限,建議感興趣的朋友們去看《傳習錄》、《大學問》等由其門人整理完成的著作,或者類似本書這類解讀心學的作品進行更深入的瞭解。

PS:插一句題外話,上次寫《穿越平行宇宙》的時候查資料,看到一個說法,說王陽明是量子物理學的鼻祖,就是以這句話來舉例的。雖然很大程度上是戲謔之語,不過仔細想想真有那麼點兒意思。

當時王陽明的一個友人指着花樹問他:“天下無心外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上文的這句話則是王陽明對此的回答。而就在他說出這句話的400年後,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學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推論——當我們不看月亮的時候,月亮是不存在的!而我們驀然回首時,那個消散的幽靈就驟然“坍塌”成爲一個實體——月亮。跟王陽明的這番話何其相似!文中那句“一時便分明起來“中的”一時“說明兩種狀態的切換是瞬時發生的,這也正揭示了“物”的兩種存在形式,是不是很像對薛定諤的貓的表述?

注:本文資料來自《知行合一王陽明》一書,主要是對書中內容進行了摘錄和再整合。

附:王陽明年事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