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食糧

黑塞吸引我的是對內心世界真誠的探索,是不在乎人羣規則的特立獨行。我們讀書,不是爲了華耀自身,而是爲了把書籍裏的世界內化成自己的世界,使它成爲自己的血肉。當我在黑塞的世界裏遨遊,藉由他的思想淬鍊自己,忽然吹來一陣清爽的風,安德烈·紀徳的這本《人間食糧》毫無徵兆地進入我的視線。然後,我驚奇地發現,紀徳和黑塞生活在同一時代。

8歲的紀徳在法國巴黎的家中玩耍。德國的某小村莊,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他就是黑塞。文學就是這樣的神奇:後來的日子,兩個人也許從未謀面,卻因着彼此的文字,似乎認識了很久很久。巧的是,在黑塞獲得諾獎一年後,也就是1947年,紀徳也獲得諾獎。

忘記了是在黑塞的哪本書中,知道了紀徳這個名字。我的筆記這樣記錄:安德烈·紀徳《不死的種子》。

我不知道兩人有沒有見過面,和羅曼·羅蘭見面時的黑塞,是不是也見過紀徳。但我知道,同樣博覽羣書的二人,絕對是因爲興趣相互吸引。他們讀書,都不是爲了華耀自身,而是要通過書籍中的營養,來安放靈魂。

“不應該把知識貼在心靈表面,應該注入心靈裏面;不應該拿它來噴灑,應該拿它來浸染。要是學習不能改變心靈,使之趨向完美,最好還是就此作罷。”《人間食糧》就是這樣一本能讓你安靜下來,觀照內心的好書。

毫不誇張地說,在讀《人間食糧》的時候,我有抄書的衝動。那些優美的句子,似春風十里,化作細雨潤養着我。

紀徳自己對於這本書,如是說:

第一,《人間食糧》這本書,就算不是出自一位病人之手,至少也是出自一位大病初癒的人之手。在抒發情感時,難免像險些丟掉性命的人熱切想擁抱生命那樣,表達得有些過分。

第二,我寫作這本書時,正值矯揉造作之風在文壇大行其道,整個文學界萬馬齊喑。在我看來,當時迫切需要讓文學更接地氣,讓它赤腳站在大地上,感受泥土的氣息。

想知道這本書與當時的文學品味有多麼格格不入,從它徹底的失敗就可見一斑——沒有一位評論家談起過它。十年中這本書只賣出了五百本。

第三,寫作這本書時,我剛結婚不久,婚姻讓我的生活安定下來。我心甘情願放棄了自由——我在這本堪稱是藝術品的書中極力宣揚的自由。毋庸置疑,在寫作這本書時,我是絕對真誠的;在我的心靈做出背道而馳的選擇時,也同樣是真誠的。

第四,需要補充的是,我當初並不打算侷限在這本書上。我在書中描繪了一種飄忽不定、無拘無束的狀態,就像小說家創造筆下人物一樣刻畫這種狀態的輪廓特點:人物與作者相像,但卻是作者想象的產物。即使在今天看來,我在描繪這些特點時,也沒有讓它們與我割裂,或者換句話說,並沒有讓我與它們割裂。

第五,人們總是根據這部青年時期的作品來評價我,彷彿《人間食糧》中的倫理道德就是我一生所奉行的道理,彷彿我沒有踐行自己向年輕讀者提出的忠告——“扔下這本書,然後離開我吧。”是的,我很快就聽取了自己的忠告,拋下了那個寫作《人間食糧》時的自己。現在,當我回首自己的人生,我發現這一生中佔據主導地位的並不是反覆無常,而是始終不渝。這種始終不渝的忠誠來自心靈和思想的深處,我認爲這是極其罕見的。如果有人在臨終之前看到自己規劃的一切全部宣告完成,那麼請大家告訴我他是何許人也,我也要成爲這樣的人。

第六,再多說一句:有些人在這本書中只能看到或者說只願意看到對慾望和本能的歌頌。我認爲這是一種相當短視的看法。對我而言,當我再次翻開這本書時,我看到更多的是對清心寡慾的讚頌。當我拋開其他一切的時候,我始終堅持這一點,只對這一點保持着不渝的忠誠。正如我後來所講述的那樣,也正是得益於這一切。

“希望你是因爲我的書而對自己產生了興趣,繼而對其他一切都有了更大的興趣。”

正如我在前面寫到的,文學是一種體驗,你要對自己產生興趣,纔會對一切有更大的興趣。有趣的靈魂誰不愛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