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愛,多多益善

根據某些權威媒體和教育機構的年齡劃分,2歲以下統稱嬰兒,2-6歲稱爲幼兒,6歲以上稱爲兒童。當然,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沒有那麼多講究,把學齡前的兒童稱爲嬰幼兒,亦無不可。

算上懷胎十月,孩子陪伴叨姐已經近4年,從他呱呱墜地算起,來到這個世界上也已經近3年。有句俗語嗎,養兒不知時日過,看着茁壯成長的孩子,才覺得日子過得飛快。伴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是自己的一天天成熟,還有父母一天天的衰老。人類社會的規律就是如此,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使命,也會有一代人的際遇。

第一次當媽媽,從懷孕時開始,叨姐的心情就是忐忑的。育兒這門學問,除了來自母親的經驗,更多的需要同齡人特別是媒體的傳播學習,各種各樣的同學羣、媽媽羣是育兒最好的課堂,部分育兒書籍也是育兒知識的來源。初爲人母時,月嫂也是最爲權威的育兒知識來源之一。說起育兒經,真是一千個人有一個零一個人的見解。

叨姐認爲,0-6歲最值得分享的育兒經驗,第一條就是陪伴。

經常陪伴不容易

別看陪伴這兩個字很簡單,但要做到每天陪伴孩子,有效地陪伴孩子,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叨姐算過一筆數,除了睡覺,平時白天上班,早上出門前最多和孩子打個招呼,叮囑家人幾句;晚上回家早,還能陪孩子玩一會,包括一起吃飯,如果回家晚,可能孩子已經睡着了。五天工作日,加起來陪伴孩子的時間不超過10個小時。週末算是全天候陪伴,也不過30個小時。一週也就是40個小時,不到2天時間,全年52周,也就是100個小時左右。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輔導班、幼兒園將會佔據他大部分時間,父母陪伴的時間就更少了。

陪伴是最好的愛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是家人的掌上明珠。通常,父母給孩子的愛都是毫無保留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類從古至今就傳承下來的民族期待,至今依然是父母焦慮的重要來源。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至少也是平平安安呢?在全球範圍來看,中國式父母是很累的,也是很幸福的,因爲有很多時間可以陪伴孩子,也可以享受天倫之樂、闔家團圓等幸福,這是我們的民族傳統、民族記憶、民族習慣。但從上面的計算也能看出,即便在孩子最“聽話”的嬰幼兒階段,能陪伴他們的時間也是極爲有限的。

在孩子小的時候,把最多的時間留給他們吧,這是最好體現我們愛的時候,也是最容易讓孩子心裏留下父母印記的時候,更是言傳身教的最佳時期。叨姐有個觀點,0-6歲對孩子的陪伴,包括各種形式的對話、溝通、交流,乃至養育行爲本身,就像是在股票股價處於低位時的建倉行動。這個時間段的投入,對孩子的一生來說,是回報最大的時期。所以,儘量陪伴孩子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