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剧评:圆了一个大唐梦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唐)《侠客行·赵客缦胡缨》

短歌行-刘梅-《长安十二时辰》片尾曲

我一般不喜欢追剧,主要原因是觉得追剧很浪费时间,就像朋友以前说的,“中国的电视剧,就像古时候女人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而且,打小的印象中,电视剧都是有很多集很多集,就算有时间看剧,也没毅力一直坚持看到结局,导致每每回想起来,总感觉电视剧都没结局,不完满的感觉,反而降低了对电视剧本身的评价。

此外,每天看一两集的体验,远没有一次性看个够、剧情连续紧凑的高峰体验来得爽。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他有一个论点就是“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所以,在一次性看完整部剧后所获得的强烈满足感,能够让人转移注意,不再沉迷于电视剧带来的满足感中,而是去寻求新的刺激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

自去年年底因在旅途中十分无聊就追了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后,已经有大半年没追过电视剧了。看过《知否》的朋友应该清楚,追这局就是一个坑,本以为最多40集就能播完的剧,硬生生地被剪成了70多集,越到后面剧情越拖沓,每集的播放时间越来越短,我还记得其中有一集,只有23分钟(而且包括了片头和片尾)。正因此,回家过年的那几天晚上,我还曾竭力说服我妈看湖南卫视,胡邹乱编的不停夸赞宣传《知否》是多么好看又有教育价值。

追完《知否》之后,我就下定决心,坚决不追剧了,特别是像这种动不动就七八十集的剧,真·忒浪费时间,而且结尾总是没有过程精彩。

至此,最近却迷上了《长安十二时辰》,一不小心一冲动不知不觉就追完了……看来下定的决心都是用来违背的,发下的誓言都是用来后悔的。

但是,《长安十二时辰》确实值得看,最近能热播大火,而且豆瓣20多万人参与评分,还能一直保持在8.5分以上的平均成绩,也是有原因的。

长安十二时辰》是根据马伯庸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在唐朝天宝三年的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不良帅”张小敬临危受命,与靖安司司丞李必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它恢宏精美的制作,据美术组负责人金杨在一席平台上的演讲展示,剧中每一个道具制作都神还原唐朝历史,一晃而过的镜头非常考究细致,各个人物的妆容服饰都是按照唐朝史料来扮演的。金杨 一席演讲- 《长安十二时辰》美术指导

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整部剧中都没有直接出现大诗人李白,现在我们都说他是“袖手一挥,便是半个盛唐”。但剧中大到许鹤子的头筹表演,小到勾栏瓦市的歌舞,都在传唱李太白的诗词,就连片头剧尾的歌曲都是李白填词,而且还挺好听(超级好听),我想舍不得跳过片头片尾的观众,不止我一个吧。

梦回大唐

大唐有仙,有痴,有佛

大唐有贵妃,有佞臣,有荒唐君王

大唐有诗词歌赋,有明月扁舟,也有万场刀戈

一部剧,圆满了一个大唐梦

其次,《长安十二时辰》虽然只讲述了十二个时辰(即一天)里的故事,但呈现出来的却是整个大唐的繁荣景象和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揭示出大唐为何会由盛而衰的原因,这其中的道理,适合任何一个朝代。它跌宕起伏的悬疑剧情,就连原著党都表示“作为原著党,本以为可以剧透,但是根本不知道谁才是大boss。”

整部剧中,除了有很多精彩的镜头,还有很多热血且有道理、给人醍醐灌顶的台词,比如:

“解决一切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活着。”

“像我们这样的人都不出来守护长安,就没有人站出来守护它了。”

“每个人都有软肋。”

“细微之处,方显功夫。”

“看上去是小事吧,可人心的失望,就是从这些小事开始的。”

“别以为聪明就能两全,世上的事就是这样,你越想两全,越是两个都不全。”

“知道自己要什么,有难处就能忍了。”

“这世上,没有完人。你忠于一个人,就已经决定不去看他的短处。”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龙波经常说的那句:“圣人之下,皆是蚍蜉。我们是结队的蚍蜉,蚍蜉过处,皆成齑粉。”是啊,时势造英雄,圣人、英雄只是普通民众的代表,历史的发展方向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百姓决定的,如果对待不好,蚍蜉也可以撼大树。

最后,看完大结局,终于明白在繁华的长安城上元节这一天会有这一场死伤无数、惊心动魄的谋杀案:君不君,臣不臣,以及难以满足的欲望。

综合评价这部剧则是:剧情紧凑,道具讲究,画面精美,虚实相间,尊重历史发展规律,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物的塑造形象丰满、性格突出,“毫无多余的角色”,值得一看。

关于剧中人物性格的分析,敬请期待下次推文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