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也有孩子玩的地方

對於上世紀出生的我們這些“老阿姨”來說,小時候的記憶是平房區和衚衕裏的追逐嬉戲,是“大雜院”吃百家飯的自然和愉快,稍大一些是工體場外和學校操場上的輪滑和奔跑,是公園裏的跳皮筋和捉迷藏。

在求學階段,即便有了電腦和互聯網,也只是學習之餘的輔助工具,沒有男孩子那樣對遊戲的癡迷,最多隻有聊天、瀏覽和初代網購。對於網絡,我們算得上新移民。雖然有大半青少年沒有享受到技術帶來的紅利,但也確實比上一代幸福多了。

得益於較少的對着屏幕的時間,和同齡人相比,我不用戴有框眼鏡,甚至連隱形眼鏡都不用戴,工作後纔會發現這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情!看3D電影不用戴兩層眼鏡,運動時不必擔心磕磕碰碰,特別是陪孩子游泳時也不需要配一副特製的近視游泳鏡,甭提多方便了!

我們的孩子呢?相對於00後的Z世代出生時還是PC佔據主導的世界,10後完全是在移動互聯網的覆蓋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是移動互聯時代的原住民,也是各種程序和APP的最主要使用者和嚐鮮者,他們對技術有着先天的敏感和熟悉。

我的孩子出生後,家裏人就開始儘量遠離各種屏幕,以保護在我們看來孩子非常珍貴的良好的原始視力。電視能不開就不開了,電腦也是在孩子睡後簡單處理工作,Ipad等更是不知道放在什麼地方。和孩子一起的時候,能不用手機就不用手機,能出去接觸大自然就不會在家裏待着,一切都是爲了孩子的視力。

但對於某種程度上已經有淪爲移動互聯網時代“難民”的我們來說,孩子對技術的熟練上手速度讓我自慚形穢。儘管用手機時間很少,但一旦被孩子逮到機會,他就會迅速掌握一些基本功能,特別是翻看照片和視頻速度飛快。

在鋼筋水泥和各類鋼結構鑄就的城市森林裏,真實與虛擬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有限的公園,博物館,圖書館,動物園,遊樂場,MALL裏的親子天地,與各類教輔機構,幼兒園,早教機構共同構成了現代都市孩子最常去的地方,或者是他們只能夠做出的爲數不多的選擇。每逢假期,家長們寧願他們把時間花在刷題和各類輔導班,也不願意帶他們領略外面世界的美了。對孩子而言,他們很難體會大自然的美,很難體會街坊鄰居的親密關係,哪怕是最基本的親子關係,也是奢侈的存在。

過去,我們的祖先還在非洲草原和熱帶雨林裏追逐獵物、躲避野獸的時候遺留下來的野性,幾乎都還給大自然了。叢林法則讓位給達爾文法則,孩子們從小就爲有限的資源和未來的位置展開激烈的競爭。大人們稱之爲上進和努力,本質上都是爲了遺傳基因而戰。

既然住進了城市森林,那就服從這座森林裏的法則吧。要想住到最高的樓,看到最美的風景,除了去裏面能玩的地方,又還能去哪裏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