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要點個人整理

1.思修

人生觀:人民目的,態度,價值

人生目的:回答:人爲什麼活着  ,是人生觀的核心

社會成員素養的不斷提高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

人類社會最先進的人生追求:服務人民,奉獻社會

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人生需認真,人生要務實,人生要樂觀 ,人生要進取

評價人生價值的根本尺度:是否促進了歷史的進步,是歷史標準

當今中國最重要的社會實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化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名族偉大復興的實踐

理想的特徵:超越性,實踐性,時代性

信念特徵:執着性,多樣性

理想信念是鈣:昭示奮鬥目標,提供前進動力,提高精神境界

個人理想以社會理想爲指引:個人理想的實現,必須以社會理想的實現爲前提和基礎

 

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四個偉大

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精神紐帶;激發創新創造的精神動力,推進復興偉業的精神定力

愛骨肉同胞,試金石

愛燦爛文化,胎記,精神基因

愛國主義的最重要體現:堅持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

弘揚愛國精神:着力點和落腳點是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

確立總體國家安全觀。 宗旨:人民安全   根本:政治安全    基礎:經濟安全     保障:軍事,文化,社會安全  依託:國際安全

創新是第一動力

創新戰略,最根本: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最緊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最大限度的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爲第一生產力的潛能

樹立創新意識:增強改革創新的責任感;樹立敢於突破陳貴的意識;樹立大膽探索未知領域的信心

增強改革創新的能力本領: 弩是創新基礎;培養創新思維;投身創新實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進性,人民性,真實性 而居於人類社會的價值制高點,具有強大的道義力量

道德的制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內心信念

勞動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道德的變化歸根到底是社會經濟關係

道德的功能:認識功能,規範功能,調節功能(最重要,手段是評價)

社會主義道德 以:爲人民服務而核心    以 集體主義爲原則

生產方式決定法律的本質,內容和發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我國法律體現了:黨的主張與人民意志的統一

具有:科學性與先進性

法律制定:關鍵環節

法律執行:堅持:合法性,合理性,信賴保護,效率

法律適用:司法的要求:正確,合法,合理,及時          原則:司法公正,一律平等,事實爲依據,法律爲準繩;獨立行使職權

守法是基本途徑

社會法的原則:公平和諧和國家適度干預

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重點:規範約束公權力   是加強權力約束的迫切要求

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依託;結構完整,機制健全,資源充分,富有成效

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本質要求和重要內容   

全面依法治國的格局: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人民主體地位

平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

公平正義:權利公平  機會公平  規則公平   救濟公平

 

2.馬原

馬哲

辯證法認爲: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內部矛盾

哲學與自然科學:共性與個性

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勞動在意識的產生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

唯物辯證法的總觀點和總特徵:聯繫和發展的觀點

                                                                                  

一切科學認識的首要前提:承認矛盾的普遍性

 實踐的觀點是唯物論第一,基本的觀點

理性因素的作用: 指導作用,解釋作用,預見作用

非理性因素作用:激活,驅動,控制

價值的特性:客觀性,主體性,社會歷史性,多維性

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實事求是

創新是不竭動力

社會存在包括:物質生產方式,自然地理環境,人口因素

物質生產方式是:勞動者+勞動資料;是生產力+生產關係;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文化對社會意識的作用: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凝聚力量;智力支持

生產力:客觀現實性,社會歷史性

生產關係: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中人與人的關係,產品分配的關係; 其中所有制是最基本的

經濟基礎: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實質是制度

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的最基本動力因素,是最終決定力量;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歷史衝突的根源,決定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科學技術革命是:歷史的有力槓桿

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觀點:羣衆觀點。內容:4點

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爲目的的經濟形式。歷史條件:社會分工的出現,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

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

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資料的私人佔用和生產社會化的矛盾

資本主義的萌芽:小商品經濟和商人和高利貸

資本主義購買的是:勞動力

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性動機:無休止的採取各種方法獲取剩餘價值

生產過程的兩重性: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和生產剩餘價值的增值過程的統一

資本是可以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本質是生產關係

資本積累的學說:1,是剩餘價值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2,解釋了貧富差距的原因 3.解釋了失業的本質 4.闡明瞭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

資本積累是擴大在生產的源泉‘’

技術構成,價值構成,有機構成(技術提高造成的)

流動的,潛在的,停滯的過剩人口

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資本主義必然滅亡

資本主義被取代的根本原因: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的私人佔用

影響資本週轉:資本週轉時間,固定於流動資本的構成

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社會總產品(社會總價值,包括:轉移價值,必要勞動價值,剩餘勞動價值)的實現,即: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

工資的本質: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利潤率=剩餘價值/全部預付資本

生產價格=生產成本+平均價格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石:剩餘價值理論

主導的資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資本所有制

緩和資本家和工人衝突:職工參與決策,終生僱傭,職工持股

當代資本主義變化的原因:根本推動力量: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   重要力量:工人階級自身爭取 

經濟危機表現的問題:經濟發展“失調”  政治體制“失靈”   社會融合“失效”

從空想到到科學的理論基礎: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

社會主義公有制生產:根本目的: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

馬克思的根本價值目標,共產主義的根本特徵: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3.毛概

六屆六中,《論新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七大,毛進黨章

12大,中特  13大,初級階段   14大,市場經濟  15大,鄧進黨章

深化對 1,共產黨執政規律  2.社會主義建設規律  3.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毛 開始形成:土地革命 ,開闢了“農包城市”

遵義會議,毛成熟

實事求是:根本觀點,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 

羣衆路線:生命線,工作路線

獨立自主:和平外交

 

毛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指出:認清國情,是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   ;第一次提出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和總路線

違紀幹部的講話  完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

革命的首要問題:分清敵友

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問題

革命的中心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核心問題):領導權

一切革命的根本問題:國家政權問題

新民主主義:國體: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 政體:明珠集中制的人大制度

新民主經濟綱領:兩沒收,一保護

新民主主要(中心)內容:沒收地主土地

應有之義,雙重性質:沒收官僚資本主義

極具特色:保護民族工商業

新民主文化:領導地位:共產主義思想  民族的,大中的,科學的

必須走《農包城市》:國情;農民多;農村薄弱

可以走《農包城市》:不平衡;壓迫多;革命形勢好,有紅軍,黨的領導

農包乘數處理好:土地革命,武裝鬥陣,根據地

統一戰線必要:階級狀況(兩頭小,中間大);革命久

統一戰線可能性:壓迫多,

總路線:一化三改  實質是: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解決所有制問題

農村合作:原則: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國家幫助              分 針:積極引導,穩步前進 

《論十大關係》:調度一切積極因素發展社會主義  

《人民內部矛盾》 政治領域:團結-批評-團結   利益:統籌兼顧,適當安排   

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體: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八大: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分方針

 

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最終共同富裕

現代化基本途徑: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是興國之要,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根本立足點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

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認識計劃和市場的關係

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方針:兩手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根本利益:祖國統一

三個代表:關鍵是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是:堅持執政爲民       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中特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社會和諧

和諧社會總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和諧相處

生態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保護環境的方針: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爲主

執政能力建設是根本建設

黨建的主線: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

 

八個明確:

總任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華名族偉大復興

總佈局:五位一體    戰略佈局:四個全面

堅定: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

深化改革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特製度,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

法治總目標:建設中特法治制度,建設法治國家

中國夢本質: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創新是第一動力 ,根本之策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追求的體現

開放是必由之路

共享是中特的本質要求: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

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重點: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人民當家做主

協商民主是獨特優勢和特有形式

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道路

文化自信:事關國家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精神獨立

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

最高標準: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民生

社會保障體系: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

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改善民生,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

社會治理體制: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衆參與,法制保障

提高 社會化,法制化,智能化,專業化

治理格局:共建共治共享

治理方式:系統治理   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測

總體國家安全觀:準則:國家利益至上   宗旨:人民安全   根本:政治安全   

最基本的民生:公共安全

平安中國:溫飽後第一需求,極重要的民生,最基本的發展環境

生態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首要態度),順應自然(基本原則),保護自然

形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環境治理體系: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衆參與

工作總基調:穩中求進

 

 

全面從嚴治黨

主線: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     統領:黨的政治建設     根基:堅定理想信念    着力點: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根本方針: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

根本要求:旗幟鮮明將政治

基本內容:全黨服從中央

基礎性建設:思想建設

作風建設的核心:保持黨與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

 

立軍之本:政治建軍

關鍵一招:改革

核心展動力:科技

基本方略:依法治軍,從嚴志軍

軍政軍民團結是重要政治保障,特有政治優勢

 

外交

新型國際關係: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

人民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

一帶一路:

理念: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建,互利共贏

四個偉大

偉大夢想:目標

偉大斗爭:手段

偉大工程:保障

偉大事業:主題

十三屆人大載入憲法序言:1.堅持和平發展道路  2.堅持互利共贏開放戰略  3.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民政協的工作原則: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政協性質定位,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堅持發揚社會民主

 

黨的基本路線:興國,文國的法寶;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障;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

思想路線的核心:實事求是

 

4.近代史

中國資產階級是由:買辦,商人,地主,官僚 轉化而來

第一次反侵略武裝鬥爭:三元里抗英

洋務運動指導思想:中學爲體,西學爲用

洋務運動主要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企業方式:官辦,官商合辦,官督商辦

關係成敗的大問題:相信羣衆,依靠羣衆

堅持 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

抗日統一戰線策略總方針: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

抗日根據地建設首要的,根本的任務:加強政權建設

跳出歷史規律的新路子:民主

抗日時,經濟工作和財務工作的總方針:發展生產,保障供給

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系統闡述,標誌着毛思想的成熟

整風的重點:反對主觀主義整頓學風,重點是教條主義

抗戰勝利: 決定因素: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   關鍵:共產黨   法寶:全民抗戰

對時局的宣言:和平,民主,團結

人民的項背,是起作用的因素

《隨時局的意見》擁護人民民主的新中國

新民主總路線和政策:無產階級領導的額,人民大衆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初級階段是:總依據

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基本方針: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爲社會主義服務

《實事求是》是宣言書

八字方針:調製,改革,整頓,提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