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什麼是持續的幸福

文/學乃身之寶

1.

什麼是幸福,雖然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但是,我們不能單一把擁有財富作爲幸福的標準,也不能把簡單的精神滿足作爲幸福的標準,這些已經成爲人們的共識。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從心理學的角度將精神與物質結合,提出幸福的理念。對於幸福的理解,塞利格曼不再關注傳統心理學的“如何減輕人們的痛苦和祛除人生的困境”,而是專注於如何建立人們的幸福感,並讓這種幸福感持續下去。他用happiness指幸福1.0, well-being指幸福2.0。在英文中,這兩個詞的意思都是“幸福”,但happiness更側重於感覺上的幸福,而well-being則更側重於人生繁榮、蓬勃發展的幸福。

升級版的幸福2.0涵義,是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幸福》一書基礎上擴充而來的,即《持續的幸福》這本書中所闡釋的幸福內涵。前者側重用生活滿意度作爲量度的標準,後者則側重用積極的情緒、自主的投入追求人生的意義,處理好社會中的人際關係以換取相應的成就來度量。

《持續的幸福》這本書具體闡述了構建幸福的方法,即一個人想要達到蓬勃人生,必須有足夠的PERMA。這5個字母分別代表幸福人生的5個元素。

P=積極情緒(positive emotion)

E=投入(engagement)

R=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

M=意義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

A=成就(accomplishment)

第一個元素是積極情緒,即我們常說的感受,包括愉悅、狂喜、入迷、溫暖、舒適等。塞利格曼把在此元素上獲得的成功人生稱爲“愉悅的人生”(pleasant life)。

第二個元素是投入,它與心流(flow)有關,指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項吸引人的活動中,時間好像停止,自我意識消失。塞利格曼把以此爲目標的人生稱爲“投入的人生”(engaged life)。

第三個元素是人際關係,即一個人的積極中大都與他人有關。

第四個元素是意義和目的,即我們對投入的追求往往是孤獨的、以自我爲中心的,而人類不可避免地要追尋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有意義的人生”(meaningful life)意味着歸屬於某些超越你自身的東西,併爲之奮鬥。

第五個元素是成就,也就是我們在某件事、亦或某段人生經歷中取得的一些成績,這個成績不一定多麼宏大,而是自己能夠在其中感受到成長、壯大、發展,以及喜悅,這即是幸福時刻。

2.

我們看到,這個幸福人生的五個元素,可以幫助我們實現蓬勃人生。而這個蓬勃人生不是某些人的特例,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可以爲自己幸福人生負責,哪怕是經歷過創傷和重大挫折的人,一樣可以擁有持續的幸福。比如,那些剛剛失去工作或失戀的人,依然可以通過這個五個元素,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1)積極情緒

這種積極情緒是一種樂觀心態,也是一種積極期待。你期待什麼,你就會發現什麼。當困難和挫折來臨時,唯有面對和接受。就像前面說失戀的人,他只有在接受後,積極面對,才能開啓另一段美好感情。而具備了這些,他才能感受到幸福就在身邊。

悲觀主義者,因爲習得性無助和掌控感的缺失,容易對現狀持悲觀態度,而且容易情緒失控。因爲這樣的人,認爲自己是個沒用的人,不可以改變的,對自己沒有信心。而正是積極和消極情緒的不同,使得人們對於自身、自己的現狀以及未來持有不同的態度。

另外,積極的情緒遠非僅僅使人感到愉快,還包括能擴展和建構持久的心理資源,比如好奇心、勇氣、智慧等,供我們在今後的生活中使用。它點亮了一盞指示燈,表明了人生在成長,心理資本在積累。

2)投入

投入,如心理學中所說的“心流體驗”——全心全意地沉浸在一份極具挑戰性,與自己能力相當的工作中,即人們所說的“境界之內”。這也是我們克服憂慮的好方法,憂慮會阻礙我們獲得幸福,而我們用專注和投入克服憂慮的同時,幸福之感即可產生。

剛剛失去工作的人如果能積極投入一件讓自己忘記時間的事情,那麼這種心流狀態就會給他帶來愉悅和幸福的感覺。而要做到專注和投入,就是做好身邊能做好的最重要的事。比如,總結失去工作的原因,自身和單位,以及其他方面的問題,並從中總結經驗教訓。

3)人際關係

關係,就是一切。我們的所見、所聞和所感,都離不開關係,因爲人是生活在一定社會關係當中,而幸福的要素中,需要良好的人際關係來供給。比如,我們上一次開懷大笑時、上一次喜不自禁時、上一次感覺到深刻的意義和目的,以及上一次爲成就而極端自豪時,都與他人相關。

4)意義和目的

人生意義,我們不必理解成一定要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它可大可小,也就是我們生活的目標。當然,不同時期和不同階段,我們都需要人生目標,學生時代我們要讀好書;工作中我們要認真負責;家庭中我們需要責任和擔當,等等。而人生意義在幸福中的作用,關鍵在於去行動,只有目標和夢想,沒有行動,而且是有效行動,那都是無用的。

經歷過創傷和挫折,我們一樣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我們學着在悲傷、焦慮或生氣時仍然“運轉”良好。因爲我們的任務不僅是要與這些感覺作鬥爭,還要像英雄那樣,即便在我們非常難過的時候,也要運轉良好。

對於意義,塞利格曼認爲,它不是簡單的主觀感受。我們應該從歷史、邏輯和一致性的角度出發,給出冷靜客觀的評判。比如,林肯非常憂鬱,也許在絕望的時候,他會認爲自己的人生毫無意義,但我們認爲他的人生充滿意義。暫時失去工作的人可能在憂慮無助的時候,覺得自己活着毫無價值可言,但經歷後回過頭再來評判時,可能會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看法。

5)成就

成就有短暫形式和長期形式之分,前者,更多在追求生活中的贏。他們認爲,輸的時候,簡直一切都完了,而且他們從不會把東西給出去,除非是爲了贏得更多的東西。不可否認,這些人和他們建立的公司幫助許多人謀生計、建立家庭、創造自己的意義和目的,但是,這些只是他們追求贏的副產品。而後者長期的成就,即成就人生,把成就作爲人生的終極追求。

塞利格曼之所以把成就人生也作爲幸福人生的五個元素之一,是因爲積極心理學的任務是描述人們追求幸福的實際方法,而非規定這些方法。另外,添加這個元素絕不等於是推薦成就人生,或是建議我們放棄自己追求幸福的路徑而去追求成就,而是爲了更好地描述人類在無強迫的自由狀態下會選擇追求什麼。

可見,塞利格曼選擇用複合式的準則來指導生活,而非單一的幸福最大化,既有主觀成分,也有客觀成分,包括積極情緒、投入、意義、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積極的成就。

3.

其實,這五個元素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也就是說,它們可以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比如,擁有積極情緒的人,他們容易投入到一項工作中,人際關係也會更好,也更容易實現人生意義和獲得成就。

塞利格曼一直在強調如何構建生活中的有利條件,而不是單純或指望消除生活中的不利條件,因爲兩者遠遠不是一碼事,更何況,生活中的不利情況會一直在。

就像一名玫瑰園園丁,花了很多時間清理灌木、鋤草,雜草阻礙玫瑰的成長就是一種不利條件。然而,如果你想要玫瑰花,那麼僅僅靠清理和鋤草是遠遠不夠的。你必須用泥煤苔來改善土壤,給它澆水、施肥。你必須提供能使花木繁茂的有利條件。

因此,構建生活中的有利條件要好過消除生活中的不利條件。特別是在經歷挫折和磨難時,構建生活中的有利條件,可以讓自己強大和成長。比如,對生命更加珍惜、個人優勢的提高、根據新的可能性採取行動、更好的人際關係和精神世界的深化,這些往往發生在悲劇之後。

正如尼采所說說:“那些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塞利格曼在《持續的幸福》一書中,給我們介紹了幾個保持幸福的技巧。

1)感恩拜訪練習

感恩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幸福、更滿足。在感恩的時候,我們對人生中好事的美好回憶能讓我們身心獲益。同時,表達感激之情也會加深我們與別人之間的關係。

閉上眼睛,想出那個健在的人,他的言行曾幫助過你,讓你的人生變得更美好。但你從來沒有充分地感謝過他,你可以找個時間去拜訪他,當面感謝,或者寫封信表示感謝。

2)三件好事練習

因爲我們的大腦習慣於分析壞事,而很少關注好事,加上我們對好事的追求偏重於外部環境,使得我們無法獲得持久的幸福。而三件好事練習可以提高和練習我們關注好事技能,讓幸福感持久。

具體做法:每天晚上,睡覺之前花10分鐘寫下今天的三件好事,以及它們發生的原因。這三件事不一定要驚天動地(“今天丈夫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買了我最喜歡的冰激凌”),也可以是很重要的(“我姐姐剛剛生了一個健康的男孩”)。

3)突出優勢練習

突出優勢練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和幸福指數。就像讓失戀的人更多地瞭解他們的優點,而不是一味地要改正缺點,是非常有益的。因爲優勢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和樂觀態度。

具體做法是:逐一列出自己認爲最強的5項優勢,然後問自己:“這是一項突出的優勢嗎?”

這三個練習不僅讓我們很好地瞭解自己,而且能帶給我們持久的幸福。

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中我們,都要活出積極樂觀的自己,因爲樂觀讓我們擁有積極情緒、更加投入、人生賦有意義、和諧人際關係,以及成就,而這就是我們需要的蓬勃綻放人生。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關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