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

最近在網上瀏覽的時候,偶然看到一本書的名字叫「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喲,這標題說得不錯,讓我突然聯想到了很多例子。下面分享一下(當然我還沒看過那本書,只是覺得題目不錯,可以作拓展)。

【一】例子

1. 懶惰,吃貨

遠古時代保存下來的基因,讓我們總是偏好攝取高糖高脂高熱量的食物,身體的機制也傾向於儲存能量,我們也自然能懶則懶,能少動便少動。以前的人生存環境惡劣,高熱量食物屬於罕見之物,也要整天勞動,少有休息的機會;但是現在,零食垂手可得,白領們每天的工作一坐就是八九個小時。這的確很好地順應了我們愛吃、不愛動的本能,但卻毀了身體——肥胖,身體機能下降,三高……即使是瘦的人也未必就是健康的;身體結構上,頸椎病、脖子前傾、骨盆前傾一大堆……

2. 不喜歡思考,尤其是深度的、長遠的思考

或許是由於遠古的狩獵時代並沒有所謂的長遠一說,過一天是一天,隨時有可能犧牲,於是只習慣於做當下狀況的反應。到了現代,只停留在當下狀態的表現就是麻木於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曾經對夢想的期盼一點點地被瑣碎的柴米油鹽所磨滅。尤其是智能設備如此發達的現在,一有閒暇時間都被拿來刷即時的短信息了。於是要是問到對未來有什麼規劃,絕大多數的人都只會搖搖頭說沒想過。我們總是基於一兩年內的情況作當下的選擇,而不是十年的角度。於是便傾向於保持現狀,人云亦云,不去想目前的狀況將會導致怎樣的未來,更不用說以終爲始了。唯一能敲醒麻木頭腦的,只有因當初的麻木導致的痛苦現實。

3. 沉溺於低級娛樂

人類的生存本能決定了我們往往喜歡安穩舒適和快樂。現代社會,娛樂方式太太太多了。層出不窮的玩法不斷刺激我們感官:各種遊戲、短視頻、搞笑直播……很好地順應了我們不願思考、喜歡即時娛樂的天性。但這畢竟是低級娛樂,帶來的快樂不會長存,內心很快空虛,於是便不斷尋求新的刺激,沒完沒了。

說到這裏不得不說說《美麗新世界》和《娛樂至死》這兩本書。(事實上當初也正是這兩本書引起了我對這方面的思考)

阿道夫·赫胥黎那本著名的《美麗新世界》,描述了一個快樂的社會,在裏面人們所有的痛苦都被去除了,每天進行中等強度的讓人感覺剛剛好的8小時勞動,下班後是各種感官電影和香色風琴,要是有一點點情緒波動,可立刻服用嗦麻(一種致幻劑)解決——若以幸福爲衡量指標,這個社會無疑是極其完美的,但讓人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娛樂至死》這本書則很好地說了電視機普及後,一切都被娛樂化的傾向,如教育、選舉,對於一個公衆人物,人們也從注重其言辭轉爲注重其外表,娛樂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所以作者說「當嚴肅的話語變成了玩笑,我們該向誰抱怨,該用什麼樣的語氣抱怨?對於一個因爲大笑過度而體力衰竭的文化,我們能有什麼救命良方?」

這種沉溺於低級娛樂的本性,對個人來說,害處是越來越空虛——當然他往往察覺不到,於是這種空虛的驅動下讓他越加尋求刺激,如此惡性循環;對社會來說,甚至可能起到毀滅作用,並且這種毀滅不像奧威爾那個可怕的極權世界一樣伴隨着劇烈的心跳,而是無聲無息、伴隨着一片歡聲笑語,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在快樂中慢慢沉淪。

4. 行爲經濟學

傳統經濟學假定人總是理性的,而行爲經濟學則結合心理學,專門研究各種人類弱點所造成的決策失誤,相關的書也有很多。例如《怪誕行爲學》一書中就說到

//

人類本性中有三大非理性的怪癖:

第一種怪癖,我們對已經擁有的東西迷戀到不能自拔。

第二種怪癖,是我們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會失去什麼上,而不是會得到什麼上。

第三種怪癖,是我們經常假定別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們一樣。

//

這也是源於遠古時代留下的基因。這些思維上的缺陷讓我們在現代生活中很容易作出非理性的決策,例如我們總是很容易被免費的東西所吸引,而忽略了爲了獲得這些免費物品背後付出的機會成本,即使這些東西我們或許並不需要;我們總是很容易從衆,以羣體的特徵來要求自己,即使被大衆所認可的常識很有可能是錯的……

【二】討論

以上所列舉的生存本能,很多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而當一旦意識到了,並加以避免和運用,在人際交往和銷售中便往往比較順利。很多服務和產品所謂的「人性化」設計,也只不過是因爲他們深諳人性的弱點而已。人類社會的發展,也似乎正在朝着讓人更好地滿足自己本性的方向。

不錯,順應本能,是社會和科學發展的重要動力,讓人類不斷髮明出工具;那些搞app開發的會苦心鑽研人類注意力的特點,以求通過順應本性來獲得更多的停留時間。但這樣一來,真正受益的似乎只有那一小部分精英,大部分普通人的時間會不知不覺被這些app吸走,欲罷不能。

人類之所以在動物羣體中脫穎而出,或許正是因爲懂得「反人性」:爲了讓社會穩定,我們約束了自私的行爲,發明了各種道德規範;爲了讓自己更強大,我們克服懶惰本性,讓自己變勤奮,不斷學習提升;爲了身材,我們可以剋制食慾……正是這些反人性的行爲,讓人類在具有動物性的同時,也具有了神性。

或許你會說,這一切的約束背後,其實不也是爲了滿足自己內心深處對快樂和舒適的渴望嗎?是的,但通過約束最終獲得的快樂與奮鬥前那種低級快樂是完全不一樣的。

記得《當下的力量》作者託利曾經舉過一個例子,說開悟的人的狀態其實與水中自由自在游泳的鴨子相似,都是完全集中於當下,不會過多去想過去或是未來的事情,大腦中的思維也不會過度干擾其對當下的覺知,但這兩者又有很大不同,前者是揚升于思維之上,而後者則是在思維之下。換句話說,動物是出於不具備邏輯思維前的狀態,而開悟者,則是擁有了邏輯思維,並且意識到其侷限性從而不再受其約束的狀態。雖然結果表面看上去相似,但認知眼界和心境完全不一樣。

【三】行動

那要怎麼做呢?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意識到自己一些本性的弱點,這方面可多看一些行爲經濟學和心理學的書,甚至可以列出一個常犯錯誤的清單。例如查理·芒格的25個人類誤判心理學。認識自己永遠是第一步。

其次,要想成長,就必須要多做「反人性」的事情:我們必須大膽走出舒適區,必須學會痛苦。只有勇於面對寒風的凜冽,才能嗅到生命的芬芳。只有經歷過痛苦,最後獲得的快樂纔是真正的快樂,否則靠順應生存本能獲得的爽快很快便會讓人厭倦,從而不斷想去追求新的刺激,卻又永遠也找不到沒完沒了。

當然,也不能完全違反本能——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過度利用它只會讓人變得疲憊不堪、事倍功半。所以恰當的方向是形成一些好習慣,讓成長變得自然。這方面之前也寫文章分享過,見自律不是長久之計。也可以參考一些遊戲機制,給自己制定階段性的目標和獎勵,以此激勵自己。


在違反本性和順應本性之間尋找一個合理的平衡點,採用的方式越少用到強大的意志力越好。那些成功的人,不是不會沉溺於即時信息,不是不會懶惰,不是不喜歡吃喝玩樂,不是一天生就自律,而是他們認識到了人的弱點,並且有意識地「在順應中克服」罷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