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常見思維慣性的例子


大腦很有用,但卻不是那麼可靠的。我們的思維中存在很多慣性,其中一些很有可能誤導了我們。這裏舉三個例子。

【一】 一切都是爲了將來

曾經看到「好奇心日報」公衆號的一篇文章,講到當前的國人處於一種「懸浮」的狀態:人人都忙着工作,忙着追向未來。與此同時,當下被懸空了。

文中舉到的例子有:很多人加班加點的是爲了未來不用工作;大學老師努力完成沒什麼意義的文章是爲了未來有時間做真正有價值的研究。同時,我還想到的有,父母爲了孩子的未來整天操勞,把自己的健康置之不理……

費孝通在《生育制度》中也描述過這種情況

我們總覺得現在不過是將來的預備。煮飯是爲了預備吃飯,吃飯時是爲了預備不致空了肚子去上課,上課卻又爲了要得些將來有用的知識。將來,將來,一切都爲了將來。每個人的心頭都覺得將來是十分真實,永遠在用他的想象來描寫他自己在人生舞臺上將要扮演的角色。

的確,很多時候,我們當下似乎總是處於一種忙碌狀態,要是問爲什麼,多半是爲了未來某個舒適的狀態。但實際上,當真正達到那個狀態時,很快便又會感到空虛和厭倦,然後繼續追求另一個狀態。當下,永遠只是拿來達到未來的手段。

很多人,無論貧富,終日奔波奮鬥,無非就是想追求一種快樂與幸福的感覺。但爲什麼最後真正得到幸福的人卻那麼少——現實甚至恰恰相反:焦慮、抑鬱的人越來越多。我覺得把當下「懸空」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很多時候我們只是人在當下,整個大腦都是被過去或者未來佔據了的。事實上抱着這樣的心態,即使我們真的到達了未來的那個點,也不會擁有快樂。

當然,並不是說不要奮鬥不要前進,而是說,沒有必要爲了未來某個確定或者不確定的點而犧牲了當下的一切美好。《當下的力量》說到

壓力是由於你在「這裏」卻想到「那裏」去,或是你在當下而想去未來所引起的。如果必要的話,你可以動作快些,工作得快些,甚至用跑的,但是不需要抗拒當下並且把自己投射到未來去。當你工作、跑步時,全力去做吧。充分享受能量的流動以及那個時刻的高能量。現在,你就不會有壓力了,也不會將自己一分爲二了。

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也很簡單:充分進入當下,即使在忙碌地工作。在對未來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展望後,就全情投入當下去行動吧。不要否定當下,全然接納它。

畢竟,我們也永遠只能生活在當下啊,未來永遠只存在於腦袋的想象中,它也只有通過轉化成當下才能被實現。

【二】 喜歡懷舊

這個問題也深深困擾着我。

尤其是每次回家,看到小時候經常去的地方、曾經讀過的小學中學、那些熟悉的老街、隨着歲月的洗刷逐漸變得斑駁的傢俱時。經常在家裏坐着坐着,就會不知不覺陷入了回憶當中,想起以前無憂無慮的歡聲笑語,而當再次迴歸到現實中來時,便會留下一絲淡淡的失落感。

由於經常被它困擾,便不得不進行分析。我發現,一段被懷念的舊時光,在當時並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都是一些很平凡很普通的日子。但一旦它變成了過去,便突然有了被懷念的價值了。真是奇怪。例如現在所懷念的小時候,在那時其實也總是渴望長大渴望自由。

所以,這只是大腦逃避現實的一種把戲吧——就像上文所說的,它總是想要跑到過去或者未來去,它總是喜歡否定當下,要麼懷念過去,要麼想象未來。於是,這便很容易給我們一種過去比現在好的錯覺。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話,便很容易陷入失落的泥潭中了。

懷舊沒有問題,爲了過去而否定或逃避當下纔是問題。

【三】 可得性偏差

這是一個心理學或行爲經濟學上經常提到的一種思維誤判類型,如果經常看相關書籍的話會很熟悉。我最近一次看到是在《當下的啓蒙》一書中,看着看着突然發現這種思維誤判在日常生活中太常見了。所以想討論一下。

什麼是可得性偏差呢?百科中是這麼說的

可得性偏差也被稱爲易得性偏差或易得性偏見,是啓發式偏差的一種。指人們往往根據認知上的易得性來判斷事件的可能性,如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過於看重自己知道的或容易得到的信息,而忽視對其他信息的關注的進行深度發掘,從而造成判斷的偏差。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往往依據容易想到的例子來預測某類事件的可能性或者出現的頻率。頻繁發生的事件會給大腦留下更深刻的記憶,以至於大腦作判斷時會過分依賴這些事件和信息,從而產生片面的判斷。

最常見的例子便是新聞報道給人造成的影響——在新聞中,負面的事實總是被過度強調。爲什麼呢?因爲新聞報道幾乎每天都要進行。《當下的啓蒙》就說到,

壞事往往很快發生,但好事卻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因此它們的進度與新聞的週期並不同步……如果一份報紙每50年出版一次,它就不會報道這半個世紀裏的名人八卦和政治醜聞,它關注的將是世界性的重大變化,例如人類平均壽命的增加。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自然會覺得周圍的一切都糟糕極了。假如報道了個殺人案件,便立刻不敢一個人出門;報道了某些食品的安全事故,便從此不再吃;總是高估受到暴力侵害的概率……

那如何避免這種狀態呢?也很簡單,就是看比率:看看暴力事件佔總事故的比率,看看食品事故發生的比率,受害人數佔總人數的百分之幾……當然不是說不需要有所預防,而是不必要矯枉過正。


以上簡單列舉了三個,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思維誤區。只有對自己的思維模式有清楚的認知, 作爲旁觀者反過來觀察它,纔有可能跳出侷限,而非無意識地被它認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