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的弊和利

职业经理人的弊和利

   公司由小做大,由游击队变成正规军蜕变过程中,公司本身能力眼界的局限性会让场面看起来一团乱麻。人都是天生懒惰的,在这种时候,老板们往往会希望有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归类下来,大概有几种:
   1、参加各种总裁培训班,希望学到屠龙技,立刻卤水点豆腐的把事儿搞定。
   2、请各种咨询公司到公司诊脉,望闻问切之后,一针下去,药到病除。
   3、高薪聘请各种职业经理人,希望借助丰富的业内经验,短平快的解决问题。

   针对前两种,不是本文的重点,只能笼统的说——管理是一门艺术,或者直白一些,管理是需要操心的细碎活儿。不是抱着几本管理圣经照猫画虎就能搞定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管理法则,否则柯达、诺基亚这种行业翘楚就不可能从神坛跌落下来。

   针对聘请职业经理人一途,在某种情况下是必然的行为。但是,如何用好职业经理人,确是非常考究的事儿——马云有段话在网上流传很广:2001年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告诉18位共同创业的同仁:他们只能做小组经理,而所有的副总裁都从外面聘请。10多年过去了,我从外面聘请的人才都走了,而我之前曾怀疑过其能力的人都成了副总裁或董事。由此,我相信两个信条:态度比能力重要,选择也比能力重要。

   这段话说明了两个现象:创业者的能力没有职业经理人高;创业者的态度比职业经理人好。同样的一段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方式。那么,职业经理人的特点是什么?又如何用好职业经理人呢?

   一、职业经理人是西医,短期见效;土生土长的管理者是中医,中期调理。
   (借用中西医的例子,非常不严谨,只图为了形象比喻,对中西医本身略有夸张)

   职业经理人是为了“问题”而生的。如果一个企业没有问题,那么就不会有职业经理人的需求。所以,职业经理人在公司做事管理的出发点,就是如何解决各类问题:解决市场打不开的问题,解决某个行业客户的问题,解决回款的问题,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解决质量的问题,解决技术的问题,解决路演的问题,解决公司大环境的问题……。
   高薪请职业经理人来,就是为了解决某一类的问题。毫无疑问,证明自己价值,拿到高额回报的最好方式,就是把问题解决掉,越快见效,越高回报。但是,任何一个问题的暴露都是表象,里面肯定会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导致。职业经理人往往不会从一个公司的整体利益来考虑,而是聚焦于自己的职责范围,甚至为了解决自己手头的问题,会忽视或者故意的损害其他部门的利益乃至整个公司的利益。

   很多职业经理人做事的方法,就像西医一样,你感冒发烧,直接打点滴,上抗生素,两针就好,别人一看,医术高明。但可能是这个人用了抗生素,以后产生抗药性,再有问题就很麻烦。甚至如果是婴幼儿,还会产生较大的危害。但是这不是这家医院这个大夫操心的事儿。因为你当下的病好了,你这次买单就好。
   业界这种空降职业经理人重视短期效果,吃饱喝足擦擦屁股走人,让老板收拾烂摊子的事儿比比皆是。比如08奥运,阿迪达斯疯狂压货给代理商并夸海口的的销售boss,账面很漂亮,当年销售额超过nike。自己拿着成绩表闪人,后面阿迪达斯这批货消化了好几年,甚至一蹶不振。还有联想在05年左右,引进的洋CEO,为了自己的业绩,擡手就把不良资产手机业务卖了,在整个战略布图上,联想在无线、手机一招差,步步差,最后还是在08年又收购回来了。
   往往会有这种个人利益大于团队利益的场面出现——我是职业经理人,老板请我来,是解决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公司做的再好,但是我负责的问题没解决,这就是我无能,个人收益是损失。如果我能快速的搞定自己领域的问题,公司有一定额度的亏损,是整体行为,不是我能决定的,同时,我的业务领域又多了一个成功案例,只会让我在业内更加值钱。

  土生土长,自己培养的管理者,是为了“做好”而生。公司自己培养的管理者,会有较好的归属感和一定的主人翁意识,在做决策的时候,考虑公司整体的利益会多一些,兼顾公司利益和局部利益。比如一个后端环节的出现问题,可能本土的管理者,更倾向于和前端的各个环节沟通协调,一起把事情做好。而不是一味的树立准入标准,把部门之间的友好氛围破坏掉,增加过程成本的方式来搞定自己本端环节的问题。
   这个动静,更像是中医,通过寻根摸底,然后改善饮食,药补不如食补,调养调理,温和的解决问题。

   二、职业经理人依赖组织保障,土生土长的管理者依赖山头大树

   职业经理人往往是业内领先公司的高管,或者在自己领域里面颇有名气的专家。但是,空降的职业经理人,对公司的软硬环境,要求会特别高:

   2.1 组织架构的要求非常高。
   凭空高半级,借助老板的大旗推行事情是常态。这种驱动事情的优缺点,无须赘述。
   2.2 管理工具要求高。
   在大型正规的公司里面,管理工具规范,能很方便的获取到各种公司运营的图标数据趋势图,能直观的分析定位问题,也能看出来规范规定的作用效果,方便校正。但是在发展中的公司,可能各种运营过程数据本身就是缺失的,无法获取直观的信息,也不知道变革实际执行落地的情况如何。管理工具的缺失,可能会让职业经理人陷入泥沼。职业经理人就是专业的减肥教练,需要工具测量你的运动量,消耗的卡路里,通过系统精心的计算出你的运动休息方案,并实时跟控;土生土长的管理者就是土法教学,别管那么多,我带着你晚上跑十圈,先搞起来再说。
   2.3 部门协调要求高。
   对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流转,上游下游环节互动的规范性要求高,否则肯定会出现驱动不利的现象——本土的管理者,可能会有很多默认的操作手法,或者凭借人情威望去推动跨部门的工作。但是空降的管理者,只能依赖于公司的规范来做事情。所以对部门协调规范性,及时性要求特别高。但是往往需要解决的“问题”中,肯定会包括部门墙这条。

   同样,本土的管理者,因为在公司呆的时间长,在处理各种事情上,可以依赖於潜在的规则,相对来说游刃有余一些。但,也正是因为在公司的时间够长,所以必然会有一定的圈子存在,得罪一些人或者讨好一些人。很多时候,个人恩怨会和组织搅合在一起,变成针对个人,而不是针对事情。所以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往往会死于别人的直接讨伐和对立。所以在自己公司往上走,可能就需要依赖于一个山头或者大树,才能比较通彻的做事情。

   三、职业经理人缺土壤环境,土生土长的管理者缺方向。

   除了管理工具外,职业经理人还会缺乏很多土壤环境。
    3.1 自己的团队的缺失。
   除非带着自己的老团队一起跳槽,多发生于销售体系。其他体系,空降一只部队的现象还是很少的。
    3.2已有团队的技能欠缺。
   在正规部队习惯了团队成员能力强的,习惯了高效的工作模式,忽然到游击队,发现一穷二白,啥都不会,需要从头教,或者干脆重新招聘,和短期出成绩的战略方向不一致。
    3.3 公司文化和潜规则。
   一个公司做事的方法、理念和规则,这是在公司规范制度下面的东西。这都是需要塌下心来,慢慢摸索的。当然,也可以采用唐骏的同心圆理论,一视同仁,就事论事。但是这种格调需要非常有底蕴,一般的职业经理人学不来的。

   同样,土生土长的管理者,更多是缺少做事的方向。一个管理者,可能在领域里面业务熟练,但是不知道明年、后年,团队应该做什么?或者应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也不一定清楚在目前的情况下,采用哪种工具方法,会更有效一些。这些都是需要经验积累出来的。也是职业经理人最有价值的地方。

   四、职业经理人固执,土生土长的管理者圆滑。

   职业经理人熟悉的是业内一套很好的体系流程。有标准、规范、约定、检查表,怎么做事情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体系。如果公司内没有相关的资源或者建设不完整。职业经理人是不愿意放低自己的标准,去适应公司的实际情况的——因为一旦放低标准,就变成量身定制的个体解决方案,而不是适用于所有公司的通用解决方案。比如说如何运作一次全国范围的市场推广,可能一个职业经理人立刻会拿出早就做过无数次的成熟方案,修修改改就能镇住一波土人。但是必须把所有的资源全部配齐之后,这套方案才能按照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方式去推进。一旦你告知职业经理人,我们的预算少,请不到4A公司,一些省市的代理商合作有小问题等等,职业经理人很少会修订自己那套较为完美的解决方案,因为这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分析——对职业经理人而言,这属于投入大产出小的活儿。最有可能,就是职业经理人拿着业内较好的解决方案,继续寻找适合自己的土壤,把屠龙技卖给帝王家。

   土生土长的管理者,可能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平衡的比较好,知道业内最好的实践是什么模样,也知道目前公司的实际是什么情况,然后一边妥协一边坚持的让公司一点点变得美好一些。

   当然,本文并不是一味的肯定土生土长的管理者。实际上这些管理者的问题可能会更大,否则公司也不会出现瓶颈到寻求职业经理人的地步。比如:能力问题,高度问题,公司做大了之后的小农心态,小圈子过多导致的内耗等等。很多问题,还必须要职业经理人出面,才能搞的定。

   一、鲇鱼效应。
   当本土的管理者开始自我膨胀,我的地盘我做主,或者躺在过往的功劳簿上白吃白喝的时候,有必要引入职业经理人,让本土的管理者见识一下业内的高手是什么样子,怎么管理和做事,同时激发本土管理者的危机感,实现二次创业。
   二、专家作用。
   同当年苏联专家指导工作一样,用作指导帮助。在某个领域,公司准备做,但只有想法和热情,没有什么经验,所以有必要引入职业经理人,然后配上自己的骨干,多学多问,汲取职业经理人在领域内的知识技能。
   三、组织斗争。
   可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模式。比如胡惟庸之流,皇帝要诛杀开国功臣,就提拔一个跳梁小丑,恣意弄权,最后在故作被小人蒙骗状,出来收拾残局。当公司的内耗过多,小山头林立的时候,是有必要请外来的和尚,蹚一下浑水,借机运作一番。
   四、双赢。
   公司需要在某个领域做事,短期行为,双方谈好,给你职位资源,事成之后和平分手,各取所需,也是皆大欢喜。

   重述一下本文的观点:聘请职业经理人,是公司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但是一定要明白职业经理人的特点,才能知人善用,实现双赢。

   备注:本文的部分观点,为孙陶然《创业三十六条军规》、林正刚《正能量》,以及《德鲁克日志》中提炼的读书心得。




敬请关注我的新浪微博@叁石而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