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不懂孩子的父母


懂不懂孩子做1道選擇題就知道↓

孩子在超市哭鬧着要買玩具(家裏已經有一件),你:

1.耐心地和他講道理,不行就拎回家繼續講;

2.直接罵,罵完拖回家;

3.二話不說,抱他離開超市

如果你選擇1,你是一位脾氣很好的家長,但遺憾的是你:孩子不吃你那一套。

如果你選擇2,你是一位還沒學會控制本能情緒的家長,孩子會怕你討厭你。

如果你選擇3,恭喜你是一位合格的家長,孩子會感激你的。


一、擊不垮你的,終將使你們成爲朋友

孩子在不聽話發脾氣的時候,大部分家長一開始都會很有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直到耐心耗盡,情緒爆發,最終和孩子鬧得不愉快。

西格爾說過:那些讓你奮力掙扎的“生存”時刻正是你教孩子獲得發展能力的好機會。

孩子哭鬧着要買玩具的時候其實正是這樣的“生存”時刻,家長只要採取恰當的教育方式,“生存時刻”同樣也是“成長時刻”。

當孩子哭鬧時,父母要做的不僅僅是讓孩子停止哭鬧,還應該把這段經歷轉化爲發展孩子的大腦、人際關係和個性化的體驗。

父母應該瞭解孩子大腦結構和運作機制,順從孩子大腦發育規律,讓孩子從中獲得更多的大腦成長。

孩子爲什麼愛哭愛鬧?

其實孩子在25歲前,特別是0-3歲這個階段,左腦發育還未成熟,基本靠右腦做出一切反應和行爲。


而右腦是情感的、情緒的、非語言的,“直覺”和“發自內心的感受”就來源於右腦。

所以孩子的哭鬧、愛頂嘴、不懂分享等都是右腦發出的指令,他們不是上帝故意派來氣你的,他們只是還小,不懂得很好地整合左右腦,不懂得理性地並有邏輯的表達自己的需求。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並幫助孩緩解情緒,聯結左腦,你們會成爲一輩子的好朋友。


二、孩子討厭的行爲,是對你最大的不滿

最近關小黑屋在國內很流行,這種方法也被不少育兒公衆號所推崇,但個人覺得:

關小黑屋只是一種懲罰,而單獨的懲罰對於培養孩子遵守紀律、誠信沒有任何幫助。

在《爸爸去哪兒》綜藝節目中,李小鵬的女兒奧莉因爲貪玩手機,惹怒了爸爸,李小鵬便將女兒帶到角落面壁思過,奧莉哭着說了“對不起”後才被放出來。

從小接受嚴格訓練的李小鵬對女兒也是延續這種嚴肅的教育,既愛又嚴,在採訪中李小鵬說到,希望讓女兒明白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堅決不能做,建立規則和紀律感。

這出發點是好的,但方式卻不是最好的。

很多父母覺得只要愛是對的,便不計較用哪種方式愛着,但對於孩子來說,用錯方式的愛不是愛,是痛是懲罰。

奧莉貪玩手機只是一個表象,她內心可能是想通過這樣和爸爸玩鬧,或者心情不好鬧彆扭,或者是身體不舒服,亦或者是真的對手機上的內容感到好奇呢。

孩子背後存在不被理解的需求時,纔會做出父母討厭的樣子。

如果父母信息對接失敗,抱歉,你會失掉一次孩子的信任,你也會錯失一次讓孩子大腦發育更成熟的機會。

李小鵬在面對奧莉的求助信號時,憤怒地採取了關小黑屋的懲罰方式,雖然最後奧莉說了“對不起”,但這不是因爲她短時間內懂得了什麼,純粹是孩子爲了保護自己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協。


我們常常會看到別人家特別“懂事”的孩子,乖巧到很極端那種,父母讓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樣的懂事讓人看着心疼,沒有了自己的鋒芒和個性,長大後怎麼保護自己?

愛她,就請認真地觀察她,給她真正需要的陪伴和呵護,而不是把一切的情緒扼殺,只剩下聽話。


三、沒有一個孩子應該是懂事的

懂事是父母的要求,而調皮搗蛋纔是孩子的需求。

在爲人父母前,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讓孩子變得更懂事、想到孩子哭鬧頭就大,不喜歡吵吵鬧鬧的孩子,簡直受不了,希望你考慮清楚再要孩子,沒有一個孩子需要迎合你的性格愛好,也沒有一個孩子需要被你改造。

如果你已經是爲人父母,你應該尊重孩子的每一次不懂事,用右腦聯結孩子的右腦,感同身受,真正聽到孩子的訴求。

我最佩服的兩個明星媽媽是賈靜雯和霍思燕,她們真正活成了女人的典範。

愛情上,她們能看到丈夫

育兒上,她們能看到孩子。

看到對方而不是自己,多一點同理少一點自嗨式。

在《媽媽是超人》的節目中,有一次霍思燕的朋友帶孩子Leo來串門,霍思燕特別喜歡孩子,一整天都在逗小弟弟玩,嗯哼受到了冷落,他一開始做了很多行爲想引起媽媽的注意,但都失敗了。


最後送朋友離開後,霍思燕知道嗯哼吃醋了,但她沒有開孩子玩笑,而是:

1. 同理孩子的感受情緒

你現在不開心,很委屈,對嗎?

2. 幫助他複述回顧整個事件

今天Leo來,媽媽只顧照顧他,冷落你了。

3. 表達自己的歉意和愛

媽媽沒有愛別人勝過你,Leo長得特別像你,媽媽喜歡他都是因爲特別愛你

4. 教會孩子懂得禮貌和同理心。

Leo是我們家的客人,客人要放第一位熱情招待,這是禮貌。有時候媽媽需要先照顧客人,可能有時會不能像平時那樣照顧你,但媽媽肯定是最愛你的,你能體諒媽媽媽嗎?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她們也會犯錯。霍思燕也會因爲自己的疏忽冷落了孩子,沒有時刻注意到孩子的情緒變化。

但她懂得反思,及時地迴應孩子的情緒,並進行平等的溝通,完美地將一次“生存時刻”演繹成了“發展時刻”,這樣的媽媽教出的孩子不會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