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這件事原來一點也不小

很多父母都喜歡用口頭的鼓勵,或實質的獎勵來激勵孩子。比如,“你太棒了,你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只要你考了100分,我就帶你去迪士尼”......

的確,有一部分的孩子會因爲這兩種激勵方式,而達到父母的期待。但也有一些孩子,面對這些“糖衣炮彈”,不僅毫無改變,甚至原有的積極性都會因此減弱。

關於獎勵,聽過一個小故事非常有意思。

一位老人住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他享受着這種寧靜的生活。但很快這種平靜被打破了,一羣孩子發現了他種的向日葵,於是經常來他家門前嬉戲。

無論老人怎麼恐嚇,訓斥他們,都沒能把他們趕走。最後,他想出了一個主意,解決了這個問題。

當孩子們再來的時候,老人給他們每人發一塊錢。告訴他們:“我現在覺得你們的到來讓我覺得這裏比以前熱鬧多啦,希望你們經常來玩。如果你們來玩,我就每天給你們錢。”

一週後,孩子們來玩的時候,他給了5毛。孩子們就有點不高興,怎麼錢變少了。

再一個星期之後,孩子們來玩的時候,老人沒給錢。孩子們更不高興,爲什麼沒有錢。最後,他們乾脆不來這裏玩了。

咦,明明是用錢鼓勵孩子來玩,爲什麼最後孩子都不來了呢?

這就是老人機智的地方,他用金錢敗壞了孩子的味口。失去獎勵的孩子,就像熄了火的柴油機,無法發動,自然就不再去了。

同樣是獎勵孩子,爲什麼不同的家庭用起來,效果差別就這麼大呢?

獎勵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環節,該如何使用,才讓它發揮正向作用呢?

1. 把獎勵換成“慶祝”

一般來說物質獎勵(巧克力,玩具,衣服,旅遊)及口頭、書面的評判式表揚(你做得好,你是個乖孩子,你很勤快等等)都是單獨給孩子的,而轉換成慶祝之後,它就不再是一種交換,而是額外的快樂,家人一起參與的快樂儀式。

那麼孩子的接受邏輯就會變成:努力就有收穫,爸爸媽媽還會跟我一起額外慶祝。因此就會形成良性的循環,也有利於親子關係!

2. 用具體的細節讚賞,努力好過聰明!

孩子有成長心態和固定心態,多誇獎孩子努力,能培養他的成長心態,因爲努力可以變得更好;多誇他聰明機智,天賦過人,就會加強他的固定心態,因爲天生使然啊!

也就是說,不同的讚揚話語,對孩子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獎勵孩子的時候,誇獎的話要從努力的角度,更具體的事實角度來切入,來豐滿。

比如:“你今天會用三個成語了,真的非常棒!”比起“你真聰明!成語很不錯!”更加讓孩子有踏實感,和認同感。

不要怕囉嗦,誇得落於實地,更加能幫助孩子進步,讓他看到前進空間和進步幅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