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聽話”,是說你想聽的話。

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你是什麼感覺?這種“聽話”好還是不好?你猜我想給的是什麼答案?

除了答案,還想到了什麼?

親子?孩子?性格?

是的,我們今天要和大家討論的就是關於孩子的性格、人格塑造話題,這個標題的答案是——看情況。

爲什麼這麼說呢?

情況1:當你情緒不好,有事情困擾着的時候,孩子如果聽了你的話,說了你想聽的話,你一定會感覺很不錯,被理解被關注,情緒也被孩子的話慢慢撫平了。

情況2:當孩子在有情緒的時候,TA面對最親的爸媽,選擇不說自己的心裏話,而說了你愛聽的話,你還會感覺好嗎?事情達到了你想要的結果,可心裏感受卻不好。

看起來很簡單的一件事,其實隨時都在親子的關係中發生着,有時候我們說着孩子愛聽的話,有時候孩子說着我們愛聽的話,但背後的感受、需求都不一定得到了滿足。

簡單的行爲背後,卻暗預着一些重要的話題,關於孩子、父母和彼此之間的溝通。

關於孩子的人格塑造

如果我問每個家長,想要自己的孩子長大成爲一個怎麼樣的孩子,大多數父母都會希望TA是健康的、有主見不隨波逐流的、自信獨立的、安全快樂的。

然而,當每一個父母帶着自己傳承下來的性格、價值觀去面對孩子的時候,即便是同樣的目標,也可能成爲千差萬別的行爲方式,有時候不自覺地帶着孩子偏離了初衷。

爲了孩子健康,我們叫醒半夜沉睡的孩子起來喝牛奶;

爲了孩子有主見,我們一直不停地教導他們必須遵從自己的“主見”;

爲了孩子自信獨立,我們不斷地指出他的缺點,勒令其改正;

爲了孩子安全快樂,我們不准他們去自我探索,圈在玩具房裏“快樂”

…………

看到了嗎?我們的愛,很可能用錯了方式。

關於父母的自我提升

怎麼樣才能做個好父母?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話題,做好自己尚不容易,還要成爲好子女、好同事、好朋友、好伴侶……我們不逐一展開,在親子關係上,有一個方式很受用:

摘在“父母”這個面具,試着去做一個孩子。

孩子不想被父母的權威壓制着,我們去做一個不權威的父母,用一言一行去踐行自己的價值觀,讓孩子看到就好;

孩子不想被父母忽略,我們去做一個不放任的父母,重視自己的需求,真切覺知真實表達,讓孩子懂得就好;

孩子不想被父母評判,我們去做一個不獎賞不懲罰的父母,在背後默默地帶領,幫孩子找到自己的內驅力,讓孩子不需要獎懲就好;

孩子不想被輕視,我們去做一個平等尊重的父母,蹲下來,和孩子一起再成長一次,去掉自我成長的傷疤,讓孩子擁有自我。

除此之外,剩下的交給孩子自己。

不權威、不放縱、零獎罰、平等尊重,帶着這樣的信念去和孩子相處,你不需要任何教科書,就會知道怎麼去好父母,做好自己。

關於親子覺知溝通

覺知這條路何其容易,我們要察覺上一輩給我們帶來的影響,要察覺這個世界對我們的改造,要隨時切換自己的各種角色,還要做個如此“佛系”的父母?

在完美和真實面前,我們選擇“真實”。

當孩子處在問題區的時候,我們去“傾聽”;

當自己處在問題區的時候,我們去“表達”;

當雙方都處在問題區的時候,我們去“協商解決”;

當雙方都不在問題區的時候,我們去“享受”。

問題到底是什麼?能接納的就不再是問題,不能接納就當成問題去解決。這裏的問題不關乎外人,只在我們與孩子之間。

讓孩子做孩子,

讓自己做自己。

親子關係其實就是這麼簡單且美好。

(原文發表於公號“MEplus自我提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