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覺知」

​覺知,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詞。

它第一次引起我注意是在四年前開始練習瑜伽時。課上老師不斷強調覺知覺知覺知,並且後來發現這個詞貫穿了所有瑜伽習練。於是,便逐漸對「覺知」一詞有了覺知。

直到現在,對它的感受也越來越深。我發現,覺知是走向內在、發現真理乃至開悟的必經路途。

【一】幾個層面的覺知

/1. 呼吸的覺知

呼吸——這個最天然而又被我們忽略得嚴重的活動!

重新找回對呼吸的覺知會對生活產生意想不到的改變。之前在《呼吸呼吸呼吸!》一文中也詳細分享呼吸的重要性,裏面舉例說到了呼吸與瑜伽、運動、冥想、健康之間的密切聯繫。

對呼吸的覺知,可以讓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有了最直觀的觀察和感受,從而慢慢地把我們關注點引到當下、引向內在。在外在層面可以讓我們變得健康,內在層面可以讓我們變得寧靜,投入當下的懷抱。

另外,呼吸還似乎跟某些靈性的東西有關,曾經看到這麼一種說法:

有些非常富有詩意的說法是這麼形容的:如果你的呼吸變成每分鐘11次,你會聽懂身邊所有鳥獸的語言。如果你的呼吸變成每分鐘9次,你會聽懂地球正在說的語言。如果你的呼吸變成每分鐘7次,你會知道存在中所有值得知道的一切。

當然,我並不知道這背後的真假,但其實就是想說明一個道理:呼吸可以讓我們的身體和頭腦變得極其穩定,沒有心理噪音干擾,於是得以純粹地感知一切。

總之,呼吸有着我們意想不到的力量。要感受這股力量,方法就是要有覺知地去呼吸,並且儘可能地深長緩慢有質量,讓身體每個細胞都感受到氧氣的滋養,煥發出新的活力。

/2. 身體的覺知

這個就是練習瑜伽帶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吧——其實也不止瑜伽體式,很多運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喚起對身體的覺知。

在日常,我們用到的肌肉其實很少很少,尤其是現代社會大部分人都是整天坐着,不再像原始人那樣整天奔波。很多肌肉都因爲久坐不動而發生了改變。另一方面,我們的注意力總是習慣向外,很少留意自己的身體——除非生病或是某個部位出現疼痛。所以,我們對自己身體的覺知其實十分有限,說到這裏,我又要展現一幅圖了:

這是腦科學界著名的「感官侏儒圖」。上圖左邊是感覺小人,右邊是運動小人,大腦對其越敏感相關部位越大。這個模型是來自腦神經科學的一個里程碑事件:1957年W.Penfield根據實驗得出用來模擬運動與感覺在大腦皮質對應神經系統模型。

看,這就是我們的大腦對我們身體的「感知」!

初看這幅圖好像很奇葩不可思議。但細想一下, 圖中相對較強壯的手掌、嘴巴,不正是我們用得最多的部分嗎?而其他部位呢?不用說深層的腰肌、盆底肌、橫膈膜,就連表層的背闊肌、臀肌,要是沒有怎麼科學去運動過的人,也是感受不出來的。但這些都是對身體運動產生重要貢獻的肌肉。很多人,只是無意識地被它們擺控着,毫無覺知。所以,在身體層面,我們也有着很大的開發空間。

喚起對身體的覺知,會讓我們感嘆於這臺機器的精妙,驚訝於它的潛能。通過深層肌肉和筋膜的覺知,讓生活更有質量自不必說,慢慢地甚至可以提升到對血液和能量的覺知、對內在的覺知。

艾揚格上師曾經說過,人的身體就是神所居住的廟宇,我們要像對待神廟一樣去對待我們的身體。認真對待自己的身體,必定會有不一樣的體驗與發現。

/3. 情緒和思維模式的覺知

曾經寫過兩篇關於情緒的文章:

這或許是對付情緒根本方法

關於情緒

大概是因爲自己平時也比較容易陷入情緒的泥潭當中,所以對它的思考比較深刻。上面兩篇文章關於如何擺脫情緒困擾,最後得出的結論其實都是:成爲自己的觀察者,接納包容。

而所謂的成爲觀察者,就是這裏說的覺知。

不止情緒,類似的還有大腦無意識地在運行的思維慣性模式。****它們就像被事先寫入大腦中的代碼,只要滿足了一定的外界條件,這些代碼就會馬上被執行,於是便產生各種外在的反應:****產生情緒、無意識的論斷和貼標籤。我自己經常說的一句話便是,我們以爲自己很自由,能隨心所欲地做出反應和行動,但其實這所謂的自由只是像那隻阿爾法狗那樣的自由——只是在無意識地運行寫入的代碼。這些代碼的產生,有基因的作用,也有後天社會和教育環境、經歷、所接收的信息等因素。

這就類似於「業力」。如果稍微接觸過佛教或者靈脩,應該對這個詞不陌生。下面分享兩段《內在工程》中對業力的描述:

業力就像是你無意識爲自己寫下的舊軟件。你採取了哪種行動,就相應寫下了哪種軟件。一旦寫下某種軟件,你的整個系統都會依據它來運作。基於過去所接收到的信息,你會形成某種記憶模式。這種記憶模式會不斷循環再現,這樣生命就只會不斷循環着。

你所謂認爲的「你的個性」,也就是你的特徵和傾向的集合,也都來自於你無意中收集的各種信息。

我們的人生就這樣無意識地被操縱着。那既然如此,這些代碼無法被改寫嗎?

可以。答案就是覺知——讓意識之光照進無意識的黑暗裏。每當外界產生了某些激發因素時,先不要急着憑直覺去反應,而是停下來,觀察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與想法,觀察那種強迫性的衝動。當退一步成爲觀察者的那一瞬間,便是意識之光照進黑暗的時候,便是脫離了代碼影響的時候。隨着觀察時間越來越長,那種反應模式逐漸便得到淡化,代碼也就逐漸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高質量的基於存在本身的意識。

這是對付情緒的祕密,也是對待習慣性思維的根本方法。

/4. 周圍環境的覺知

除了身體和呼吸,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覺知也是十分有限的,因爲我們總是被一些過去或是未來的事情佔據了頭腦,總是流於生活的瑣事上,一有時間就低着頭看手機,無暇去細心留意周圍的一切:此時此刻的陽光、微風、周圍人們的面龐、晚上高樓大廈的燈光、食物的色味道與進入口中的感覺、路邊的花草、小孩的笑聲…… 更加不用說深入到對色彩、聲音、氣味等的覺察了。我們總是處於一種「懸浮」於當下的狀態。

然而,我們也並非不注重感官的享受:追求口味獨特的食物、去聽演唱會、去逛博物館美術展、去不同地方旅遊……但即使如此,很多人往往也只是吃了、聽了、看了、玩了,然後就沒有了。

其實並不是外界環境沒有提供足夠的刺激的問題,而是因爲我們感官的敏感度太太低了,以至於需要一些非同尋常的刺激纔會讓我們稍微有所啓動,但是也很難感受出個所以然來。蔣勳說過: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的音樂是一種美。可是如果我們連風吹過樹梢後樹葉震動的聲音都聽不到,我們就不見得能聽得懂柏林愛樂的音樂。

要是對身邊的色彩和聲音毫無覺知,那麼看再著名的展、聽再貴的音樂會也不會有什麼實質的改善。更何況,那些名畫、音樂,最初不也是來源於生活和大自然嗎?

所以開發自己的感官,提升自己的感受力十分重要 ,這不需要我們花錢去專門的地方提升,每天生活的地方就可以。當然,學習繪畫、攝影、樂器也是很好的方法(當你嘗試用色彩去繪畫時便會馬上覺察到自己感官的麻木了)。

只有提升感受力,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什麼是美。

【二】總 結

通過上面幾個例子,可以總結出,覺知的核心其實就是旁觀者的引入——旁觀自己的呼吸、身體、情緒和思維模式、周圍的聲與色。而還有另外兩個很重要的規則:

> 全神貫注

> 不帶評判,不要壓制

只是一心一意地觀察,當干擾出現時,也不要去壓制,而是把干擾也加入到被旁觀的對象中。

只有這種最純粹的觀察,纔有可能產生真正的澄澈明淨的覺知;纔會讓我們對自己的生活變得「有意識」起來,而不再是被業力代碼無意識地操控着,纔會感受到自己所執着的東西往往如肥皂泡般虛幻;纔有可能升起真正的人性,發自內心地去愛,而不是被世俗制定的道德所束縛着但內心依然瘋狂;纔有可能與萬物聯結,真正認識事物和生命的本質,發現真正的美。而對生活不同層面的覺知,最終都會導向同一個入口:存在。

覺知,是通向真理與無限的路。


附:個人其他相關的文章

呼吸呼吸呼吸!

感受美——開發你的感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