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爺爺》:世界如此遼闊,生命無限可能


01

影片《海蒂和爺爺》,講述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

善良活潑的小姑娘海蒂自幼父母雙亡,所幸得到了姨媽的收留。後來,姨媽因爲工作原因,不能再繼續照顧小海蒂。

於是,海蒂只好去投奔住在阿爾卑斯山下的的爺爺。爺爺原本是個脾氣古怪,性格孤僻的老頭,一個人獨來獨往,其他的村民也都對他敬而遠之。

小海蒂的到來,如一束陽光一樣,帶給了爺爺溫暖與希望,一老一少終於卸下防衛,相依爲命。

《海蒂與爺爺》這部片子,在豆瓣的評分高達9.1。阿爾卑斯山的綺麗風景,海蒂的天真快樂,海蒂和爺爺的祖孫深情……每一個人內心的渴望,大約都能在影片中找到安慰。

而我在這個故事裏看到了,一個人首先要看到世界的遼闊,然後,纔可能擁有無限可能的人生。

02

對於所有的孩子,尤其是窮人家的孩子來說,世界的遼闊,即使沒法用腳步去親自丈量,也能從書籍中準確地感知。讀書是可以改變命運的。

小海蒂來到富翁家中,爲富家女克拉拉做玩伴,是海蒂生命的轉折點。

正是這段經歷,爲小海蒂推開了一扇窗,讓她見識到了,自己的生活,除了放羊,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小海蒂來到克拉拉家裏之前,沒有上過學,也不識字。

海蒂的朋友,放羊娃皮特一直說,放羊不需要認字,在阿爾卑斯山的人們也根本不需要識字。海蒂對此深信不疑。

海蒂來到富翁家裏後,儘管有專門的家庭家庭教師,她可以和克拉拉一起學習,但是海蒂仍然對“讀書認字”這件事情,毫無興趣。

直到克拉拉的奶奶,用一本關於牧羊的故事書,在小海蒂的心裏,埋下了讀書的種子。

奶奶告訴海蒂,學會了認字,能自己讀書,就可以知道故事的結局,不必依賴他人的幫助。

後來,海蒂回到爺爺身邊,在小村莊的學校裏繼續學習。關於人生理想,大多數孩子的想法無外乎“子承父業”,打鐵、種地、放羊……只有海蒂,想要“寫故事”。

因爲只有海蒂,曾經從這個小村莊裏走出去,看到過另一種生活的模樣。也只有海蒂,真正地領略到了,讀書,可以帶給生命更多種可能。

關於這一點,著名作家龍應臺曾經給兒子寫信說,“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被人比成就,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03

對於在城市生活的孩子,尤其是物質生活富足,教育機會充分的孩子,一味地固守着這份優越和精緻,生命其實是殘缺不全的。

富家女克拉拉,家裏如皇宮般豪華舒適,衣食住行有專人伺候,學習有家庭教師上門服務,健康有私人醫生全權負責。

克拉拉有知識,有教養,卻不健康,更不快樂。因爲想念海蒂,最後來到了阿爾卑斯山下的海蒂爺爺家小住。

在海蒂的帶領下,克拉拉在滿是灰塵的乾草裏打滾,脫掉禮帽、長裙、靴子,讓皮膚徹底裸露在陽光下,渴了,手捧山泉水就飲,餓了,端起羊奶就喝,喝完還要把碗添乾淨……

在阿爾卑斯山美麗風景的薰陶下,在海蒂熱情開朗的感召下,克拉拉不僅收穫了快樂,更是勇敢地從輪椅上站起來,逐漸行走自如。

克拉拉的康復,是故事裏的奇蹟,更有着關於教育的深刻隱喻。

沒有親近泥土的童年,不是真的童年,離開大自然的教育,算不上真正的教育。

作家龍應臺在教育兩個兒子的時候,秉持的原則就是,玩,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裏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里弄髒自己的腳。”

04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學會生活。生活的意義,很大程度上,與快樂有關。

我不否認,小海蒂在阿爾卑斯山下的自由和快樂。她擁有爺爺的疼愛,皮特的友誼,藍天白雲下,她追趕着羊羣,在青草野花間放肆奔跑,開懷大笑……

只是,這種快樂和自由,可以持續多久呢?海蒂終有一天,要直面“謀生”的涵義。

就如龍應臺給兒子信裏描述的那樣,“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在阿爾卑斯山下放羊,是否可以給予成年後的海蒂,足夠的成就感和尊嚴,沒有人知道。

所以,克拉拉的奶奶,這位睿智的老人,在決定把不快樂的小海蒂送回去的同時,又用一本故事書循循善誘,吊起了小海蒂讀書的興趣,堅定了她學習的決心。

沒有不喜歡聽故事的孩子,奶奶卻在關鍵的時刻戛然而止。想要知道結局?你可以自己去讀書。

好奇是求知的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孩子能夠在一件事情中感受到成就和滿足,她就一定會全情投入,做到最好。

小海蒂在被送回爺爺家之前,進步突飛猛進,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讀寫能力。

海蒂和奶奶再次見面時,海蒂正在爲自己的理想而煩惱。海蒂的理想是“寫故事”,小夥伴們不理解,甚至嘲笑她。

這一次,奶奶不僅給她帶來了精緻的鋼筆和筆記本,還鼓勵海蒂,如果一件事情能夠讓自己開心,就要勇敢去做,不必去管別人怎麼想。

教育的本質,就是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正是奶奶,把沉睡的小海蒂喚醒,讓她看到了小村莊之外的風景,體會到了和山下放羊,不一樣的快樂。

不一樣的人生,會有不一樣的快樂。重要的是,你能感知不同,還有選擇自由。

05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讀書是向內修行,行路是向外探索,內外相互補充,相互應證,纔會視野開闊,思維敏捷。

著名才女林徽因,文理兼通,多才多藝。林徽因在文學上成就世人皆知,更值得一提的是,她是新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師,曾參與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20世紀30年代初,林徽因同丈夫樑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爲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爲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林徽因的優秀,正是得益於父親林長民對她的全面教育。

林徽因出生書香世家,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文化薰陶,飽讀詩書,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學習。

1920年,父親林長民要遠行歐洲,決定帶着女兒林徽因一起同行,讓她接觸西方文化,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出行前,林長民給林徽因寫信,“我此次遠遊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覽諸國事物長見識;第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悟我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開家庭瑣碎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識和能力。”

不得不說,這位父親的教育理念,即使放到一百年後的今天,也足以讓人尊敬和仰望的。

就這樣,正值花季的林徽因與父親行走在美麗的歐洲,足跡遍及日內瓦、羅馬、倫敦等地。

正是這一次的遊歷,讓林徽因體會到了各種建築的美感,立下了攻讀建築學的志向。而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父親的弟子、詩人徐志摩,在其影響下,對新詩產生濃厚興趣。

最終,林徽因在建築和文學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當時,學術界對她的評價極高,“能夠在女孩感性的基礎上展現理性的才思,林徽因恐怕是當代第一人。”

就如毛主席的老師楊昌濟在《達化齋日記》中寫到,“所見大,則所志大,所志大則所學大,所思大,所爲大,斯爲大人矣。”

06

讀書,可以開以明辨事理,開啓智慧。行路,是爲了感受萬千氣象,體會個體謙卑。讀書,是在精神的叢林裏行走,行路,是在閱讀天地間的萬事萬物。

世界遼闊,生命多彩。你需要努力讀書和行走,才能看到廣闊,相信多彩;也只有努力讀書和行走,纔會有權力選擇,更多的精彩和美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