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一定是先苦後甜的嗎?

我喝過一種三合一的速溶咖啡,單袋的容量40克,我不想喝太多,每次只倒出一袋中的一半或者更少些出來。第一天衝的時候,一嘗,哇!甜死了,後悔買錯了。第二天衝餘下的半包,哇!怎麼這麼苦。心下明白,原來昨天錯怪了這個袋裝咖啡,一大袋咖啡裏的三種粉未放置得並不均勻,想必其他都是一次性衝一大杯來喝,只有像我這種半袋半袋的喝纔會出現這種一天甜死一天苦死的奇怪口感。

我拿這袋速咖啡的口感打個比方,相信很多人已是全面戒糖了,咖啡只喝美式,然而對於生活中的苦和甜,你也是同樣的態度嗎?

及時享樂本是人性中的天然,這使得“先苦後甜”這樣的教義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在我們中國的人辭典裏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怕吃苦的人苦一輩子,不怕吃苦的人苦一陣子。 ”有“螞蟻與蚱蜢”、“寒號鳥”這一類的寓言故事,這些名言警句和寓言故事無一不是爲了讓青年人懂得,在這個世界上勤勉總是得到獎賞,而遊手好閒一定會受到懲罰。

先苦後甜是真的嗎?

大部分案例都是“先苦後甜”和“先甜後苦”的,這符合人們的習慣認知,人們容易接受。而例外有兩種。

第一種是,先苦的人一直苦下去。苦日子過慣了他也不打算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一直苦的人客觀來講是表面苦,心裏甜,他們適應了艱難時期惡劣的生存條件,在物質條件異常艱難的環境下很長時間吃苦,並且逐步內化爲美德了,省吃儉用慣了,賺的錢一分也捨不得花,幾乎從不享受。艱苦的生活一旦得到了外在的肯定和獎賞後便有可能內化爲享受苦難,苦慣的人在享受生活時會有罪惡感,即便沒有罪惡感也需要主動去學習和適應,由簡入奢並不是那麼容易。

第二種是,先甜的人一直甜下去了。沒有完成從好日子到苦日子的轉化,這不符合人們的期望,惹人憤恨。

英國作家毛姆的小說“螞蟻和蚱蜢”裏寫了兄弟倆的故事, 哥哥喬治兢兢業業工作這麼多年,充當着好律師、好丈夫、好人的角色,他還一直給遊手好閒,只懂享受生活的弟弟湯姆擦屁股。可最終哥哥只比弟弟大一歲,卻像個60歲的老頭子,而弟弟46歲卻只像35歲,風度翩翩,到了他們退休的時候,哥哥想看看到底是勤勞還是懶惰能得到善報。讀者也想看一看。

 結果湯姆娶了富婆,並很快意外得到富婆的遺產,遺產是喬治認真工作大半輩子的五十倍。這讓人大跌眼鏡。

所以呢,生活,它不是數學公式,能穩穩地推導出你想要的那個結果,生活中總會意外等着你。你並不知道上帝在調配一杯速溶咖啡的料包的時有沒有幫你把甜和苦搖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