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人都懂亡国恨,但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活着,心里就有了悲凉---书评(四世同堂)

终于将四世同堂看完了。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又往后翻了一页,结果已经没有了。

“等您庆九十大寿的时候,比这还得热闹呢。”瑞宣说。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的在摇曳,起风了。

这个时候,日本已经宣布投降了,虽然北平还没有解除警备,但是日本人已经开始向中国人点头和善的假笑了。而小羊圈里的人,围着一号房里的日本老太太想要报这八年之仇,最后又觉得胜之不武,最后就各自散了。

说实话,读到这里,我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北平人最看重体面,即使到了这种时候,还愿意放过一个老太太呢,即使祁家的妞子刚刚死在了日本人的共和面上。老舍先生总是这样说话,北平人总有他的道理呢,这哪能是北平人做的事呢,北平人有他的体面。

门外的日本兵战战兢兢,怕势单力薄的自己被胡同里的人一圈围上。这日本兵占领了北平八年,却还是不懂北平人的处事哲学。

祁家老太爷,经历过八国联军的黑暗日子,知道怎么在这动乱的日子里活下去。只要关起门来过好自己的四世同堂,看着自己的房,自己的儿孙,和手植的花草,他便觉得这一世没有虚掷了。外头挂的是什么旗,站的是什么兵,也不重要了。

其实一开始我是欣赏这样的老人的,他虽有点老太爷的架子,可是信奉家和万事兴,也没什么大脾气,是个顶好相处的老人。从那样动荡日子活过来的人,我当然不指望他能一身血气,像佘老太君那样把全家都填了进去爱国。

能活下来的人,哪里会是这样的人啊。

所以看到他只关心四时同堂的完整性,对二孙子的卖国行为不以为耻,听到大孙子有了事做便很高兴,知道三孙子逃出北平参军去了觉得不懂事。看到这些我也没有什么意外。他关心自己的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媳妇曾孙子曾孙女,他不提民族大义,也不太关心那些东西。

可是北平再也不能过节了,街上没有卖面人了,这还是北平吗,祁家老太爷不满意这个。

祁家老太爷少有几次的发火都是因为不体面,比如二孙媳妇跟人跑了,却没在意是二孙子做了汉奸结果把老婆赔了。唯独最后一次,是妞子死了,祁家老太爷终于恨上了日本人,并且做出了行动。他要把妞子抱到日本人面前,让他们看看,他们害死了娃娃!这对于凡是用忍的老人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卸过那阵气后,老人又变回了自己。

祁家老太爷又可以过九十大寿了,活着,就是希望啊,活着他才能看见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啊。

祁家老太爷撑到了最后。

全文中戏份最多,内心活动最多的就是四世同堂的当家人,祁家老太爷的长孙,祁瑞宣。

老舍先生用了很多笔墨描写这个人,我也是眼睁睁的看着他慢慢的消亡,即使他最后参与了地下工作,我也觉得他的气血已经消亡了。

看《四世同堂》,很压抑,就好像对中国慢慢失望一样,慢慢的对小羊圈里的人失望,可是又好像会慢慢接受,就好像小羊圈里的人一样,慢慢接受亡国的现实。

瑞宣总是那么温雅自然,做事认真,懂得礼貌和退让。北平人的体面,里子和外子他都做得很好。如果在和平年代,他一定是一个合格的顶梁柱,当家人。

他接受过新思想,所以没办法心安理得的做亡国奴,可是他又连着旧家庭,四世同堂的担子在他身上,让他没办法一枪子和日本人干了。

所以整篇文章都是他的挣扎与矛盾。

最开始我很体谅他,因为设身处地的想,如果是我又能怎样呢。看到他那样真诚深刻的剖析自己,我有时候看的都要湿润了眼眶。他的苦痛与委屈没人能听,他不想为日本人做事,可是一家老小吃什么呢。他不想帮助做汉奸的二弟,可是老人哪里希望儿孙出事。就像他之前做的事情一样,虽然支持自由婚姻,可还是为了不让老人伤心接受了包办婚姻。

他体面的维持着这个家,在外面游荡时,心中的热血要将自己毁灭,可是回到家里,他不能将情绪露出来,哪怕讲了也没人懂。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

他硬气的坚持了很长时间。看到他我就会想起为大家庭所负累的中国人。

可是他的坚持都是软坚持,也许在那种时候,不跪下就是一种气节,可是他还是低下了头。在心里,嘲笑着和自己一样的北平人。他热心的帮助被日本人残害了的邻居,像赎罪一样为他们守灵,恨日本人恨汉奸,可是回到家里,他又变了当家人,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他的热血渐渐消失,变成怨恨与嘲笑,最后变成无奈和麻木,其实有多少北平人想过干脆一炸弹结束了罢,可是最后他们还是会乖乖的去领猪食,去庆祝国土的陷落,去做良民。

我有一大家子呢,祁瑞宣这样想,原谅了自己一下。

可是谁没有家人啊,那些死去的战士不都是别人的儿子,孙子,丈夫,和父亲吗,于是祁瑞宣又陷入无助的恨己不争上。

看到最后我都累了,我总以为他到最后会和三弟一样,最终抛下一切去参军。可是身边一个人一个人的死去,被冤枉死的,被打死的,被活埋的,被饿死的,他忍了下来,连父亲的冤死他都忍了下来,即使血气翻涌过,但是最后最后他都忍了下来。

他就像活在灵魂的地狱一样,肉体在行走,灵魂在受刑。

最后三弟出现了,他接受了弟弟的主意,做了地下工作者,虽然给日本人做事,可是他终于得到了灵魂的救赎,又不至于饿了肚子。

我不知道怎么描述这一段,其实我知道,这个时候他已经撑不下去了,不做事就没有吃的,他每天在外面游荡,不愿意面对现实。他弯不下那双腿,可是他也没有力气擡头了。我很想看他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到底会怎么样,可是又觉得这未免太过残忍。

如果他像他二弟一样,毫无廉耻,做了汉奸也志得意满,他就不至于让女儿饿死。如果他像他三弟一样,心中的国要大于家,满心热血又可以一走了之,他就不至于每天承受自己的灵魂鞭笞。

每次看到他的一点点小高兴,比如中国终于到了场胜仗,可是转眼又被天安门上的太阳旗刺痛双眼,最后沉默的回家,我就觉得锥心的痛。八年抗战,日本人让北平人慢慢的,变成奴隶,变成畜生,却也安静的不咬人。

七七事变,在日本人的命令下,汉奸带着全北平的学生游行,庆祝中国陷落。在天安门前,没有人反抗,虽然也没有人真正喊出庆祝二字。天安门安静的没有人气,太阳旗在绿瓦红砖是上飘扬。

整个小羊圈里的人,整个北平的人,几乎都是这样,心里还是有那股气的,跪不下去。可是,也擡不起头。

于是八年了,一个一个的死去。他们是和睦的邻居,互相关照,即使有些处不来,可是北平人的体面告诉他们,礼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所以哪怕是祁瑞宣,在他最讨厌的汉奸上门拜访时,也不好意思不端出茶来让他喝。

这是北平人的体面,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啊。所以,有人死,他们都会全体出动,好好的办一个体面的丧事,不能叫他弃尸荒野。

我真的很难懂这件事。这种时候,他们反而不怕连累了,好像办丧事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哪怕要出城寻尸危险很大。

再比如,常二爷,被日本人无理的要求在城门口跪了一天,回来觉得整个人的体面都没有了,耿耿于怀,最后郁郁死去。可是身为亡国奴的耻辱他反没觉得这么在意呢。

再比如,祁天佑,被日本人陷害游街大喊我是奸商,当天就跳了湖,因为觉得这份不体面会给整个家庭带来黑点,他可是老老实实的本分人,如此出了这种事,叫什么事!

身为亡国奴的耻辱没有打倒北平人,丧失了那份体面,却打倒了北平人。看完整篇文章,直觉得在和平年岁,北平人怕是最守礼,最不喜欢生事,最悠闲自得过日子的一群人了。可是在这动乱年月,有些行为我看来真是可笑了。可谁又能说个人的体面就不能被看做重要的事情呢。

小羊圈里出了三个汉奸,嘴脸描写的十分可笑。老舍先生带着血的幽默体现的十分好。真的有种啼笑皆非的感觉,都是些什么阿猫阿狗的在活着。每每读到他们的心里活动,就会想怎么会有这么无耻的人,偏偏还能心安理得,在他们心里,自己才是顾全了北平人体面的行为。最后当然一个都没好下场,可是他们毕竟活得自在过,所以身为汉奸,也算是比较成功。听他们叫出东洋爸爸的时候,真的是笑了。

祁家出了一个抗战英雄,钱家出了一个和日本人同归于尽的,最后被逼的家破人亡的钱先生也抗战了,冠家出了两个女子抗战,偏偏冠家是个汉奸之家。

整个小羊圈里那么多户人家,只有五个人。其余的都挣扎着过着这八年,啐口口水骂句娘,最后还是要忍气吞声。有些人死了,有些人撑到了抗战胜利。也许没看之前我会唾弃这样的人,可是看完我却觉得这才是真实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民族大义的,他们只知道再不能按照以前的方式活着了。

至少他们没有去做了汉奸,虽然低着头活着,但是脊梁还没有弯。也许死反而是最简单的,活着才需要最大的勇气。

看完之后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比如日本人模拟空袭时,叫全北平人都不准出门,免得日本人躲进防空洞后家里的东西被抢。结果全北平人真的没有人出门。

再比如,日本人曾偷了全北平的门环去炼炮弹,把市面上的书都换成淫词艳曲,每次中国陷落一个城市就要在天安门召集学生去庆祝。

让日本人住进北京胡同里。这一点我最没办法理解。

整个小羊圈里那么多户人家,住进了一家日本人。这样怪异的场景。他们几乎从不出门,可是为什么这家日本人愿意住进来。

祁瑞宣的儿子小顺儿曾经和这家日本小孩打过一架,因为他把小顺儿当马骑。小顺儿打不过,回来哭着就叫妈。这家日本小孩也受了伤,但是回去一声不吭,表情如常。当时瑞宣就感觉到了一丝惭愧和害怕。小顺儿就像典型的中国孩子,即使到了那样的时刻,他还是想拉着太爷爷的手去逛街买唐人。可是每每看到那家的日本小孩,脸上的肃穆和杀气,我都觉得恐怖。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哭呢。

每逢有人死,小羊圈里总是哭的昏天抢地,可是哭完他们又认认真真的去办丧事,办完之后仿佛这件事就翻过去了一页。而那家日本人的男主人被征兵,最后送回了骨灰,他们一家人都没有发出哭声,虽然表情难过。最后这家日本人的女主人被征去当了营妓,也没有听到任何声响。日本人那样对中国人,也那样对自己的国人。所以最后到底受益的是谁。

八年,居然真的可以熬过去。有人死,也有人新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