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矩陣、矩陣的現實意義(二)

上一篇裏說“矩陣是運動的描述”,到現在爲止,好像大家都還沒什麼意見。但是我相信早晚會有數學系出身的網友來拍板轉。因爲運動這個概念,在數學和物理裏是跟微積分聯繫在一起的。我們學習微積分的時候,總會有人照本宣科地告訴你,初等數學是研究常量的數學,是研究靜態的數學,高等數學是變量的數學,是研究運動的數學。大家口口相傳,差不多人人都知道這句話。但是真知道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的人,好像也不多。簡而言之,在我們人類的經驗裏,運動是一個連續過程,從A點到B點,就算走得最快的光,也是需要一個時間來逐點地經過AB之間的路徑,這就帶來了連續性的概念。而連續這個事情,如果不定義極限的概念,根本就解釋不了。古希臘人的數學非常強,但就是缺乏極限觀念,所以解釋不了運動,被芝諾的那些著名悖論(飛箭不動、飛毛腿阿喀琉斯跑不過烏龜等四個悖論)搞得死去活來。因爲這篇文章不是講微積分的,所以我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看齊民友教授寫的《重溫微積分》。我就是讀了這本書開頭的部分,才明白“高等數學是研究運動的數學”這句話的道理。    

   

       不過在我這個《理解矩陣》的文章裏,“運動”的概念不是微積分中的連續性的運動,而是瞬間發生的變化。比如這個時刻在A點,經過一個“運動”,一下子就“躍遷”到了B點,其中不需要經過A點與B點之間的任何一個點。這樣的“運動”,或者說“躍遷”,是違反我們日常的經驗的。不過了解一點量子物理常識的人,就會立刻指出,量子(例如電子)在不同的能量級軌道上跳躍,就是瞬間發生的,具有這樣一種躍遷行爲。所以說,自然界中並不是沒有這種運動現象,只不過宏觀上我們觀察不到。但是不管怎麼說,“運動”這個詞用在這裏,還是容易產生歧義的,說得更確切些,應該是“躍遷”。因此這句話可以改成:    

       “矩陣是線性空間裏躍遷的描述”。    

       “矩陣是線性空間裏的變換的描述。”    

   

       到這裏爲止,我們終於得到了一個看上去比較數學的定義。不過還要多說幾句。教材上一般是這麼說的,在一個線性空間V裏的一個線性變換T,當選定一組基之後,就可以表示爲矩陣。因此我們還要說清楚到底什麼是線性變換,什麼是基,什麼叫選定一組基。線性變換的定義是很簡單的,設有一種變換T,使得對於線性空間V中間任何兩個不相同的對象x和y,以及任意實數a和b,有:
T(ax + by) = aT(x) + bT(y),
那麼就稱T爲線性變換。
    

       首先來總結一下前面兩部分的一些主要結論:                
               
1. 首先有空間,空間可以容納對象運動的。一種空間對應一類對象。                
               
2. 有一種空間叫線性空間,線性空間是容納向量對象運動的。                
               
3. 運動是瞬時的,因此也被稱爲變換。                
               
4. 矩陣是線性空間中運動(變換)的描述。                
               
5. 矩陣與向量相乘,就是實施運動(變換)的過程。                
               
6. 同一個變換,在不同的座標系下表現爲不同的矩陣,但是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所以本徵值相同。
    

   

       下面讓我們把視力集中到一點以改變我們以往看待矩陣的方式。我們知道,線性空間裏的基本對象是向量,而向量是這麼表示的:    

       [a1, a2, a3, ..., an]            
           
矩陣呢?矩陣是這麼表示的:            
           
a11, a12, a13, ..., a1n            
           
a21, a22, a23, ..., a2n            
           
...            
           
an1, an2, an3, ..., ann
    

   

       不用太聰明,我們就能看出來,矩陣是一組向量組成的。特別的,n維線性空間裏的方陣是由n個n維向量組成的。我們在這裏只討論這個n階的、非奇異的方陣,因爲理解它就是理解矩陣的關鍵,它纔是一般情況,而其他矩陣都是意外,都是不得不對付的討厭狀況,大可以放在一邊。這裏多一句嘴,學習東西要抓住主流,不要糾纏於旁支末節。很可惜我們的教材課本大多數都是把主線埋沒在細節中的,搞得大家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就先被灌暈了。比如數學分析,明明最要緊的觀念是說,一個對象可以表達爲無窮多個合理選擇的對象的線性和,這個概念是貫穿始終的,也是數學分析的精華。但是課本里自始至終不講這句話,反正就是讓你做吉米多維奇,掌握一大堆解偏題的技巧,記住各種特殊情況,兩類間斷點,怪異的可微和可積條件(誰還記得柯西條件、迪裏赫萊條件...?),最後考試一過,一切忘光光。要我說,還不如反覆強調這一個事情,把它深深刻在腦子裏,別的東西忘了就忘了,真碰到問題了,再查數學手冊嘛,何必因小失大呢?    

   

       言歸正傳。如果一組向量是彼此線性無關的話,那麼它們就可以成爲度量這個線性空間的一組基,從而事實上成爲一個座標系體系,其中每一個向量都躺在一根座標軸上,並且成爲那根座標軸上的基本度量單位(長度1)。    

   

       現在到了關鍵的一步。看上去矩陣就是由一組向量組成的,而且如果矩陣非奇異的話(我說了,只考慮這種情況),那麼組成這個矩陣的那一組向量也就是線性無關的了,也就可以成爲度量線性空間的一個座標系。結論:矩陣描述了一個座標系。    

   

       “慢着!”,你嚷嚷起來了,“你這個騙子!你不是說過,矩陣就是運動嗎?怎麼這會矩陣又是座標系了?”    

       嗯,所以我說到了關鍵的一步。我並沒有騙人,之所以矩陣又是運動,又是座標系,那是因爲:            
           
對不起,這話其實不準確,我只是想讓你印象深刻。準確的說法是:“對象的變換等價於座標系的變換”。
    

   

       或者:            
           
“固定座標系下一個對象的變換等價於固定對象所處的座標系變換。”
    

   

       說白了就是:    

   

       “運動是相對的。”      

       讓我們想想,達成同一個變換的結果,比如把點(1, 1)變到點(2, 3)去,你可以有兩種做法。第一,座標系不動,點動,把(1, 1)點挪到(2, 3)去。第二,點不動,變座標系,讓x軸的度量(單位向量)變成原來的1/2,讓y軸的度量(單位向量)變成原先的1/3,這樣點還是那個點,可是點的座標就變成(2, 3)了,方式不同,結果一樣。   

   

       從第一個方式來看,那就是我在《理解矩陣》1/2中說的,把矩陣看成是運動描述,矩陣與向量相乘就是使向量(點)運動的過程。在這個方式下,    

   

       Ma = b            
           的意思是:            
           
“向量a經過矩陣M所描述的變換,變成了向量b。”            
           
而從第二個方式來看,矩陣M描述了一個座標系,姑且也稱之爲M。那麼:            
           
Ma = b            
       
意思是:    

       “有一個向量,它在座標系M的度量下得到的度量結果向量爲a,那麼它在座標系I的度量下,這個向量的度量結果是b。”    

   

       這裏的I是指單位矩陣,就是主對角線是1,其他爲零的矩陣。            
       
而這兩個方式本質上是等價的。            
       
我希望你務必理解這一點,因爲這是本篇的關鍵。            
       
正因爲是關鍵,所以我得再解釋一下。            
       
在M爲座標系的意義下,如果把M放在一個向量a的前面,形成Ma的樣式,我們可以認爲這是對向量a的一個環境聲明。它相當於是說:    

        “注意了!這裏有一個向量,它在座標系M中度量,得到的度量結果可以表達爲a。可是它在別的座標系裏度量的話,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爲了明確,我把M放在前面,讓你明白,這是該向量在座標系M中度量的結果。”    

   

        那麼我們再看孤零零的向量b:            
       
b            
       
多看幾遍,你沒看出來嗎?它其實不是b,它是:            
       
Ib            
       
也就是說:“在單位座標系,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直角座標系I中,有一個向量,度量的結果是b。”            
       
而 Ma = Ib的意思就是說:            
           
“在M座標系裏量出來的向量a,跟在I座標系裏量出來的向量b,其實根本就是一個向量啊!”
    

   

       這哪裏是什麼乘法計算,根本就是身份識別嘛。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重新理解一下向量。向量這個東西客觀存在,但是要把它表示出來,就要把它放在一個座標系中去度量它,然後把度量的結果(向量在各個座標軸上的投影值)按一定順序列在一起,就成了我們平時所見的向量表示形式。你選擇的座標系(基)不同,得出來的向量的表示就不同。向量還是那個向量,選擇的座標系不同,其表示方式就不同。因此,按道理來說,每寫出一個向量的表示,都應該聲明一下這個表示是在哪個座標系中度量出來的。表示的方式,就是 Ma,也就是說,有一個向量,在M矩陣表示的座標系中度量出來的結果爲a。我們平時說一個向量是[2 3 5 7]T,隱含着是說,這個向量在 I 座標系中的度量結果是[2 3 5 7]T,因此,這個形式反而是一種簡化了的特殊情況。    

   

       注意到,M矩陣表示出來的那個座標系,由一組基組成,而那組基也是由向量組成的,同樣存在這組向量是在哪個座標系下度量而成的問題。也就是說,表述一個矩陣的一般方法,也應該要指明其所處的基準座標系。所謂M,其實是 IM,也就是說,M中那組基的度量是在 I 座標系中得出的。從這個視角來看,M×N也不是什麼矩陣乘法了,而是聲明瞭一個在M座標系中量出的另一個座標系N,其中M本身是在I座標系中度量出來的。    

   

        回過頭來說變換的問題。我剛纔說,“固定座標系下一個對象的變換等價於固定對象所處的座標系變換”,那個“固定對象”我們找到了,就是那個向量。但是座標系的變換呢?我怎麼沒看見?            
       
請看:            
       
Ma = Ib            
       
我現在要變M爲I,怎麼變?對了,再前面乘以個M-1,也就是M的逆矩陣。換句話說,你不是有一個座標系M嗎,現在我讓它乘以個M-1,變成I,這樣一來的話,原來M座標系中的a在I中一量,就得到b了。    

       我建議你此時此刻拿起紙筆,畫畫圖,求得對這件事情的理解。比如,你畫一個座標系,x軸上的衡量單位是2,y軸上的衡量單位是3,在這樣一個座標系裏,座標爲(1,1)的那一點,實際上就是笛卡爾座標系裏的點(2, 3)。而讓它原形畢露的辦法,就是把原來那個座標系:    

   

       2 0            
           0 3            
           
的x方向度量縮小爲原來的1/2,而y方向度量縮小爲原來的1/3,這樣一來座標系就變成單位座標系I了。保持點不變,那個向量現在就變成了(2, 3)了。
    

   

       被矩陣:            
           
1/2 0            
           
1/3            
           
左乘。而這個矩陣就是原矩陣的逆矩陣。
    

   

       “對座標系施加變換的方法,就是讓表示那個座標系的矩陣與表示那個變化的矩陣相乘。”            
           
再一次的,矩陣的乘法變成了運動的施加。只不過,被施加運動的不再是向量,而是另一個座標系。
    

   

       如果你覺得你還搞得清楚,請再想一下剛纔已經提到的結論,矩陣MxN,一方面表明座標系N在運動M下的變換結果,另一方面,把M當成N的前綴,當成N的環境描述,那麼就是說,在M座標系度量下,有另一個座標系N。這個座標系N如果放在I座標系中度量,其結果爲座標系MxN。    

   

       在這裏,我實際上已經回答了一般人在學習線性代數是最困惑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爲什麼矩陣的乘法要規定成這樣。簡單地說,是因爲:            
       
1. 從變換的觀點看,對座標系N施加M變換,就是把組成座標系N的每一個向量施加M變換。                    
               
2. 從座標系的觀點看,在M座標系中表現爲N的另一個座標系,這也歸結爲,對N座標系基的每一個向量,把它在I座標系中的座標找出來,然後匯成一個新的矩陣。                    
               
3. 至於矩陣乘以向量爲什麼要那樣規定,那是因爲一個在M中度量爲a的向量,如果想要恢復在I中的真像,就必須分別與M中的每一個向量進行內積運算。我把這個結論的推導留給感興趣的朋友吧。應該說,其實到了這一步,已經很容易了。
    

   

       綜合以上1/2/3,矩陣的乘法就得那麼規定,一切有根有據,絕不是哪個神經病胡思亂想出來的。            
       
我已經無法說得更多了。矩陣又是座標系,又是變換。到底是座標系,還是變換,已經說不清楚了,運動與實體在這裏統一了,物質與意識的界限已經消失了,一切歸於無法言說,無法定義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矩陣是在是不可道之道,不可名之名的東西。到了這個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偉大的線性代數課本上說的矩陣定義,是無比正確的:            
       
“矩陣就是由m行n列數放在一起組成的數學對象。”            
       
好了,這基本上就是我想說的全部了。還留下一個行列式的問題。矩陣M的行列式實際上是組成M的各個向量按照平行四邊形法則搭成一個n維立方體的體積。對於這一點,我只能感嘆於其精妙,卻無法揭開其中奧祕了。也許我掌握的數學工具不夠,我希望有人能夠給我們大家講解其中的道理了。            
       
我不知道是否講得足夠清楚了,反正這一部分需要您花些功夫去推敲。


轉載引用:理解矩陣,矩陣背後的現實意義 剪客 | 一起分享好內容
                http://www.vjianke.com/XYKGL.clip

發佈了55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6 · 訪問量 46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