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空間維度類比思維層次

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別是思維層次的差別,它在無形之中影響着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終決定你所能達到的高度。之前在文章《認知,認知,認知!》中已經詳細分享過其重要性以及一些提升的方法。

最近,我想到了用空間維度來類比思維層次,把這個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下面簡單分享下一些要點。

/01 特徵

思維層次的差異,就像空間的維度,一維、二維、三維、四維……高維度的生物可以對低維度的世界一覽無遺,有着上帝一般的視覺;類似地,在思維上,高維度的人看待低維度的也是同樣的感覺。一般來說,不同維度的人很難進行交流,因爲雙方的對話、思維方式不在一個頻率上。

/02 事半功倍的高維度

在低維度裏面,要費盡複雜力氣和推理才能解決的問題,在高維度或許用一條方程式就能解決。高維度的人往往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質,當然,低維度的經過一番努力或許也可以,但是可能要走很多彎路、經過很多次的推導才得出結論。

所以只有在相對較高的思維層次,才能事半功倍。不然,別人花十分鐘就能得出的結論,你要花十天才能感悟出來,這樣最終兩者過着的無疑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因此可以這麼說,我們每天忙於各種雜事,最終的根本要務其實就是提高自己的思維層次。

/03 不同領域的高維度

當然,每個學科和領域都有對應的維度,同一個人在不同領域所處的維度有可能不一樣。但總的來說,在一個領域處於高維度的人在其他方面也更容易往高維度走,因爲在那個方面處於高維度的他深深體會到了高維度的美妙,也明白處於高維度的重要性,以及到達高維度的方法,於是在學習其他新領域時,就會自然不斷去探尋最根本的方程式和方法論了。

/04 維度與幸福度、幸福穩固度的關係

思維層次越高,幸福度越強嗎?不見得。

在較低維度裏,人的基本需求是吃喝玩樂和繁衍後代。對於他們來說,人生就是爲了這些事情而忙碌。於是,建立一個家庭,兒孫滿堂,就是天倫之樂了。他們的幸福感也不見得會很低。有個詞不是叫知足常樂嗎。但這種情況下,幸福的穩定度並不高——也就是說,這種幸福是建立在外界事物上的,一旦發生什麼意外讓外界事物消失以後,他也就失去了精神寄託,幸福感瞬間跌至零。

而稍微高一點的人,會開始想這麼忙碌奔波的意義是什麼,也會去思考生活的方方面面。探究着探究着,要是沒有結果,可能會讓人迷茫與不知所措;但就算明白了一些道理,也可能因爲不合羣而感到孤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正確處理好的話,幸福感是有可能下降的。

再高一點的,除了明白世事道理外,可能還會走向內在,感悟到一切的痛苦原來都源於內在,藉由對自己的觀察與控制,達到了不被內在ego所控的境界。於是,幸福度又上升了。而且幸福的穩固度也上升,因爲幸福感的來源不再是外界事物,而是真理。

而隨着思維層次的加強,我敢肯定,幸福度和幸福穩固度的最高值一定是同時出現在思維層次的最高維度的。也許你會問思維層次有最高維度嗎?我覺得是有的,那是什麼樣子的呢?我猜想是在那種境界下,我們與萬物本源完全合一,與宇宙的能量頻率完全一致,不再受到思維、情緒、大腦、情感的干擾,也超越了語言所能描述的範圍,能完全深入無偏頗地認識每一件事物,獲得至高無上的認知——既無所不知,又超越萬物。那時我們依舊可以生活在世俗甚至獲得世人所認爲的成功,但卻完全不受其擾,內心始終是寧靜而喜悅的狀態——這種喜悅源自於存在本身,而不是無常的外界事物,所以穩固度必然最高。

/05 通往高維度的路

高低維度並非完全相互獨立,在低維度空間裏,其實處處充滿着通往高維度的路,但這往往是無形的。能否感知到,就要看機遇甚至運氣了。具體地,路可以是一本書、一本雜誌、一次旅遊、一段視頻,或者,一個人。

當然,就算碰巧在道路的入口甚至途中,也不一定能成功通往高維度世界——萬一他覺得周圍太奇怪不適應而掉頭了呢?

/06 通往高維度之路的特徵

當然要到達最高維度,路很多很多,宗教修行是一條,世俗的很多活動也可以是轉化的途徑,關鍵是怎麼走而已,例如瑜伽、功夫、藝術、寫作,甚至靜坐……而這些都只是路,當達到終點以後,路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可以被拋棄。但在過程中,人們往往容易過度迷醉於路邊的風景,忘記前行,甚至錯以爲路就是目的。

路雖然很多,但無論哪條,一個規律就是低維度下往往做事毫無概念,進入稍高維度後開始在邏輯和理性層面去學習和理解。而再高一點的,就要超越理性的範疇了——不是說不要理性,而是不僅僅只用理性,還要用超越大腦以外的感官去發掘和研究(之前在文章《邏輯的侷限》中探討過)。

下面舉兩個例子。

一是瑜伽。一開始的時候是瞎練,不懂任何體式的原理,這是低維度;慢慢地,學習了一點解剖學,熟悉了肌肉的位置和發力的要點,便對體式有了加深的體會,對身體的運動模式也有了覺知,懂得一些力學分析,這時進入了高一級的維度。這個維度上主要是用到理性的知識,這很好,起碼這種情況下在身體層面已經足以做得很好了。但如果僅僅只停留和滿足於這個層面,就真的是撿了芝麻掉了西瓜了,因爲還有比理性更高的維度:對體式的理解超越理性的解剖學,深入到能量層面,慢慢地繼續走向身體內在,感受純意識,感受那份存在的喜悅。

二是藝術創作。一開始一般都要學習一些理論知識,並且在這些框架的限制下進行練習;但到了一定程度後,框架便可丟棄,要學會開發更多的感受力去觀察和覺知——只有接觸到存在層面,纔會有真正偉大的創作。例如設計師山本耀司在他的書中說過:

我期望創造的,我曾相信的,我奉獻一生的是在那不明中浮動的,無形的不可名狀的什麼。這神祕的東西只能通過人類被賦予奇妙感知才能被察覺。它誕生在語言形成之前,它只能被稱作一種「無形的價值」。

我相信他這裏說到的「不可名狀的什麼」 「神祕的東西」,便是來自高維度世界的體驗。


越是處於高維度,對世界的認知程度越高,越是事半功倍,人生越像開掛。所謂的財務自由、精神自由,無一不是在高維度實現的——至少在某一個領域上是高維度。因此,人生的根本要務就是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不斷走向高維度。

但是,通往高維度的路,必定在你的舒適圈之外。所以,多多發掘身邊的蟲洞吧,不斷開拓和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